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梅州市新冠感染防控指揮辦印發《梅州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乙類乙管”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充分發揮製度優勢,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科學防治、精準施策,完善應對準備,調整防控措施,統一規則、分類指導、防範風險,平穩有序實施“乙類乙管”。
保健康防重症
明確13個方麵措施
根據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綜合組要求,2023年1月8日起,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依據傳染病防治法,對感染者不再實行隔離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觸者;不再劃定高低風險區;對感染者實施分級分類收治並適時調整醫療保障政策;檢測策略調整為“願檢盡檢”;調整疫情信息發布頻次和內容。依據國境衛生檢疫法,不再對入境人員和貨物等采取檢疫傳染病管理措施。不再對來(返)梅人員采取疫情核查防控措施。
圍繞“保健康、防重症”,《方案》明確了13個方麵的相應措施,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主要包括:進一步提高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種率,完善新冠病毒感染治療相關藥品和檢測試劑準備,加大醫療資源建設投入,調整人群檢測策略,分級分類救治患者,提高醫療資源調度效率,做好重點人群健康調查和分級分類健康服務,強化重點機構防控,加強農村地區疫情防控,強化疫情監測與應對,倡導堅持個人防護措施,做好信息發布和宣傳教育,優化中外人員往來管理等。
不再開展全員核酸
分級分類救治患者
《方案》將對新冠病毒檢測的策略調整為“願檢盡檢”,以“單采單檢”為主,不再開展全員核酸篩查。除有發熱、呼吸道感染等症狀或老幼孕殘、有嚴重基礎疾病人群等脆弱人群需要檢測外,一般情況不再檢測核酸或抗原。對醫療機構收治的有發熱和呼吸道感染症狀的門急診患者、具有重症高風險的住院患者、有症狀的醫務人員;對大型企業、工地等人員聚集的重點機構,重點黨政機關和重點行業,商場超市等重點場所出現發熱、呼吸道感染等症狀的工作人員,可開展抗原或核酸檢測。
對社區65歲及以上年齡老年人、長期血液透析患者、嚴重糖尿病患者等重症高風險的社區居民、3歲及以下年齡嬰幼兒,出現發熱等症狀後及時開展抗原或核酸檢測,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減少重症。
分級分類救治患者方麵,《方案》具體指出,未合並嚴重基礎疾病的無症狀感染者、症狀輕微的輕型病例,采取居家自我照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加強健康監測指導;對症狀明顯、無基礎疾病或基礎疾病相對較輕的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患者,根據病情分類集中收治於二級、三級醫院;對重症老年患者,建立三級醫院分片包幹責任製,劃定三級綜合醫院責任範圍,按照分區包片原則對口收治。
倡導堅持個人防護
養成良好衛生習慣
《方案》倡導堅持個人防護。“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探視老年人時戴口罩,養成勤洗手、不隨地吐痰等良好衛生習慣,及時完成疫苗接種和加強免疫接種。疫情嚴重時,患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及孕婦兒童等盡量減少前往人員密集場所。無症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落實居家自我照護,減少與同住人員的接觸,減少外出和前往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如需外出,應全程規範佩戴口罩;要按照相關指南合理使用對症治療藥物,做好健康監測,如病情加重及時前往醫療機構就診。(記者劉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