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姚鎧滔接受記者專訪,暢談如何抓好貫徹落實,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在生態環境領域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開創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麵。
記者:近期以來,市生態環境局組織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宣傳貫徹工作,作為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的一名幹部,能否談談您的學習體會?
姚鎧滔: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提出,突出綠美廣東引領,高水平謀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同時作出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決定。這一係列新目標、新要求、新部署,為我們建設綠美梅州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全市生態環境係統將按照“全麵學習、全麵把握、全麵落實”重要要求,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首要政治任務抓實抓好。
一是在深學上下功夫。近期以來,全市生態環境係統通過黨組會、專題會、支部會等多種形式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興起學習宣傳貫徹熱潮。下來將推動堅持係統學、全麵學,把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與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等結合起來,深刻領會精神實質和精髓要義,自覺用黨的二十大精神統一思想、統一意誌、統一行動。
二是在弄通上下功夫。通過宣講輔導、集中培訓等方式深化學習,帶著問題學、聯係實際學,進一步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全麵把握黨的二十大作出的各項戰略部署,深刻認識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使命任務,增強貫徹落實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三是在做實上下功夫。立足生態發展區功能定位,科學、係統謀劃全市生態環境工作,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協同推進減汙降碳,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守牢生態環境安全底線,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奮力打造美麗中國實踐“梅州樣板”,以實實在在的工作成效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在生態環境領域落地生根。
記者: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今後一個時期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務。對此,市生態環境局在改善生態環境方麵有哪些工作謀劃?
姚鎧滔:下來,將著重抓好三方麵工作,持續用心用情用力保護生態環境,厚植生態優勢,讓梅州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更優美,不斷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求。
一是抓質量,推動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2022年,全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率(AQI)為99.2%,繼續保持全省第一,16個省考(含8個國考)斷麵優良比例和達標比例均達到100%,縣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均保持在Ⅲ類及以上、達標率100%,與潮州交界韓江赤鳳斷麵穩定達到Ⅱ類水質目標。今年,將結合綠美梅州生態建設行動,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聚焦一係列硬指標、硬任務,統籌資源,細化計劃,壓實責任,紮實推進,全麵完成汙染防治攻堅戰各項工作任務,補齊城鄉環保設施短板弱項,推動我市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走在全省前列。
二是抓民生,推動解決一批突出環境問題。堅持問題導向,不折不扣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任務落實,組織開展案件辦理“回頭看”行動,防止死灰複燃,確保整改到位。同時,不斷完善生態環境信訪辦理工作機製,提升環境信訪問題辦理質量,著力解決群眾身邊的生態環境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做到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落實。
三是抓共建,推動形成建設綠美梅州的強大合力。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強化考核督辦、執紀問責;加大生態環境執法力度,加強企業環境信用體係建設,壓實企業治汙主體責任;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強化輿論引導與社會監督,推動積極踐行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努力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係。
記者:當前,梅州正舉全市之力加快建設贛閩粵原中央蘇區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振興發展先行區。市生態環境局將如何以黨的二十大為引領,積極搶抓機遇,發揮職能作用,助力梅州建設蘇區融灣先行區?
姚鎧滔:先行區是梅州蘇區實現加快振興、共同富裕的重要平台和抓手。生態環境部門將聚焦主責主業,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全力助推贛閩粵原中央蘇區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振興發展先行區建設。
一是設立環保審批綠色通道。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強化生態環境準入引導,嚴格落實“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優化配置建設項目主要汙染物總量指標,對蘇區融灣先行區相關實體經濟項目開辟綠色通道,提供更精準、更高效的環保審批服務,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實現高水平保護。
二是鼓勵創建綠色生態園區。在規劃建設銅箔產業研製造基地、新能源應用新材料產業基地、新型綠色化工產業園區、表麵處理循環經濟產業園等園區時,提前介入,主動對接,積極指導做好環評論證,推動產業入園集聚發展、集中治汙。鼓勵我市產業園區積極創建綠色園區、生態工業示範園區,開展循環化工業園區改造、“無廢”園區、減汙降碳協同增效試點建設,推動產業園區綠色低碳建設。
三是打造美麗中國實踐“梅州樣板”。積極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全域同創”模式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工作,健全固體廢物管控體係。紮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複工程,構建立體生態體係,築牢生態屏障。(記者江嬋 通訊員梅環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