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風雨兼程,春華秋實如歌。
高速公路從無到有、大埔電廠等重點項目不斷落地、陶瓷等傳統產業迭代升級、城鄉美美與共、群眾脫貧奔康……十年時間流轉,梅州大埔發展日新月異。
作為廣東首個原中央蘇區縣,今日的大埔把蘇區精神轉化為接續奮鬥的動力與實際行動,把政策紅利轉化為振興發展成果,在高質量發展中邁出追趕超越的步伐。

美麗的大埔縣城。餘灝 攝
憶往昔崢嶸歲月,看今朝砥礪前行。乘著國家支持老區蘇區振興發展的東風,大埔縣正深入實施縣委“1568”思路舉措,奮勇爭先打造綠色發展先行地,感恩奮進推動大埔實現全麵振興發展。
奮鬥歲月
培育特色實體產業集群
實體經濟是城市的“生命線”。回首十年,大埔緊抓“實業富縣”目標不放鬆,目前已明晰重點板塊產業發展定位,大力培育發展先進材料(半導體、新型陶瓷)、新能源(電力)、先進製造業特色實體產業集群。電力產業是大埔拉動經濟增長的最主要產業。目前,大埔已描繪完整“施工圖”——堅持火、水、光並舉發展新能源(電力)項目。

大埔縣三河鎮紅色資源豐富、山青水綠景美。近期,該航拍照亮相中國空間站。鄒捷亨 攝
今年,韓江高陂水利樞紐工程全麵投產發電、廣東粵電大埔電廠二期工程項目獲核準批複,預計2024年底前投產。隨著光伏發電、抽水蓄能電站等項目的持續推進,大埔將全力打造廣東省清潔能源產業基地,為加快振興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綠色動力”。
先進製造業是大埔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的方向。以電池製造為主的博富能從2005年建成投產、2013年達到規模以上企業標準、2021年實現產值3.08億元,產量和產值不斷攀升,投資1.5億元的自動化鋰離子生產線已動工建設,將生產用於新能源電動車的動力電池。消費電子產業鏈上企業鴻富瀚2020年實現“當年動工、當年投產、當年上規”,同時從事3C功能性材料及新能源電池材料研發生產的嘉穎新材料,從事5G高性能新材料研發生產的鴻翔瑞材料等一批鏈上項目陸續入駐,大埔新興產業的比重不斷增加,經濟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產業鏈條脈絡逐漸明晰,當地有了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陶瓷是大埔基礎較為深厚的傳統產業,當地正不斷推動陶瓷產業運用新材料、新技術轉型升級,打造廣東省重要陶瓷生產基地和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示範基地。去年8月,大埔陶瓷龍頭企業廣東吉玉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研發出了高性能陶瓷軸承,成為拓展陶瓷應用空間、探索陶瓷新材料領域的典型代表。
產業園區是發展實體經濟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大埔發揮園區集聚效應,縣城工業小區於2018年被認定為集聚區,享受省級產業轉移相關政策,在投資總額達到21.6億元的7個製造業項目基礎上,規劃建設二期(半導體先進材料產業園)項目。廣州海珠(大埔)產業轉移工業園擁有國家高新技術陶瓷企業28家,並在此基礎上規劃建設科創園和新型陶瓷產業園。同時,推進省級蜜柚現代農業產業園擴容提質項目,強化實體發展承載能力,園區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十年來,作為廣東省首個被認定的原中央蘇區縣,大埔全力爭取國家和省出台的係列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政策扶持,將政策紅利轉化為振興發展成果,振興步伐愈發有力。
農業更強 農村更美 農民更富
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從打贏脫貧攻堅戰到接續奮鬥鄉村振興,十年來,大埔縣“三農”戰線一路捷報頻傳。
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4560戶9991人全部脫貧,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6年的1.15萬元提升到2021年的1.72萬元。麵對脫貧攻堅這場“大考”,大埔用行動交出了完美答卷——代表梅州市接受省考,五年綜合成績位列第一方陣。
立足培育振興“新根”,在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上齊頭並進。如今,大埔城鄉麵貌煥然一新,榮獲“2018—2020年度廣東省鄉村振興先進集體”。

廣東(梅州)慶祝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分會場在大埔縣雙髻山蜜柚公園舉行。南方日報記者 何森垚 攝
