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蝸集采在梅落地
單套價格降至5萬元左右
記者從市醫療保障局獲悉,為減輕群眾醫療費用負擔,幫助更多聽障人士獲得新“聲”,市醫療保障局積極落實國家和省相關政策文件要求,自3月1日起在我市落地實施國家組織人工耳蝸集采工作。
據了解,集采前國產人工耳蝸價格約9萬元至10萬元,進口產品價格高達20萬元至30萬元;集采後單套(含植入體、言語處理器)價格降至5萬元左右,降幅高達75%。今年,梅州報量參與人工耳蝸集采的公立醫院包括梅州市人民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粵東醫院。按照醫療機構協議采購量計算,每年可減少全市患者醫療費用支出約60萬元,大幅減輕群眾醫療費用負擔,幫助更多聽障人士得到及時有效治療。
人工耳蝸是人類感音器官的替代品,主要用於重度或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患者的康複治療,包含植入體、言語處理器等2個產品類別。工作原理是將聲音轉化為電信號,刺激聽神經產生聽覺效果。人工耳蝸由植入體和言語處理器兩部分組成。言語處理器固定在植入體外的頭皮上,接收聲音信號並轉換為電信號,一般5年至6年需更換。植入體從言語處理器接收電信號,並刺激聽神經產生聽覺效果,一般終身使用。本次人工耳蝸集采共有5家企業中選,包括奧地利美迪樂醫療、美國領先仿生、澳大利亞科利耳3家外資企業和上海力聲特、浙江諾爾康2家國內企業。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集采中,能支持高場強(3.0T)核磁的新一代人工耳蝸植入體中選,植入的患者可以接受高場強核磁共振檢查,患者術後無需為接受檢查而二次手術移除磁鐵,極大降低風險和不便。
根據《梅州市城鄉居民醫療保險辦法》規定,人工耳蝸列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付部分費用的醫用耗材類項目,人工耳蝸材料實行項目及最高限額管理,最高支付限額16萬元,個人自付40%後再按基本醫療保險規定報銷。需使用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付人工耳蝸費用的患者需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一是雙耳重度或者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聾患者;二是7周歲以下的語前聾患者或者經聽力語言康複後有一定聽力言語基礎的18周歲以下語前聾患者。(記者 葉曉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