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淨整潔的通村小路、一望無際的玉米地、淳樸厚重的文明鄉風……梅江區一個個充滿活力的宜居鄉村正在不斷“生長”。近年來,梅江區把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作為一項係統工程來抓,通過黨建引領、組織帶動、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織密築牢鄉村組織體係,加快發展鄉村富民產業,穩妥推進鄉村整體建設,不斷提升鄉村治理效能,努力實現“農業強、農民富、鄉村美” 的鄉村振興目標。
煥新村容村貌
塑造鄉村之“形”
行走在長沙鎮大密村長約1.2公裏休閑碧道上,可見不少村民或在樹蔭下閑坐,或在運動。在碧道建成之前,這裏存在亂搭亂建、雜草叢生、占地種養、河堤損毀等亂象。為改善人居環境,該村對道路沿線進行清理清障,道路硬化、安裝護欄、路燈等改造,昔日雜草叢生、蚊蟲滋生的河堤,成為了村民散步休閑、乘涼小憩的好去處。“我如今每天都會來這溜達溜達,心情很是舒暢。”提及大密村的環境變化,在這裏土生土長的範運章臉上滿是笑意。
大密村碧道風景優美,是村民們休閑的好去處。(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鍾小豐 攝)
大密碧道的建成,離不開黨建的引領護航。大密村堅持“黨員先行,責任在肩”,充分發揮黨總支部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組建黨員先鋒隊,通過入戶走訪、帶頭清拆清障、捐贈石凳石桌等方式,激發村民主人翁意識,帶動村民積極投入到美麗宜居鄉村建設、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營造鄉村文明和諧的良好氛圍,創造幹淨、整潔、優美的生活環境。 “作為黨員先鋒隊的一員,我們就要勇於擔當,作好表率,用實際行動帶領群眾做好事。”大密村黨員先鋒隊隊員鍾星章說。
當前,梅江區積極打造“黨委主責、支部擔當、黨員示範”鄉村振興模式,以“支部吹哨、黨員報到、群眾參與”的一線工作機製,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生活汙水和垃圾治理,開展“三清三拆三整治”,打造特色鄉村風貌和美麗鄉村示範帶,著力構建黨建引領鄉村振興、鄉村治理新格局,繪就美麗鄉村新圖景,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發展特色產業
充盈鄉村之“實”
沿著蜿蜒崎嶇的山路,記者來到城北鎮上村村汀洞坑長坑裏,昔日的撂荒地一改荒蕪景象,煥發出喜人新顏,一排排玉米在重新開墾的土地上“安家”。
“上村村以往因為水利設施失修、缺少耕種用水,導致村裏的土地撂荒情況嚴重。”據上村村黨總支書記古海斌介紹,去年底,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與村“兩委”幹部對村內一條長700多米、年久失修水圳進行改造。改造完成後,解決周邊三個村民小組、200多戶村民的種地灌溉需求。同時,該村還充分發揮城北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的優勢,通過“村幹部及黨員示範帶頭種植,引導村民參與”的產業發展模式,指導農戶科學種植,幫助農戶訂單式銷售,如今村裏大部分撂荒地變成了高標準農田,種上了航空水稻、紅寶石水果玉米、紅薯等作物,走出一條特色農產品種植、采摘、銷售的產業發展道路。越來越多的村民享受特色產業發展帶來的紅利。2021年,該村村集體經濟較去年增長了13萬元。
上村村的發展是梅江區抓好黨建促進產業興旺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梅江區不斷強化“黨建+”的凝聚力和號召力,堅持黨建賦能、產業富民,集中力量發展高標準農田,推動水稻、特色果蔬產業規模化、規範化種植,打造特色品牌,增強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增加村民和村集體收入。(記者張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