文明鄉風浸潤美麗鄉村助推基層善治

銀江鎮冠山村巾幗誌願服務隊在清理村裏道路沿線垃圾。(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連誌城 攝)

風景如畫的桃源鎮新東村。(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連誌城 攝)

楓朗鎮大埔角村村容幹淨整潔、綠意盎然,文明鄉風無處不在。(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連誌城 攝)

大麻鎮北浦村召開創建無訟村活動座談會。(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大埔法院供圖)

湖寮鎮莒村不斷凝聚鄉村治理向心力,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連誌城 攝)
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新風是當前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近年來,大埔縣不斷創新工作載體,深入開展鄉風文明建設活動,持續提升鄉風文明治理水平,將無形的鄉風文明係統塑造成有“骨”有“肉”有“血”有“魂”的精神文明實踐實體,以鄉風文明建設助推鄉村振興,促使廣大群眾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培育出良好鄉風社風民風。
凝聚“她”力量 示範引領民風淳
夜幕降臨,大埔縣銀江鎮冠山村文化室門前開始熱鬧起來:小夥子們打著籃球,孩子們追逐嬉戲,文化室裏頭則傳來了清脆的快板聲。
“村容村貌有看點,為民服務布網點;文體活動有看點,幸福生活不是一點點……”推門一看,村裏巾幗誌願服務隊負責人“米姑”房米英和10多個隊員正在排練快板說唱表演,節奏鮮明的快板配上表情和動作,熱鬧又專業。房屋內,紅色大鼓、演出服等各種演出道具和音響設備一應俱全。
“米姑”房米英曾是村裏的婦女幹部,退休後,她發現村裏有不少婦女不是整天待在家裏看電視,就是聚在一起打牌。“何不把村裏愛好文藝的村民組織起來,成立文藝隊豐富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呢?”於是在2017年,房米英組建了一支文藝隊。
“‘米姑’待人寬厚,做事公道,我們都願意跟著她。”冠山村村民張福芳告訴記者,文藝隊一開始隻是跳廣場舞,後來在當地婦聯的指導下,成立了巾幗誌願者小分隊,隊伍也從一開始的七八個成員,到現在有20多個隊員,冠山村文藝隊發起人房米英至今仍活躍在誌願服務一線,因長年扶貧濟困、調解糾紛等,在當地村民中很有口碑。
大埔縣婦聯副主席楊怡嫻說:“冠山村老年婦女是不可忽視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們以基層婦聯組織為紐帶,廣泛吸納村裏有愛心、有經驗、有威望的‘三有’老年婦女參與基層工作,引導她們在傳承好家教、弘揚好家風和鄉村治理方麵積極貢獻‘她力量’。”
近幾年來,房米英帶著隊員們創作了快板《鄉村振興展新顏》、山歌《冠山是個好地方》、小品《婆婆也是媽》、舞蹈《我們共同的家》等作品。作品緊扣黨政宣傳、移風易俗、文明美德等內容,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出來,收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同時,在宣講政策、清理道路沿線垃圾、協調鄰裏間瑣碎事等村裏大小事上,都有她們的身影。
對於家門口環境的變化,村民鄧紅梅感受頗深。“‘米姑’經常帶領巾幗誌願者一起做環保宣傳、引導,還以身作則,效果非常好。”鄧紅梅說,跟前幾年相比,村裏衛生環境好多了,越來越多的婦女在誌願者的動員下開始注重家庭衛生環境。村裏的民風也明顯改善了,過去村民會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吵架,現在互相謙讓多了。
“在農村,鄰裏有事都是互相幫忙,我們這些常年在家的媳婦也想盡己所能,做點貢獻。”房米英說,要做到不辜負村民們的信任,不僅要有熱心,還要有公心。“無論是環境衛生整治,還是矛盾糾紛調解,我們都能第一時間找到人商量,把事解決好,這樣長期下來,大家也願意擁護。”
如今,冠山村的“三有”老年婦女們為當地基層治理注入了“柔性力量”,她們也從鄉村治理的“旁觀者”變為“當事人”,見證了鄉村新風尚的變化。
奏響文明音 文明培育清風揚
盛夏時節,走進大埔縣湖寮鎮莒村,隻見遠山如黛,碧水如鏡,房前屋後綠意盎然,美景如畫。村內的文體活動中心,老人們圍坐在一起觀看文藝演出,歡聲笑語此起彼伏,好不熱鬧。“自從村裏建起文體活動中心,大家都願意來這裏唱歌、跳舞、打太極拳,這裏已成為了我們的‘精神家園’。”79歲的村民陳尊勇自豪地說。
這是莒村改革創新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所帶來的新景象。莒村是廣東省傳統古村落,文化積澱深厚,曆代人才輩出。近年來,莒村通過實施積分製、創辦“功德長廊”、用好基層陣地等方式,讓文明鄉風浸潤美麗鄉村,不斷凝聚鄉村治理向心力,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莒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起了理論宣講、市民教育、文化活動、科普宣傳、健身活動等五大平台,同時建起了烈士紀念碑、杜埃故居、何育齋故居、農耕展覽館、培聲文娛體育活動中心等20多個文明實踐點。”莒村駐村幹部古碧梅說,近年來,莒村因地製宜,高標準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點),將文明實踐與“紅綠古”色相融合,以文明新風潤養鄉風民情。
“晚上,我們每周逢雙就唱歌,逢單就練太極拳。”莒村村民何巒善說,培聲文娛體育活動中心由原來華僑捐資興建的百年學校舊址改建,村民們在這裏可以盡情享受文體活動帶來的樂趣。在此基礎上,莒村還每周定期舉行傳統漢樂演奏集會,每年暑假在“箏聖”——何育齋先生故居舉辦漢樂培訓班,並在杜埃故居設置農家書屋和村民閱覽室,讓文明新風融入村民生活的方方麵麵,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實現了移風易俗。
百年村報、莒村積分製小程序、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點)……多種宣傳載體和宣傳內容,讓文明鄉風如春雨般浸潤著莒村的每一寸土地。如今的莒村,一步一景都流傳著和美佳話:村道擴建,沿線50多戶村民主動讓出門坪、菜地搞建設,無一人推諉扯皮;村裏建農耕展覽館,村民捐贈農耕用具,鄉風文明轉變的同時,也破解了“村委幹、村民看”的治理頑疾。
莒村的善治,其實早有先例。2018年,莒村黨支部書記陳增金結合外出學習考察的經驗,提出建設“功德長廊”,激勵村民和鄉賢為家鄉建設貢獻力量。這也是莒村探索創新鄉村治理模式,進一步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舉措之一。
今年3月,陳增金前往深圳市考察學習回來後,又有了新“靈感”。他告訴記者,目前村裏通過手機平台開發了“莒村鄉村治理積分製”小程序,目的是將紛繁複雜的村級事務細化分類,讓村民參與貫穿積分製管理全過程,以“小積分”推動“大效能”,讓鄉風文明呈現新麵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