城鄉一體,奔向共富。十年來,縣城擴容提質加快,“九街一場”和西湖公園等提質升級工程完成,中央城、奧園綜合體等優質小區拔地而起,榮獲“國家衛生縣城”稱號,不斷彰顯大埔“氣質”;鄉村振興步伐行穩,高陂鎮南部交通經濟中心雛形初現、大麻商貿古鎮再現活力、茶陽千年古鎮煥發新機,三河紅色小城鎮、百侯曆史文化小城鎮等建設步伐加快,“一主三附多點”的城鎮發展架構初步形成,持續提升大埔“顏值”。
鄉村振興離不開基層黨組織這個戰鬥堡壘。近年來,大埔縣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鄉村全麵振興,為推動農業強起來、農村活起來、農民富起來交出一份亮眼成績單。
以舊寨、彙東、大埔角、太寧、蕉坑等紅色村建設為抓手,大埔開展黨性黨史學習教育“模範村”、基層黨建“先行村”、集體經濟發展和美麗鄉村“示範村”、基層治理和鄉風文明“引領村”;以全域全麵振興為目標,大埔打造楓朗鎮紅色黨建引領綠色發展、高陂鎮桃源鎮“人居環境+陶瓷”等鄉村振興示範帶,西河鎮“十村聯動”等省級新農村示範片,美麗鄉村已是尋常風景。
做強鄉村產業振興大文章,大埔念好“山”字經,形成“山上綠色銀行、山中黨旗飄揚、山下現代廠房、山外流通市場”的格局。
圍繞縣委“1568”思路舉措,大埔縣做精特色現代農業,以創建省級數字農業試點縣為著力點,發揮蜜柚、茶葉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輻射帶動作用,開展“萬企興萬村”“一村一品、一鎮一業”行動,加快構建現代農業體係,聯農帶農效應愈發顯著。作為大埔縣的農業支柱產業,蜜柚輻射帶動7萬多戶、茶葉輻射帶動2萬多戶參與發展,實現年人均增加收入4000元以上。
紮實做好解民憂、惠民生、聚民心工作
多年來,大埔縣堅持八成以上財政支出用於民生事業,把各項民生保障項目建設進度往前趕,積極回應人民群眾關切。“硬核”拚搏的背後,彰顯大埔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決心。
十年來,大埔以百姓訴求為導向,以群眾滿意為根本,不斷加大民生投入,凝心聚力織牢民生保障網,努力辦好民生實事,讓廣大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成色更足。
教育越來越普惠。近年來,大埔投入13.45億元推進西嶺實驗學校、城東實驗學校、虎山中學教學樓、高陂鎮實驗學校等項目建設,將新增學位8990個;成立縣教育發展基金會,完成縣管校聘工作,創建國家級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範縣、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不斷縮小城鄉及校際教育水平差距。
醫療服務越來越優質。大埔投入16.7億元新建(改擴建)醫院22間,完成村衛生站規範化建設232間,縣人民醫院改擴建一期、縣中醫醫院遷建、縣婦幼保健院改擴建等項目投入使用,縣婦幼保健院被評為全市首家縣級二甲婦幼保健院,“看病難、看病貴、看病累”問題在大埔逐步得到破解。
就業越來越穩。大埔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返鄉創業、就業成為群眾的一種新選擇。
生態環境越來越美。大埔成功創建世界長壽鄉、全國綠化模範縣、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森林覆蓋率達79%,出境水質常年保持Ⅱ類以上。
社會環境越來越和諧。大埔成功創建平安中國建設示範縣,切實將平安觸角延伸至家庭、擴展至村組,積小平安為大平安;“黨建引領五治融合”基層治理經驗助力該縣榮獲“廣東省最安全城市”稱號,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
一串串溫暖可見的數據,反映出大埔解民憂、惠民生、聚民心邁出的紮實腳印。
火熱實踐
汲取紅色資源力量 擘畫村美民富藍圖
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村集體收入不斷壯大、惠民利民項目落地、基層黨組織戰鬥力全麵提升……看著近些年來三河鎮的發展越來越好,大埔縣三河鎮黨委書記饒誌潘感到很欣慰。
三河鎮是一座擁有紅色底蘊的城鎮。90多年前,三河壩戰役在這裏打響,保留了南昌起義的火種,深刻影響了中國革命的進程。如今,三河壩戰役精神仍不斷激勵一代又一代大埔兒女感恩奮進、砥礪前行。

大埔縣三河壩戰役紀念園景區。袁群華 攝
“近年來,三河鎮從紅色資源中汲取精神滋養和前進動力,推動與黨建深度融合,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組織廣大黨員群眾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帶動政治領導力全麵加強,增強了基層組織力。”饒誌潘說。
鄉村振興離不開農村基層黨組織這個戰鬥堡壘,也離不開村幹部這群“領頭羊”。
