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捏合、熱油下鍋、炸至金黃、出鍋擺盤……眼前的這道家常菜韭菜盒子就是張福生和他同學當天要學的課程。張福生來自梅縣區石坑鎮七朱村的一個貧困家庭,去年9月開始到梅州農業學校(中國客家菜研發培訓基地)學習中餐烹飪專業。“希望以後能自己開店賺錢,減輕家裏的負擔。”
近年來,梅州市通過打造“客家大嫂”的品牌,深入推進“南粵家政”工程。(來源:受訪者供圖)
“六穩”之中就業為首,“六保”首位仍是居民就業。小切口、大工程。近年來,梅州市深入實施“粵菜(客家菜)師傅”“南粵家政”“廣東技工”三大工程,著力技能培訓,形成品牌IP,不斷壯大技術技能人才隊伍。2019年以來,僅“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帶動培訓1945人。
“三大工程是進一步穩就業、助脫貧、促增收,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提升城鄉居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抓手。”在近期舉行的三大工程推進會上,梅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張愛軍說,三大工程看上去切口很小,但實際上它後麵帶動多個方麵的效應。梅州將創新工作方法,拿出有力舉措,推動三大工程深入開展,服務全市經濟社會發展。
打基礎
力爭每年完成各類培訓10萬人次
梅州市華傭職業培訓學校裏,20多名身穿統一綠色護理服的女性在教室中上課,不時記錄筆記。一堂理論課結束後,進入實操練習。李麗萍手中小心翼翼地抱著塑料仿真娃娃,將它放入麵前的洗澡盆裏,仔細、輕柔地清洗。
“現在家政市場紅火,工資也高,我和我的朋友結伴來學點東西,到時候憑證上崗。”李麗萍說,因今年發生新冠肺炎疫情,原本在珠三角打工的她決定留在家鄉工作。“家政服務上手比較快,而且過來學習還有學費補貼。”
據梅州市華傭職業培訓學校校長王紀芳介紹,學校創辦於2009年,10多年來培養了家政類人員2萬餘人,帶動就業1萬多人。“按照市場需求,設置了月嫂、育嬰、養老護理等專業,培訓時長為15天到20天,考試合格後頒發國家人社部門認證的資格證。”
此外,為了規範市場培訓,帶動婦女就業,梅州市就業服務管理局和梅州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每年都會組織麵向社會公益的月嫂培訓,讓有誌從事這一行的婦女免費參加培訓,擴寬她們的就業渠道。
去年,梅州市印發了《梅州市“南粵家政”工程促進就業工作實施方案》,重點實施母嬰服務、居家服務、養老服務、醫護服務四個培訓項目,提供技能培訓、推薦就業一條龍服務。
《方案》要求至2021年,全市將動員引導10個以上有資質有能力的培訓機構參與培訓,每年開展家政類培訓4000人次以上,帶動就業創業8000人次以上。
“粵菜(客家菜)師傅”“南粵家政”“廣東技工”三大工程,涉及到技能培訓、就業創業、產業建設、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方方麵麵,其中技能培訓是基礎工作,也是三大工程實施的重要“鑰匙”。
三大工程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頂天立地”。“廣東技工”更多的是側重高技能專業人才,內容涵蓋了“粵菜師傅”“南粵家政”工程,是“頂天”的,需要更多地靠學曆教育、專業培養,為製造業大規模、批量地輸送高技能人才;“粵菜師傅”“南粵家政”是“立地”的、是接地氣的,培訓對象沒有學曆、資曆等方麵的要求和限製,注重的是通過提升勞動者技能,促進就業創業。
梅州以服務現代產業發展、促進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為導向,積極推動技工人才培訓高質量發展。(攝影:何森垚)
目前,梅州市根據產業結構布局情況,已開設了機械工程、電氣與汽車工程、中式烹飪(客家菜)等30多個與區域匹配的專業。2018、2019年累計投入1.18億元用於技工院校建設,目前,全市共有6間技工院校11815名技工院校在校生。
同時,梅州積極實施“鄉村工匠”工程,麵對農村勞動力,采取就地培養、吸引提升等方式,把技能培訓送到田間地頭,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培訓,有效實現就近就地就業,2019年培育新型職業農民5076人。
梅州結合資源優勢,實施“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培養客家菜名師。(攝影:何森垚)
相對於其他兩大工程,“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開展較早,於2018年正式啟動。2019年以來,通過采取學曆培訓、短期培訓等形式,培訓培養“粵菜(客家菜)師傅”1945人。為梅州鄉村振興提供人才輸送。目前,全市已建立6個省級“粵菜師傅”培訓基地,11個市級和6個縣級“粵菜(客家菜)師傅”培訓基地。
按照近日印發的《梅州市實施“廣東技工”工程工作方案》,梅州市將力爭每年完成各類培訓10萬人次以上,使廣大勞動者持續得到技能晉升。
