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完善社會治理體係”,要在社會基層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機製,加強和改進人民信訪工作,暢通和規範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台,健全城鄉社區治理體係,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提高市域社會治理能力。
梅州市各級司法行政機關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踐行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把人民調解作為司法行政工作融入和服務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抓手,積極探索人民調解新機製,打造一批“做得好、信得過、叫得響”的個人調解室品牌,築牢維護社會和諧“第一道防線”。
“把脈問診”
化解矛盾促和諧
“我們整棟的業主都同意了,所有的程序也都走完了。”“受益的是你們,對我來說,出入車庫的影響就大了。”前段時間,梅江區三角鎮某小區7棟全體業主欲加裝電梯,住在隔壁棟的業主以影響車庫使用為由表示反對。雙方爭執不下,加裝電梯施工進度受阻,遂到三角鎮鄧燕紅調解工作室申請調解。
曆經兩次調解未果,鄧燕紅與轄區城建辦、綜治辦等部門工作人員會商研判,通過多方位的溝通協調,多次做雙方當事人的思想工作。在第三次調解會上,鄧燕紅及其工作室調解員繼續用好公平、公正、公道、公心這杆秤,從近年法院相關判決案例、政府政策、維持鄰裏關係等方麵著手,不厭其煩地釋法明理,做雙方當事人的思想工作。最終,雙方當事人達成適當補償的共識,事情得以圓滿解決。
梅江區作為梅州中心城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伴隨而來的是社會矛盾糾紛主體多元化、利益訴求複雜化、糾紛類型多樣化。梅江區司法局副局長沈利梅介紹,根據實際情況,該局充分發揮調解能手熟悉社情民意的示範效應,積極發展個人調解工作室,“鄧燕紅調解工作室”是梅江區三角鎮首個以調解員名字命名的調解室。
作為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員,鄧燕紅勤於走在群眾身邊、聽群眾心聲,善於將法律的思維貫穿於群眾矛盾調解過程中,讓法、理、情相互交融,讓當事人在每一個調解案件感受到公平正義,感受到法治的溫暖。“每次為群眾化解完一宗糾紛,就很有成就感,心裏特高興。”鄧燕紅深有感觸地說。
創新舉措
構建大調解工作格局
鄧燕紅個人調解工作室是梅州市創新調解工作形式的一個縮影。為打造一支德能兼備的人民調解員隊伍,全市各級司法行政部門積極行動。
在政策保障層麵,梅州市司法局出台《關於推進個人調解工作室建設的指導意見》,依法規範個人調解工作室的設立、命名、管理、保障,讓個人調解工作室有了“行為規範”;在人才選配方麵,各地選取調解經驗豐富、法律法規和政策知識較全、在當地有一定影響力的優秀調解員為個人調解工作室設立人,為工作室調解員隊伍賦能蓄力;在品牌塑造方麵,各級司法行政部門結合地域特色和個人影響力,著力培育“品牌化+特色化”工作室。
目前,梅州各縣(市、區)共設立了23家個人調解工作室。如大埔縣茶陽鎮的“西叔”(徐振西)、興寧市寧中鎮的“熾昌哥”(張熾昌),他們是有著30多年調解經驗的“專家”,無論大小矛盾到了他們手裏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如今,個人調解工作室已成為梅州基層矛盾糾紛化解的有效方式,成為化解百姓身邊煩心事的“專家門診”。截至目前,全市個人調解工作室累計成功調解糾紛1596宗。
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梅州市司法局二級調研員邱小軍表示,全市各級司法行政機關將持續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把紅色基因融入基層社會治理,進一步創新和發展人民調解工作,用專、精、新服務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一線,用情、理、法守護千家萬戶的安寧祥和,努力推動梅州蘇區構建新時代大調解工作格局,不斷提升人民調解工作質量和水平,為梅州創建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合格城市注入硬核力量,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梅州、法治梅州。(記者李盛華 通訊員淩遠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