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富農興商
“客家菜師傅”+食材基地: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19-05-25 16:04:04  瀏覽:-
字號:

客家菜講究“菜有菜味、肉有肉味、原汁原味”,當今飲食界返璞歸真之風盛行,不少客家飲食傳統與現代人的綠色健康飲食追求相吻合,因此,客家菜的天然、綠色、營養、健康是最好的“招牌”。

食材的天然健康在現代餐飲業中已經被放在重要的位置。在珠三角地區以做客家菜聞名的客語餐飲公司董事長許可鵬介紹其成功經驗時說:“做好客家菜,要一手抓人才,一手抓食材。”客語餐飲公司60%的原材料來自山裏,其中土豬肉、苦脈菜、艾葉等不少食材來自梅州。梅州圍龍屋星園酒家也與平遠縣差幹鎮三達村南皇子家庭農莊等農企達成“戰略合作”,自2015年至今,星園酒家已收購農戶成雞近3萬隻。近幾年,農家樂因為用農村自家青菜、土雞、土豬做菜,即便是家常菜,也備受城裏遊客的歡迎;而城裏口碑佳的餐飲酒家在農村都有各自的食材采購點,原因無它,就是城裏的顧客“嘴刁”。如此,餐飲酒家和種養農戶成了共享紅利的雙贏。

“客家菜師傅”工程自去年實施,客家餐飲業麵臨良好的發展機遇。要樹立客家菜品牌,擦亮“中國客家菜基地”的金字招牌,就要保證客家菜的口味特色,而打造綠色生態、安全優質的食材基地是首要保障。

餐飲企業的成功做法如何才能得到進一步的推廣?筆者認為,政府要利用梅州富硒的優質生態環境,指導鄉鎮農村大力發展特色食材產業,建設特色食材供應基地,發展相關的加工流通企業和營銷平台,促進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去年12月22日,市農業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已經向我市偉群公司等10家水產行業的企業授牌“客家菜師傅”工程食材供應基地,五華縣“客家菜師傅”工程去年也評選出“五華客家菜十大食材基地”。這些工作對培育“客家菜師傅”工程特色食材企業起到引導作用,推動了“客家菜師傅”工程。

其次,政府要搭建平台,開辦特色食材基地和餐飲企業的對接交流會或者美食文化節,引導珠三角、北京、上海等發達地區的大型企業來梅建立生產基地、合作基地等,推動我市客家菜食材產業規模做大,產業升級。江門市蓬江區的小小一個涼瓜如何撬動了大文旅消費?是當地政府為其特色食材杜阮涼瓜申請獲得國家地理標誌,持續舉辦了多屆涼瓜節,大大促進了涼瓜的銷售,提升了涼瓜的市場價值(今年大約14元/公斤),還在涼瓜節上成功地推介了當地的美食文化旅遊資源。由彼及此,我市去年通過的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八鄉山番薯、蕉嶺冬筍、山圳淮山,以及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蕉嶺大米、蕉嶺紅菇、銀江金針菜、西河珍珠粄、新橋腐竹等等,便是有待大力挖掘的增值產品。

日前,廣州市綠之源農產品有限公司攜手廣州番禺名廚協會走進平遠縣,舉行推廣對接平遠農產品活動, 80多位名廚餐飲品牌創始人、名廚和美食家走進平遠大米、食用油、雞、牛等農產品原產地,找尋烹飪之源、靈感之味。平遠農產品實現了從產地直接走上大城市餐桌。

客家人吃得雜、吃得野,接近於自然生長的原生態食材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本色”。“客家菜師傅”工程+食材基地的發展,將直接推動城市健康餐飲和農村食材產業發展,讓城市人吃得更好、農村人過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