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情實幹奏響和諧曲
五華縣多措並舉推進“無信訪村(社區)”創建
近日,五華縣組織召開創建“無信訪村(社區)”活動動員大會,認真部署相關工作,以紮實的舉措進一步夯實信訪工作基層基礎,提高基層化解矛盾糾紛的能力;向該縣首批40個“無信訪村(社區)”授牌,通過表彰先進、樹立典型,在全縣進一步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這也是五華在全省率先推進“無信訪村(社區)”創建工作。
變“百姓上訪”
為“幹部下訪”
五華縣人口基數大、地域廣,社情民意需求各異、千絲萬縷,該如何推進信訪工作高質量發展,築牢社會穩定“第一道防線”?
對此,五華縣堅持黨建引領、關口前移,以“矛盾化解在基層”為著力點,緊扣一條創建責任鏈、織密一張社會治理網、揮好一支績效指揮棒的“一鏈一網一棒”工作模式,推動黨員群眾同心同治,變“百姓上訪”為“幹部下訪”,及時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五華成立以縣委書記為組長的黨建引領推進無信訪村(社區)創建領導小組,同時成立縣鎮村三級創建工作小組,不斷壓實各級領導幹部基層信訪工作責任製。”五華縣信訪局局長魏華中說,該縣接下來還將堅持定期研究創建工作,加強督導督辦,落實責任追究,嚴密緊扣“無信訪村(社區)”創建工作責任鏈,力爭2023年、2024年、2025年度各鎮分別實現40%、60%、80%以上村(社區)成功創建“無信訪村(社區)”。
近年來,五華縣逐步探索完善全科網格治理服務、“網格+最小應急單元”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社會矛盾糾紛聯調機製、無訟村(社區)創建、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掛鎮聯村、幹部回鄉聯村等舉措機製,為基層治理和發展提供賦能抓手。
在此基礎上,五華還持續加強信訪維穩和網格員隊伍建設,規範建設村一級人民群眾來訪接待室,落實村級矛盾糾紛每周定期排查化解、會商機製,變“百姓上訪”為“幹部下訪”;整合各方力量,引導老黨員、老教師、老軍人、老模範、老幹部等,發揮他們的資源、經驗等方麵優勢,形成化解矛盾糾紛的強大合力。
為全麵激發各鎮各村(社區)和各單位及黨員幹部創建熱情,五華還製定激勵措施,對一年內、兩年內、三年內及以上無到縣級以上(含縣級)信訪事項的村(社區)授予榮譽稱號並按1萬元、3萬元和5萬元的標準進行獎勵;給予創建成績優秀的鎮、單位及鎮、村幹部年度工作考核加分、評先評優、職級晉升、提拔使用上優先考慮、頒發榮譽證書等激勵。
小小“調解室”
撬動“大治理”
一張會議桌、幾把靠背椅、幾杯熱茶,村幹部和群眾圍坐一桌心平氣和談事情、解矛盾,像家人一樣吐露心聲。這是水寨鎮大沙村黨群服務中心調解室的一個調解場景。
記者了解到,大沙村自去年4月份建立調解室以來,已成功調解10多起矛盾糾紛,及時就地解決了群眾訴求,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憑借紮實的工作舉措、良好的信訪化解成績,大沙村成為五華縣首批40個“無信訪村(社區)”之一。
“我們村現有調解員7人、網格員5人,通過下沉服務及時排查了解、就地做好村民的矛盾糾紛化解工作,變群眾上門為幹部入戶,變被動應付為主動預防,變個案處理為長效管控。”大沙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鄧鑫輝說,村裏通過組織黨員幹部認真學習《信訪工作條例》、健全完善“一網統攬”全科網格治理服務模式、前移信訪關口到戶到人等舉措,3年來共解決村民各類訴求49宗。
2022年9月,大沙村兩戶村民因養殖家禽的衛生處理問題產生矛盾,爭執過程中雙方發生爭吵甚至打架,雙方均有不同程度的受傷。事發後,村“兩委”幹部等調解力量立即趕往現場,及時勸停並送治傷員。傷員送治後,村“兩委”幹部立即組織人員力量,詳細了解事情起因經過,組織雙方及家人協商責任劃定及賠償等,一周時間雙方便簽定調解協議書,握手言和。
大沙村的“調解”經驗是五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用心用情奏響信訪“和諧曲”的一個縮影。據介紹,該縣接下來將繼續堅持用好“一鏈一網一棒”,堅持關口前移,全力創建無信訪村(社區),著力夯實社會基層穩定基礎。(記者 賴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