2018年,三河鎮彙東村還是村民聽到直搖頭的軟弱渙散村,通過選派有擔當有能力的幹部當“領頭羊”,重新組建一套有組織力、有戰鬥力的班子,在黨員幹部帶頭做實事下,帶動村民建設美麗家園的熱情。如今該村不僅摘掉“渙散”的帽子,2021年被評為鄉村振興先進集體,成為後進變先進的典型。
這是三河鎮以“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典型。黨建的力量,更是全麵助力該鎮村集體經濟壯大發展。
“以扶持村集體經濟試點工作為契機,三河鎮探索實施六村聯動‘強村富民’項目,堅持黨建引領,通過資源共享、入股聯營、產業聯通‘一共兩聯’舉措,實現壯大集體經濟和農民增收。”饒誌潘說,目前每個村各籌措50萬元入股大埔縣三河壩紀念園旅遊服務有限責任公司,以分紅方式,每年每村平均增加集體經濟收入逾5萬元。
紅色是大埔最耀眼的底色,大埔境內有98處革命遺址。以三河壩戰役紀念園為龍頭,大埔打造紅色三河小城鎮、百侯曆史文化小城鎮等,形成紅色大埔“月亮工程”、閩粵贛紅色旅遊勝地。深入挖掘史實史料,在中央紅色交通線(南方線粵東段)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全力抓好中央紅色交通線科學規劃、保護修繕和活化利用工作,打造大埔紅色旅遊新名片。大埔正不斷發揮紅色資源育人效能,從黨史學習教育中汲取智慧力量,在感悟真理中傳承蘇區精神,激發幹部群眾幹事創業熱情,凝聚起推動大埔老區蘇區全麵振興發展的強大合力。
一線案例
建起交通“一張網” 發展道路“寬又寬”
“山區富不富,關鍵在道路。”2020年,大潮高速公路(含大漳支線)建成通車,大埔至潮州饒平車程縮短1小時以上,進一步補齊了基礎設施短板,解決梅潮兩地蜜柚、茶葉等農產品及高陂瓷器的運輸問題,促進了旅遊業的發展,為老區經濟社會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大埔縣交通運輸局副局長鄧賀階記得,10年前的大埔還沒有高速和國道,“為補齊交通條件差這個製約大埔經濟發展的短板,多年來,大埔縣堅持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加快山區經濟發展的一項重點民生工程和主攻項目”。
改變正在悄然發生。如今,四通八達的路網不斷向外延伸,大埔境內已擁有梅坎鐵路、梅龍高速、大潮高速、大漳高速、1條國道、6條省道和眾多縣鄉道,編織成“對外大連通、對內大循環”的立體交通網絡。大埔通往潮汕地區車程1.5小時、通往廈漳地區2小時,成為連接珠三角、汕潮揭和海西經濟區的橋頭堡。
“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外地企業前來洽談項目和外出鄉賢回鄉興業開始變多了,一大批項目在大埔落戶和開工建設。”10年過去,鄧賀階欣喜地發現,交通環境的變化大大提升了大埔的招商引資成果和質量。
對外更加開放,對內也要謀求新發展。在大埔路網“主動脈”係統加快建設完善的同時,通往各鎮(村)和田間地頭的“毛細血管”建設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多年來,“四好農村路”建設和“村村通公交”的實現,解決了群眾“出行難”問題,改變了大埔農村交通麵貌,有效帶動了農村產業發展、經濟轉型。
祝豐村位於青溪鎮的西部,受製於群山,長期以來村民隻能翻山到三河鎮求學及賣農產品,窮山村百年難通一條路。落後的出行道路,阻礙了鄉村發展、村民致富。
2019年11月,一條連接祝豐、小坑兩個脫貧村、長7.6公裏的公路全線貫通,將祝豐與三河的路程由過去的3小時縮短為30分鍾。通過向上爭取政策,祝豐村到三河鎮小坑村7.6公裏道路被列入“四好農村路”重點項目,完成了3.5米寬道路硬底化。
祝豐村到三河鎮小坑村的公路隻是建設“四好農村路”的一個縮影。到“十三五”期末,全縣公路通車總裏程3562.905公裏。縣城到各鎮(場)全部通三級及以上水泥路或瀝青路麵,245個行政建製村及100人以上自然村組全麵實現水泥或瀝青路麵硬底化,行政建製村通客車率100%。
交通基礎建設是拉動經濟增長的“火車頭”,目前大埔構建現代交通網絡“一張網”,逐步改變交通區位劣勢,蘇區發展的道路越走越寬,不斷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記者馬吉池 通訊員餘灝 羅文燕)
數讀
●2021年全縣生產總值100.27億元,比2016年增長27%
●2021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31元,比2016年增長45.3%,其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6年的1.15萬元提升到2021年的1.72萬元
●2021年規上工業增加值17.3億元,比2016年增長29%
●投入121.5億元建設大交通促進大發展,2021年公路通車裏程3580.4公裏,比2016年增長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