“廣東提出三大工程,是就業工程也是培訓工程。”梅州市人社局局長伍衛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實施三大工程,最根本的落腳點,就是通過培訓,讓更多的城鄉待就業人員、失業人員、下崗再就業人員,特別是貧困家庭的勞動力,獲得各方麵專業技能的提升,從而實現收入增加。
穩就業
創新服務能力助力脫貧攻堅
輝駿集團的無塵車間裏,在數百名工人的操作下,電腦主板的生產線快速運作。在這裏麵,有106名工人是來自五華縣技工學校的實習生,其中有7名是貧困戶子女。
“我很感謝學校和政府,不僅教給我知識和技能,還給我們提供了就業崗位。”正在崗位上工作的五華縣技工學校的應屆畢業生楊東霖,還有2個多月的實習期就可以轉正了。“我家是建檔立卡的貧困家庭。在五華縣技工學校學習期間,不僅免學費,還給了一年3000元補助,現在實習工資也和正式員工一樣,並包吃包住。”聊起未來,楊東霖難掩興奮,幹起手中的活更是動力十足了。
五華縣技工學校結合“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開設中式烹飪(客家菜)專業。(攝影:張炳鋒)
梅州是人力資源大市,但不少企業仍存在“用工難”問題,三大工程對就業扶貧、產業扶貧意義重大。通過校企合作的模式,優勢互補、資源互用,一方麵開展產業對口培訓,提升科研水平,實現技術更新;另一方麵也解決了技工類人才的就業問題和企業人才緊缺的難題。
發揮穗梅對口幫扶機製優勢,目前,梅州市已在梅州高新區創建“廣東技工”實訓基地,組建實訓聯盟,建立對接就業創業機製,今年全市共有4629名技工院校學生開展頂崗實習。
同時,為充分促進就業,梅州市、縣至少各舉辦一場“廣東技工”專場招聘活動,大力培育“技能創客”,按規定落實一次性創業資助、租金補貼、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等扶持政策。今年1—5月,“廣東技工”工程已帶動700多人就業。
今年34歲的何冬平是月兒美月嫂中心培養出來的金牌月嫂,如今她的月薪已經達到了1萬多元。今年她幾乎都處於滿訂單的狀態,沒有多少休息時間。“現在月嫂根本不愁工作。”
全麵二孩政策的實施及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刺激了家政服務市場的蓬勃發展。在實施“南粵家政”工程中,梅州市積極對接省人社廳,獲得600萬元的省級專項資金支持,在梅州市就業大樓建設梅州市“南粵家政”綜合服務示範基地。示範基地項目包括家政服務示範超市、家政服務網絡示範平台等項目建設。
梅州市就業服務管理局局長徐治介紹,通過舉辦線上線下家政專場招聘會,去年以來,發布崗位13677個次,服務求職者8554人次,達成就業意向1515人次。
特別是針對貧困人群的就業問題,梅州市積極組織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參加家政服務技能培訓,給予補貼支持並推薦就業。2020年上半年,為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免費提供家政服務培訓90人。
今年疫情期間,各行各業發展受到了不小的衝擊,餐飲行業也不例外。麵對衝擊,“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積極發揮效應作用,推動餐飲企業開展電商服務。
於去年開業的可其山生活電商驛站,在疫情期間推出“手機買菜,配送上門”的生活電商服務,可其山團隊提供各類食材配送服務接近每天1000多戶次,峰值達到一天2200多戶次,發揮服務作用,助力居家生活便捷。
梅州市堅持將促進城鄉勞動者技能就業、技能致富作為實施“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的落腳點和出發點。鼓勵支持各類創業孵化基地為“粵菜師傅”提供專業孵化服務,落實孵化獎補政策。遴選一批餐飲行業重點企業,創立“粵菜(客家菜)師傅”就業扶貧基地,吸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就業。
目前,五華縣通過“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開展“百店扶千戶”行動,鼓勵全縣2000多家餐飲企業主動幫扶2戶以上貧困戶。大埔縣“大埔小吃”創業帶動就業孵化基地,對經過培訓掛牌“大埔小吃”創業人員給予1萬元財政獎勵。
促發展
搶抓“雙區”機遇開展勞務結對
“哦!那個廚師村!”作為全省首個“廣東廚師之鄉”,梅縣區城東鎮玉水村在國內名聲大噪。這個小村莊半數以上的家庭有成員外出當廚師,年薪20萬元以上的廚師上百人,遍布全國27個省份。
事實上,在梅州,像玉水村般隱藏大量廚師高手的地方不在少數。蕉嶺縣藍源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做菜的好手,這個不足2300人的村莊,曾走出300多名廚師,遍布全國;梅縣區石賴村走出“中國烘焙教父”“中國烘焙大師”等一批烘焙名廚……
據不完全統計,梅州市向外輸送的廚師人才達2000多人,已逐漸成為中式餐飲,特別是客家菜廚師的“搖籃”。
特別是近年來,梅州市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雙區驅動效應”的重大發展機遇,不斷打造“以廚興村”的典型,向“雙區”輸送人才。
同時,抓好綠色食材基地建設。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梅州配送分中心,正式授牌77家“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食材供應基地,促進本地優質食材、農產品進入大灣區市場。
