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是廣東鄉村振興的主戰場。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麵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我市廣大“三農”工作者迅速興起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熱潮,擔當作為、馳而不息,紮根基層沃土,把奮鬥的足跡留在田間地頭,奮力譜寫新時代鄉村振興新篇章。
產業先行促增收致富
沿著寬闊的水泥路走進五華縣水寨鎮蓮洞村,村口的小公園繁花似錦、草木蔥鬱,不少村民正在散步閑聊。再往前走,憫農“稻蝦共作”基地裏蝦群歡快遊動、長勢良好,成為增加村民和村集體收入的又一條新路子。
蓮洞村通過完善基礎設施、美化整體環境,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吳騰江 攝)
在水寨鎮,新時代的“富春山居圖”處處可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紮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這讓水寨鎮副鎮長、梓皋片鄉村產業社區臨時黨支部書記劉伯強倍感振奮。“鄉村振興,產業先行。我們大力打造水寨鎮城鄉融合產業社區綜合發展示範帶,並根據區位分布和發展定位,將其劃分為梓皋片、大壩片、水寨片、玉茶片4個鄉村產業社區,以撂荒地複耕複種為抓手,堅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當地就業和經濟增長。”劉伯強說。
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位於興寧市的廣東梅一客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每天都在與農戶、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發生鏈接。“返鄉9年,農業農村就是我熱愛的方向、價值的所在。黨的二十大報告更堅定了我們紮根農村、奮鬥農業一線的信心和決心。”梅一客農業公司總經理張雪蓮表示,接下來將認真學習、深刻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充分發揮新農人的優勢,從農產品種植加工、電商銷售、農業社會化服務等方麵持續發力,全力以赴帶動村民和村集體增收,為鄉村振興貢獻新農人力量。
民生為本增幸福底色
今年以來,梅縣區鬆源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發動組團幫扶單位自籌78.23萬元資金,用於蒙吉文化市場、文康市場、紅色革命遺址燕詒樓、橫坊村灌溉水渠等基礎設施的整治提升工作,並配套建設、優化改造了一批公共區域,很好地解決了群眾休閑娛樂活動場所的問題,贏得群眾稱讚。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這為我們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鬆源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長康亮告訴記者,2023年工作隊將進一步加強幫扶單位與鬆源鎮資源要素的合理對接和優化配置,依托專項資金、“630”資金等,一體推進鬆源鎮農村用水、道路交通、農田水利、廁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汙水治理,著力補齊公共基礎設施短板,奮力打造鄉村振興新風貌,不斷提升群眾幸福感、獲得感。
“從‘美麗鄉村’到‘和美鄉村’,這是一個重大轉變,說明鄉村不僅要美麗,還要和諧。我對此感受頗深。”劉伯強說,水寨鎮目前正在探索建設“數字水寨”融合發展區雲平台,利用信息化、數字化手段開展“網格化+”基層治理。此外,還規範細化了工程項目實施流程“十步法”,為產業、民生項目實施提供製度和資金保障,努力在全鎮繪就一幅業興、民富、村美、人和的鄉村振興畫卷。(記者劉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