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圍社區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營造和諧溫馨的社區生活氛圍,增進鄰裏感情,打造和善社區。(白圍社區供圖)

白圍社區開展夯基巷子行動,完善轄區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增添活動場所、建設停車場等民生實事。(江嬋 攝)

瑞興社區以“5451”(我事我議)工作法為依托推進社區治理工作。(瑞興社區供圖)

共享菜園綠意盎然,這裏已成為凝聚民心的重要陣地。(江嬋 攝)

梅江區各村(社區)不斷創新和完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工作機製,共建美好新家園。(林翔 攝)
基層治理井井有條,協商議事化解民憂,群眾幸福指數節節攀升……梅江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委、市委關於加強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工作的部署要求,全區各村(社區)不斷創新和完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工作機製,廣泛凝聚各方力量,以“小項目”托起“大民生”,“小積分”撬動“大治理”,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在增進民生福祉的同時,形成一係列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探索善治新路徑
提升小巷居民幸福感
從梅城黃塘路行走至城北鎮白圍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白圍巷、白圍一巷、白圍二巷、東一巷、東二巷等眾多小巷子往裏延伸,這些小巷子雖然狹窄,卻全麵鋪設了柏油路。用於開展誌願服務的黨群鄰裏中心、作為議事平台的巷子鄰裏中心以及小公園、小廣場等坐落於巷頭巷尾,場所“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在暢通群眾訴求反映渠道、凝聚黨群善治力量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白圍社區黨總支書記曾琴告訴記者,六尺巷的典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瑰寶,其中蘊含的和諧禮讓精神,為社區探索基層治理新路徑帶來了思路。近年來,白圍社區以“1+2+5+11”巷子黨建模式,推進和善社區建設。其中的“1”是建強一個黨群服務中心,“2”是打造黨群鄰裏中心和巷子鄰裏中心,“5”是開展關愛巷子、夯基巷子、綠美巷子、平安巷子、善治巷子等五大巷子創建行動,“11”為提升白圍巷等11條巷子居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滿足感。
社區是社會治理的最小單元,要想抓好基層治理,僅靠社區的力量遠遠不夠。“白圍社區地處城鄉接合部,轄區內基礎設施薄弱、出租房眾多,常住人口的70%以上為流動人口,在平安巷子行動開展過程中,我們不僅布設了平安視頻監控係統,還全麵推進‘巷長製’,選出由老黨員或熱心群眾擔任的11名巷長,定期開展巷內巡查,增強與租戶的溝通力度,及時消除潛在隱患,既優化了流動人員管理,也增進了鄰裏感情。”曾琴介紹說。
在曾琴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正在修繕的黨群鄰裏中心,該閑置場所由熱心企業家無償提供,社區計劃將其打造成誌願服務站,設立積分兌換超市、圖書室、調解室等功能區域,以群眾需求為導向組織開展社區活動。為了健全黨群議事機製,白圍社區還在老黨員吳金進家中試點打造巷子鄰裏中心,“吳金進既是黨員示範戶、美麗庭院戶主,也是一名巷長,長期以來熱心為居民群眾服務,我們希望通過設立巷子鄰裏中心,引導群眾開展巷子議事會,為社區工作出謀劃策。”曾琴說。
“如今,社區裏湧現出越來越多‘熱心腸’,在增設活動場所、建設停車場、老舊小區改造、讓出門坪改造巷道等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站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門口,曾琴笑著說:“你看,這些紅對聯、紅燈籠、中國結等新年裝飾,都是居民朋友自發前來布置的。新的一年,我們將繼續依托巷子黨建模式,以人為本培育以和為貴、與人為善的社風社氣,提升居民文化自信,打造和善社區。”
引進“社區合夥人”
閑置地塊變共享菜園
每到傍晚時分,西郊街道瑞興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旁的共享菜園就變得熱鬧起來,居民們有的鬆土整地,有的播撒菜種,還有的細心澆灌。菜園裏的蔬菜長勢良好,即將迎來大豐收。辛勤勞作的陳運清,是第一批認領菜地的居民,她笑著分享道:“我種有麥菜、香蔥、韭菜、土豆等等,自己種的菜綠色無公害,除了自家吃,我還送給親朋好友,分享勞動成果。”
瑞興社區成立於2024年1月,轄區內有正興城、瑞景花園、寶麗園、高峰新村4個居民小區和部分自建房,常住人口近7000人。麵對新成立的社區,瑞興社區黨總支書記池寶珠發現,社區管理存在人口密度大、農混居、小區基礎設施不完善和小區未成立業委會等諸多挑戰。“瑞興社區地處城中村,部分群眾從農轉居後,一時難以適應社區管理模式,利用公共綠地或閑置地開荒種菜的現象尤為突出。因此,我們通過開展‘敲門行動’,入戶收集社情民意,充分了解居民需求。”池寶珠說。
通過大量入戶走訪,瑞興社區以“黨建領航·和美瑞興”為定位,探索形成“5451”(我事我議)工作法,以“五方協同隊伍、四級協商體係、五步工作流程、一個核心引領”為主要內容,推動社區在治理中找到“最大公約數”。
為滿足居民對綠色健康生活的向往,瑞興社區彙聚網格力量,召集“五方協同隊伍”,群策群力盤活閑置地塊,引入一家生態農業公司作為“社區合夥人”,集中打造總麵積2000平方米的共享菜園,並劃分了53塊菜地,按照一塊菜地300元一年的收費標準進行有償認領,菜園主人抽簽選擇地塊,可自行為菜園命名,開展種植、養護、采摘等農事活動。
“征求居民意見建議後,社區製定了‘共享菜園’實施方案,並推出積分製管理辦法,引導居民積極參與環境治理,形成良性循環。活動一經推出,菜地很快被認領一空。”池寶珠介紹說,如果出現蔬菜產量過剩或家庭消耗量有限的情況,在確保蔬菜品質和衛生的前提下,生態農業公司將按照當天回收價收購多餘的蔬菜,回收資金按比例補回給種植戶。為規範管理菜園,方案還對環境衛生、農藥使用、日常管理等提出要求,引導種植戶遵守管理公約。積分製明確加減分項目,對種植戶日常表現進行積分考核,達標的可兌換購物卡或享受免費美發、免費家電維修等服務。
如今,在瑞興社區,以網格員、樓棟長、誌願者、黨員代表、物業管理為主要成員的“紅色話匣子”議事隊伍,為居民“急難愁盼”問題而奔走;“網格調解—小區協商—社區議事—街道聯席”的協商體係,有效化解矛盾糾紛和難點堵點問題;問事、議事、定事、督事、評事的協商流程,有力提升居民對問題解決的滿意度;黨建引領下,鐵皮瓦整治、建設便民停車場、加裝戶外充電棚、打造老年人活動中心等一樁樁民生實事落地實施……在“5451”工作法推動下,社區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談及今年工作計劃,池寶珠表示:“今年我們計劃設立社區基金,以‘小杠杆’撬動‘大民生’,同時引入更多‘社區合夥人’,彙聚社區治理合力,推動更多民生實事落地見效。針對‘一老一小’群體,我們計劃打造‘黨建+青苗學社’,麵向孩子們開展興趣培訓、愛心托管,聯合嘉城頤養醫院成立醫療誌願服務隊,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義診等服務,進一步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記者 江嬋 特約記者 鍾戈 鍾偉才 陳綺冰 陳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