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服務專區
當前位置:首頁 > 長者助手關愛版 > 區縣動態

三產融合強產業 三生融合美鄉村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3-06-13 09:22:45

蕉嶺縣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一景。(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鄉村產業社區具有‘產業’和‘社區’的雙重屬性。它相對於傳統的產業園區來說,打破了地理邊界,空間更開放、生態更多元、社群交流更活躍。”時值盛夏,蕉嶺縣蕉城鎮龍安村鄉村產業社區內長勢喜人的水稻已經進入抽穗揚花階段,一串串稻穗隨風搖曳,生機盎然。蕉嶺縣首批受聘的“產業村長”、梅州市建豐糧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溫崇文行走在稻田間,不時撫觸水稻,麵露喜色。對於建設鄉村產業社區,溫崇文滿懷信心和期待。

  當前,蕉嶺縣搶抓省、市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機遇,立足資源稟賦,依托“壽鄉畫廊”鄉村振興示範帶,串聯石窟河沿岸各類資源節點,以鄉村產業為主抓手,拓展優化“六事”鄉村治理方式,推動技術、資金、人才等要素更多流向農村,推進城鄉產業鏈延伸對接,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探索建設以產業為核心,生產、生活、生態融合高質量發展的鄉村產業社區,形成多主體參與、多要素聚集、多業態發展格局。

  產業興村 打造振興新引擎

  建設鄉村產業社區,振興鄉村產業是根本。走進長潭鎮白馬村,一望無際的稻田排布均勻、錯落有致,陽光灑在稻田裏水波瀲灩,映襯著數隻覓食白鷺翩躚,一幅美麗鄉村的寫意畫卷令人陶醉。“已經可以嗅到清新的稻花香了,6月是病蟲害的高發期,需要及早做好預防措施。”廣東科誠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白馬村“產業村長”林幹鬆捏著稻穗,與白馬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林金華攀談起來。

  林幹鬆告訴記者,科誠農業公司是蕉嶺縣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實施主體之一,產業園選址落地於地勢平坦、資源豐富的白馬村。“當地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灌溉設施完備,水稻種植具備良好條件,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植絲苗米,總麵積近1500畝。”林幹鬆認為,鄉村產業社區不僅僅是產業資源在空間上的簡單彙聚,而且需要對主導產業精準施策,更加注重產業鏈上下遊資源互補,將產業鏈上的生產、研發各個環節有機串聯起來。“我們公司集絲苗米種植、倉儲、加工、銷售於一體,每年在農忙插秧、人工除草、生產加工線作業等環節,能夠吸納村民實現在家門口就業300多人次。此外,我們加大農業機械、智慧農業的普及運用,推動絲苗米產業鏈式發展。”林幹鬆說。

  “經過前期組織規劃,我們認為白馬村主導產業凸顯,加上鄰近縣城,區位優越,基礎設施齊全、公共服務完善,具備建設鄉村產業社區的良好基礎。”長潭鎮副鎮長何偉強表示,該鎮以白馬村為試點,正全麵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優化產業結構,通過選聘社會能人擔任“產業村長”,引導其運用所掌握的現代先進科技知識和對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敏感度,來幫助當地進一步理清發展思路,促進絲苗米產業發展,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村民致富,提速建設產業社區。

  一河兩岸展秀色,石窟風光似畫廊。白馬村是蕉嶺縣不斷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有序推進鄉村產業社區建設的生動實踐。“當前,我縣正在白馬村和龍安村探索建設鄉村產業社區,以產業為核心,串聯石窟河沿岸各類資源節點,努力實現生產、生活、生態融合高質量發展。”蕉嶺縣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立足社區功能定位,強化黨建引領,重抓絲苗米特色產業發展,串起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鏈,全力推動現代農業提質增效,實現集體收益與村民收入互促互進、共同提升,以產業高質量發展帶動鄉村產業社區建設。

  產社融合 激發發展新動能

  “‘產業村長’,顧名思義,就是要與村集體、村民合力把產業做起來,把社區帶動起來。”作為一名深耕本土的新農人,溫崇文深知產社聯動對幹事創業的重要性,“鄉村隻有結合發展定位、資源優勢、市場需求等因素,凝聚起社會力量,做足前期規劃,走對走好適合本地的產業發展之路,才能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

  任“產業村長”後,溫崇文負責龍安村位於蕉嶺縣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核心地帶。去年,龍安村絲苗米產量達到100萬斤、產值400萬元,產業發展欣欣向榮,鄉村產業社區雛形顯露,但“人”與“產業鏈”短板也很突出。“70後種不動、80後不想種、90後不會種,這個現象並不鮮見。”龍安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鄭小峰說。“於是,我們通過跟村委會、農戶合作,流轉土地或提供技術指導、農機服務,也支持鼓勵年輕人返鄉種田。”溫崇文說,“目前,我們帶動農戶超3萬戶。在技術的加持下,一畝地一年至少增收500元,每戶年均增收2000元至3000元”。

