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大力推動“粵菜師傅”工程向縱深發展
烹出特色高質量發展之路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3-03-27 09:19:24  瀏覽:-
字號:

26日至27日,第五屆粵港澳大灣區“粵菜師傅”技能大賽暨粵菜產業文化交流活動在梅州舉行。(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吳騰江 攝)

  26日至27日,第五屆粵港澳大灣區“粵菜師傅”技能大賽暨粵菜產業文化交流活動在梅州舉行,來自粵港澳大灣區和省內外周邊地市的140名“廚神”齊聚一堂炫技比拚。東道主梅州的客家菜係成為現場的焦點。

  自2019年來,梅州大力實施“粵菜師傅”工程,加強“粵菜師傅”培訓體係、就業體係、產業體係、標準體係、文化體係和交流體係建設,以小切口推動大變化,高質量推進“粵菜師傅”工程向縱深發展。

興產業

為客家菜插上翅膀

  在曆史傳統上,粵菜分為廣府、潮汕和客家三大子菜係。梅州,是客家菜的主要代表,被授予了“中國客家菜之鄉”稱號。

  近年來,梅州市立足產業,強抓品牌建設,統一規範“粵菜師傅”品牌標識,以品牌塑造引領質量提升,認真規劃建設梅州市“粵菜師傅”工程高質量發展“1+8”重點項目,策劃打造“有板有眼”客家小吃連鎖品牌,並結合各縣(市、區)地方特色,著力打造“客家醃麵”“興寧鴿”“蕉嶺三及第”等當地特色產業,進一步拓展客家菜產業鏈、供應鏈建設,提升客家菜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水平。目前我市培育了217個“粵字號”農業品牌,149家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02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及加工企業,認定“粵菜師傅”工程食材供應基地77家。

  隨著預製菜的火熱,我市“粵菜師傅”工程有了新的發展方向。“客家菜有‘鹹、熟、香’的特點,製成預製菜後並不影響還原其本來的口感和味道。”國家注冊資深中國烹飪大師、梅州市餐飲行業協會會長陳鋼文認為,菜式多、易儲存的客家菜走上預製菜賽道大有可為。

  當前,我市將預製菜產業人才培養納入“粵菜師傅”工程,積極打造客家預製菜技能型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基地。其中,興寧市高級技工學校與興寧市葉南漁村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共同建設客家菜預製菜產業學院,還湧現出一批核心的預製菜企業,為梅州預製菜插上騰飛的翅膀。

育人才

不斷深化技能人才培育

  吳相蓀,是梅江區吳記美食店的老板。2019年,他參加了梅州市“粵菜師傅”工程免費培訓,並考取了中式烹調師證書。在當年8月就開起美食店,申領到一次性創業補貼和租金補貼1.8萬元,實現了自己的創業夢致富夢。

  在“粵菜師傅”工程實施的五年裏,這樣的案例屢見不鮮。近年來,梅州堅持將促進城鄉勞動者技能就業、技能致富作為實施“粵菜師傅”工程的落腳點和出發點,對粵菜師傅創業人員及其創辦的經營主體,按規定申請享受一次性創業資助、租金補貼、創業帶動就業補貼、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等創業扶持政策,進一步拓展就業創業渠道。

  人才是發展的核心。據統計,截至目前,我市累計開展“粵菜師傅”培訓1.55萬人次,帶動就業創業1.41萬人次,創建了“印象大埔”“新嘉園”“話梅”等粵菜餐飲品牌走出圍龍、走進珠三角。我市還成功開發“粵菜師傅”區塊鏈應用係統,對“粵菜師傅”學員身份和食材質量安全進行信息認證、溯源管理,成為全省首個“粵菜師傅”人才鏈和食材鏈創新示範場景,不斷深化技能人才培育。

  此外,梅州還建成了全國首個客家菜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和6個省級粵菜師傅大師工作室,建立了6個省級、11個市級和6個縣級粵菜師傅培訓基地,打造了全省首個“廚師之鄉”——梅縣區玉水村,讓越來越多人憑烹飪之藝“逆襲”致富。

傳文化

以菜為媒推介梅州

  梅州客家菜飲食文化豐富多彩,取材廣泛,講究葷素搭配,寓醫於食,藥膳同補,具有濃烈的原汁性和鄉土性。

  為更有效地傳承傳播客家菜傳統製作技藝,以菜為媒推介梅州,我市在發展“粵菜師傅”工程過程中,通過對發掘利用粵菜文化,培育粵菜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促進老字號粵菜餐飲企業發展,不斷擦亮粵菜金字招牌,大力發展“一村一品”“美食+美景”,推動“粵菜師傅”與文化、旅遊、農業等深度融合。

  當前,我市還積極加快客家菜文化和跨市傳播和交流合作的步伐,組織開展各類粵菜文化交流活動。通過鼓勵客家菜企業、有關行業協會和院校組織“粵菜師傅”相關活動,赴省外、境外參加粵菜文化宣傳、技能競賽與交流、菜品展銷等活動,展示梅州特色美食,以促進餐飲與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傳播梅州飲食文化。

  今年第五屆粵港澳大灣區“粵菜師傅”技能大賽暨粵菜產業文化交流活動在梅州舉辦,對梅州而言,是展示梅州“粵菜師傅”工程“小切口”推動“大變化”的重要契機。“我們將做好大賽文章,推動‘粵菜師傅’工程向縱深發展,把本次活動辦成一屆最具創意、最具特色、最具影響力的盛事,用美食‘烹’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梅州市人社局局長黎紅英表示。(記者 黃鈺然 江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