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專家陳鋼文解讀“客家菜師傅”專項考核標準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19-04-15 11:16:36  瀏覽:-
字號:

梅菜扣肉、鹽焗雞、釀豆腐、蘿卜粄、艾粄、甜粄……你真的吃過正宗的客家菜、客家點心嗎?3月5日,市人社局發布《客家風味菜烹飪專項職業能力考核規範(試行)》(以下簡稱《客家菜考核規範》)和《客家風味點心製作專項職業能力考核規範(試行)》(以下簡稱《客家點心考核規範》),“客家菜師傅”專項考核標準正式出爐,考評合格即可獲得相關專項職業能力證書,持證烹飪正宗的客家菜、客家點心。


陳鋼文正在培訓學生的廚技。(連誌城 攝)

近日,本報記者專訪中國烹飪大師、中國客家菜研發培訓基地學科帶頭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廣東烹飪協會客家菜專業委員會主任、兩項考核規範製定團隊首席專家陳鋼文,深度解讀《客家菜考核規範》和《客家點心考核規範》。

梅州牽頭“客家菜師傅”考核

2018年8月,省人社廳印發《廣東省“粵菜師傅”工程實施方案》,提出要製定粵菜烹飪技能標準開發和“粵菜師傅”評價認定框架指引,建立“粵菜師傅”相關的職業資格評價、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專項職業能力考核、行業企業崗位要求等多層次評價體係,推動地方、院校、行業企業開展地方特色粵菜烹飪技能標準開發和“粵菜師傅”評價認定工作。

為做好“粵菜師傅”標準製定和人才評價工作,省人社廳按照省級統籌、省市聯動的方式,以風味相近、地域相鄰為原則,以廣府菜、客家菜、潮汕菜為重點,分別由廣州、梅州、潮州牽頭,完成廣府風味菜烹飪、廣式點心製作、廣東燒味製作、客家風味菜烹飪、客家風味點心製作、潮式風味菜烹飪、潮式風味點心製作、潮式鹵味製作等8個“粵菜師傅”專項考核標準的製定,推動建立“粵菜師傅”烹飪技能標準。

2019年3月,我市發布《客家菜考核規範》和《客家點心考核規範》,為“客家菜師傅”提供了一個統一的評價認定標準,進一步推動了“粵菜師傅”評價體係的構建完善,以及“粵菜師傅”工程實施方案的貫徹落實。

菜品實操考核四大烹飪技巧

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客家菜考核規範》和《客家點心考核規範》由市人社部門發動市餐飲行業協會,組建以陳鋼文為首席專家的團隊,走訪各地,搜集材料,調研交流,結合廣東嶺南飲食文化與客家傳統地方風味製作技法,曆時兩個月完成製定。

《客家菜考核規範》和《客家點心考核規範》不設理論考試,主要考核通用常規的工藝技能和鄉土本地菜肴製作。《客家菜考核規範》考核包括操作、安全與衛生(15%),原料初加工(20%),原料切配(20%),菜肴烹製(45%)4個部分。《客家點心考核規範》考核包括操作、安全與衛生(15%),麵坯調製(30%),生坯成形(30%),產品成熟(25%)4個部分。“以實操檢驗刀功、火候、調味、芡色這四大核心烹飪技巧,能夠更好地與精準扶貧、鄉村振興對接,讓考生通過考核真正掌握客家菜、客家點心烹飪技巧,在餐飲行業就業、創業。”陳鋼文說。

此外,考核中所規定的菜品也是有講究的。“我們通過走訪了解梅州、河源、惠州、韶關四大客家地區的特色風味佳肴,確定了A、B兩個模塊的考核菜品,其中A模塊為必考菜品,B模塊為選考菜品。”陳鋼文告訴記者,A模塊有4個菜品,考生隨機抽取1個;B模塊有12個來自四大客家地區的經典菜品,考生可根據地域差異自主選擇2個。“據介紹,《客家菜考核規範》的必考菜品為客家紅燜肉、客家釀豆腐、魚丸湯和三杯雞,《客家點心考核規範》的必考菜品為客家南瓜餅、艾粄、算盤子、煎蘿卜粄,皆為比較具有技能型和代表性的客家特色風味菜、風味點心。

客家菜培訓教材預計5月出版

“在我看來,美食是一個城市最美的符號,代表了這個地區的生活水平,彙聚了這個地區的文化積澱和民俗風情。”陳鋼文告訴記者,兩項考核規範中所選擇的菜品,除了能夠充分考核四大核心烹飪技巧外,更是獨具匠心、城市記憶深刻、能夠留住鄉愁的,很大一部分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一通百通”,通過考核的“客家菜師傅”,對烹飪其他客家菜、客家點心基本也是信手拈來,基本具備了在客家餐飲行業就業、創業的烹飪技能。

考核技能性和代表性兼具的必考、選考菜品如何才能夠“一次過”呢?

“‘客家菜培訓教材’已審稿完畢,預計能夠在5月份出版。”陳鋼文透露,“客家菜培訓教材”收錄了130多個來自四大客家地區的菜品,其中便包括考核規範中的16個客家菜和16個客家點心。目前,市人社局正緊鑼密鼓開展各縣(市、區)客家菜大師工作室建設工作,承擔“客家菜師傅”相關培訓職能,挖掘和提升農民、貧困戶或餐飲從業者的客家菜、客家點心烹飪技能,培訓結束後統一報名參加考試。另外,具備培訓資格和能力的學校,也可招收、培訓考生。

“‘培訓+考核’的模式,能夠有效推動‘客家菜師傅’烹飪技能的標準化提升,避免了傳統‘師帶徒製’導致的‘一菜百做’‘一菜百味’尷尬處境。”陳鋼文說,政府主導、協會推動的“客家菜師傅”人才培育工程,也使餐飲行業先行者反哺社會的意識提高,大家想的不再是“教會徒弟餓死師傅”,而是把技術、產業帶到農村、帶給農民,以“一門手藝帶活一門產業,一個手藝人帶活一片鄉村”,達到產業興旺、富民興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