除了向外輸送外,梅州也搭建好“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基礎,主動迎客來。
梅州積極推進“鄉村旅遊+客家菜”,打造鄉村客家美食旅遊景點和精品線路,納入全域旅遊示範市創建行動方案。評選認定35家“客家菜師傅”工程農家樂、5個客家美食名村,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遊覽梅州美景,品嚐梅州美食。
因客家人熱情、本分,家政服務業人員也格外受到珠三角市場的青睞。梅州月兒美月嫂中心走出去的金牌月嫂何冬平說,今年1-5月她接的訂單幾乎都是廣州的客戶。“有不少外地的雇主,都是因為信任‘客家大嫂’這個品牌。”
開展“南粵家政”工程以來,梅州積極組織引導家政服務企業和培訓機構,與粵港澳大灣區家政服務業開展深度合作,通過引進粵港澳大灣區家政服務人才、培訓資源,搭建家政服務人員外出就業渠道,促進梅州家政服務品牌、企業、從業人員“走出去”。
2019年11月,廣州市授予梅州市“廣州市‘羊城家政’愛心扶貧基地”。通過開展勞務協作,實現訂單入學,定向就業,吸納梅州本地人員到梅州市參加家政就業。“達成勞務結對的合作,進一步促進梅州市家政服務技能人才走出去。”徐治說。
去年9月,梅州市職業技術學校迎來了一批特殊的新生。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高職專業學院梅州教學點2019級新生開學典禮舉行,意味著梅州市職業技術學校迎來首批專科學生。
“在承擔辦教學點的同時,學校之間也會進行師資交流,有利於我校老師的學習成長。”梅州市職業技術學校校長郭捷興說。
沒有一流的技術技能人才就沒有一流的製造業,就沒有一流的產品和服務。梅州市積極借力珠三角地區發達的職業教育經驗,不斷提升本地的職業教育水平,從而培養一流的技術技能人才,並鼓勵技術技能人才向“雙區”發展。
“推動梅州和珠三角地區開展勞務結對,為珠三角地區輸送技能人才。”伍衛華說,梅州將培養更多符合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需求的專業人才,促進梅州更多技術技能人才走向大灣區,貢獻“梅州所能”。
對話
華南農業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羅明忠:
實施三大工程助力梅州鄉村振興
梅州結合本地特色和本地實際,積極實施三大工程,將技能人才的培養走向基層,走向農村,有效拓展農民、貧困戶就業創業渠道。華南農業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羅明忠認為,梅州推動“粵菜(客家菜)師傅”“南粵家政”“廣東技工”三大工程的實施,既有效利用了優勢資源,又符合梅州生態功能區的發展定位,不斷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助力梅州鄉村振興和城市建設。
南方日報:您認為梅州實施三大工程,有哪些優勢?
羅明忠:這三大工程是省委、省政府著眼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支撐高質量發展作出的重要部署,是2020年省十件民生實事之一。
三大工程相互聯係、相互促進,又各有側重、各具特色。“廣東技工”工程重在解決技能人才供給不足問題,“粵菜師傅”工程重在幫助農民增收致富、解決就業,“南粵家政”工程則解決城市“一老一小”服務需求問題。
廣東推進實施這三大工程,對於梅州來說,迎來了發展新機。梅州客家菜風味獨特、曆史悠久,梅州推動“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可以進一步樹立客家菜品牌,打響客家菜的知名度,從而拉動農業農村發展。
家政資源也是梅州的優勢資源。近年來,通過打造“客家大嫂”的品牌,在珠三角等發達地區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好口碑。“南粵家政”工程能進一步凝聚品牌意識,形成規範有序的家政服務人員培訓工作,在滿足本地市場需求的同時,還能不斷向外地輸送,將極大促進就業。
目前來說,梅州“廣東技工”工程發展相對較弱,原因是梅州的職業教育還比較落後。通過係統的打造“廣東技工”工程,相信能培養更多優秀技工人才。
南方日報:您對於梅州推動三大工程的實施,有哪些建議?
羅明忠:三大工程的實施,有利於促進勞動力,特別是農村勞動力創業就業。同時三大工程有利於鄉村產業融合,特別是文旅餐飲的融合,促進鄉村振興,推進脫貧攻堅。
梅州在打造這三大工程的時候,應該堅持推進培訓與就業創業結合,提升培訓實效,可以優先支持幫助有意願的村民參加技能培訓,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學習技術技能。同時,像梅州這般綠色資源豐富的城市,應利用好豐富的旅遊資源,推進鄉村新業態發展,為粵菜師傅的就業創業提供良好環境。
還有一點需要特別提出的是,梅州亟待打造品牌,通過製定行業標準,來優化行業內部環境,樹立良好的口碑,打造優質的客家菜、“客家大嫂”及梅州技工人才的品牌形象。支持技能人才走出圍龍,服務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