  而精深加工領域又該如何發展?溫崇文給出的答案是與周邊中小企業、工坊、服務業抱團聯動發展。聽說“產業村長”要幫忙規劃村裏的精深加工產業,益鑫酒廠老板郭海峰率先站了出來。“我在龍安村經營有一家酒廠,主要生產白酒和客家娘酒,但苦於品牌知名度低,成品酒的市場受限。”郭海峰告訴記者,他的酒廠年產量16萬斤,年均消耗大米約22萬斤,在“產業村長”的帶動下,他也積極投身於鄉村產業社區建設。“在各級黨委政府和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的引導下,我計劃與溫總合作,深挖產業潛能,打通物流堵點,推動絲苗米產業延鏈補鏈,並以市場化為導向,結合蕉嶺縣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智慧工廠、創新創業中心、倉儲中心等建設,積極打造鄉村產業社區服務中心。”郭海峰說。

  鄉村產業社區因產業發展而興,因基層治理而美。“尊老愛幼、和親睦鄰得10分,房前屋後幹淨整潔、無雜亂堆放行為得20分……”在龍安村的積分兌換超市裏,村民謝柏欣正細細數著自家“積分賬”,而洗潔精、牙膏等琳琅滿目的商品擺滿了超市貨架,等待兌換。鄭小峰介紹說,當前,蕉嶺縣正在推進拓展優化“六事”鄉村治理方式,在龍安村通過運用“積分製”將鄉村治理具體事項細化分類、賦值量化、明確各類加分項和減分項,並以積分兌換超市為載體,充分激發起村民參與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的熱情和激情,在提升鄉村治理效能的同時,也讓文明之風吹遍鄉野。

  “在縣委、縣政府的強力推動下,我鎮正紮實有序推進鄉村產業社區係列配套項目建設。除了龍安村積分兌換超市提升這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外,還包含有風貌提升、產業發展類等8大項目,總投入金額達1700多萬元。”蕉城鎮人大主席黃集運說。

  城鄉聯動 描繪和諧新畫卷

  鄉村產業社區既是“幹事創業園”,也是“農旅休閑綜合體”。時下,白馬農業主題公園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點”,吸引眾多遊客前來領略鄉村田園風光。

  白馬農業主題公園是長潭鎮實施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示範性項目,主要由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組團單位省市場監管局引進社會力量捐資打造。該公園總占地麵積100多畝,集黨建文化廣場、鮮花大道、稻田花海、觀光小火車、觀景平台、農產品展銷中心、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文化長廊等旅遊打卡點於一體,推動農業、文旅產業深度融合。“從此,市民遊客休閑娛樂有了好去處,我們村集體經濟收入有了新渠道,村民也享受到了鄉村產業社區建設的甜蜜成果。”林金華笑道。

  夏日酷熱難耐,但龍安濱水公園卻格外熱鬧,許多蕉嶺縣城居民到此避暑休閑、放鬆身心。“以往我們這算邊緣地帶,寥寥無幾的攤檔沒什麼人氣。”龍安村村民林阿姨經常在濱水公園擺攤,流動銷售一些飲品,但早年村裏年輕人大量外出務工,周邊人氣不旺,檔口經營狀況一般。“現在卻像換了一個模樣!”林阿姨一邊為顧客調製消暑仙人粄一邊笑著說道,乘著鄉村產業社區建設的東風,這裏的人氣也旺了起來,她的檔口也開始火了起來。“天漸漸熱了起來,納涼的人更多了,清補涼等一些冷飲產品格外暢銷。許多附近的村民都會把農特產品捎過來一起銷售,這裏儼然成了一處小集市、小商圈。”林阿姨說。

  “農業有奔頭,農民有盼頭,農村有看頭”是鄉村產業社區最美的注解。“我們充分發揮毗鄰縣城的區位優勢,積極爭取縣城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向村莊延伸,通過縣城的輻射帶動作用、便利的交通、相對完善的配套設施,促進鄉村產業發展和人居環境提升。同時,完善村裏的休閑設施,作為城市功能的補充。”黃集運表示,作為鄉村產業社區建設節點之一的龍安濱水公園串聯龍安古渡口、水利景觀公園、水利展館等特色節點,發揮精品旅遊線示範引領作用,正積極打造戶外擴展基地和夜市廣場。“我們希望建設形成集鄉村產業興旺、人口集聚、服務配套、功能完善等諸多要素於一體的‘三產融合’產業社區和‘三生融合’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推動‘園區+景區+社區’三區協同發展。”黃集運說。(記者 丘瓊 吳騰江 特約記者 廖靜宜 汪敬淼 丘林強 徐誌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