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專題專欄 > 熱點專題 > 鄉村振興 > 振興資訊
150支高校突擊隊深入興寧基層一線精準對接地方發展需求
為“百千萬工程”注入“青春動能”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5-09-05 10:03:59  瀏覽:-
字號:

嘉應學院突擊隊隊員在黃槐鎮油茶基地采集土壤樣本,為油茶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科技助農、文創設計、健康義診、文化傳承、直播帶貨……今年暑期,在興寧市的鄉村田野、街巷社區,一群朝氣蓬勃的青年身影忙碌穿梭,他們用專業知識和青春熱情,為這片客家沃土的振興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為積極響應“百千萬工程”號召,共青團興寧市委員會持續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深化校地協同聯動,廣泛整合高校資源,成功推動全市20個鎮(街)與省內外多所高校共150支“百千萬工程”突擊隊深度結對。在各鎮(街)團(工)委的配合下,2100餘名青年大學生深入興寧基層一線,開展產業發展、文化宣傳、教育幫扶、民生服務、誌願行動、政策安全宣講、黨建治理、技術賦能等服務項目,精準對接地方發展需求與高校智力資源,讓青春力量成為助力“百千萬工程”、推動興寧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

  聚合青年創意 驅動文旅興寧新動能

  “你見過怎樣的興寧?是時光與煙火交織的客鄉,還是傳承與創新共耀的沃壤……”在廣東財經大學“留”影南粵突擊隊製作的《Hi興寧》短視頻中,通過留學生Alina的視角,帶領觀眾一同感受興寧這座千年客家古邑在曆史傳承與現代發展融合下的獨特魅力,見證興寧市實施“百千萬工程”三年以來的成效。

  這是興寧市聯合廣東財經大學“留”影南粵突擊隊製作的“興寧三部曲”之一。在團興寧市委等部門積極配合下,以外國留學生視角宣傳興寧的《Hi興寧》《鴿出興寧》《興寧賞燈》係列視頻在暑期正式發布。視頻通過鏡頭語言全景式展現興寧自然風光、客家文化、特色產業及“百千萬工程”發展成效。該係列視頻在學習強國、央廣網、廣東共青團視頻號,梅州青年、青春興寧微信公眾號等平台廣泛推廣,生動詮釋“青年進縣入村”行動成果,彰顯新時代青年以專業所長賦能鄉村振興的創新實踐與責任擔當。

  記者了解到,團興寧市委積極探索新型推廣方式,構建起了多元推廣體係,不斷深化校地合作,結合百校聯百縣助力“百千萬工程”行動,與廣東財經大學等幫扶高校加深合作。除了製作宣傳視頻外,還通過組織高鐵遊興寧研學團等活動,為當地文旅產業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這些青年學子的創意為我們興寧文旅推廣帶來了新思路,特別是通過係列視頻和各類活動,讓更多人能夠深入了解興寧的美。在這種‘青春力量+文旅宣傳’的模式助力下,有效提升了興寧文旅品牌的影響力和吸引力。”興寧市文廣旅體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賦能特色產業 激活鄉村振興新引擎

  “家人們看過來,這是我們興寧特色的生態鴿肉,肉質鮮嫩,營養豐富!”在葉塘鎮的肉鴿養殖基地,廣州職業技術大學“冷智先鋒”實踐團的隊員們化身“助農主播”,通過鏡頭向網友展示興寧鴿的養殖環境和產品特色。團隊不僅通過直播帶貨拓寬銷售渠道,還運用冷鏈物流技術、區塊鏈溯源係統,為興寧鴿產業打通“從田間到雲端”的全鏈條升級路徑。

  在黃槐鎮的油茶基地,嘉應學院“黃槐油茶產業攻堅”突擊隊的師生們在烈日下忙著采集土壤樣本。他們通過檢測土壤中的硒元素含量和養分狀況,為油茶種植提供科學依據,助力打造“富硒油茶”品牌。同時,突擊隊還針對油茶樹病蟲害問題開展專項研究,提出了一係列綠色防控方案,為當地油茶產業提質增效提供技術支撐。

  今年暑期以來,興寧市的特色農產品在高校突擊隊的助力下煥發新活力:廣州職業技術大學“VR振翅·數字興鴿”先鋒隊打造的VR雲端展館,讓全國網友沉浸式體驗興寧鴿的生態養殖過程;廣東金融學院“阡陌先鋒”隊為特色農產品設計包裝,提升產品附加值;廣東生態工程職業學院“漁光曲·茶籽謠”產業提質增效突擊隊為鱸魚養殖與油茶種植提供水質檢測、病害防治等技術支持。

  “這些青年學子帶來的技術和創意,為我們當地的特色產業轉型升級打開了新窗口。從冷鏈物流到品牌包裝,從科技種植到直播銷售,他們積極響應‘百千萬工程’的號召,用專業能力和實際行動破解了農業產業發展中的不少難題,讓我們的農產品更有競爭力。”興寧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活化文化資源 擦亮客家文化金名片

  在興寧市永和鎮、龍田鎮等地,高校學子的文化創意與傳承實踐如火如荼地展開。在相關鎮(街)團委的積極聯絡與平台搭建下,廣州職業技術大學團隊結合永和鎮的當地特色打造了獨特鎮標,讓傳統文化時尚化。龍田鎮團委則協助廣東金融學院“汀水客情”隊走進幼兒園,帶領兒童體驗剪紙,播撒文化種子。這些項目都彰顯了青年學子在共青團支持下活化傳統、賦能地方的創新力量。

  “大家看這枚胸針,它以熙和灣的月夜為背景,用琺琅工藝細細鋪出深邃的夜空與靜謐的湖水,再以精巧的花絲勾勒出古樸的民居和彎彎的拱橋,戴上它就像把家鄉的美景隨身攜帶著。”在永和鎮的文創展示區裏,廣州職業技術大學突擊隊隊員向前來參觀的人們展示著一枚獨特的胸針。這支團隊從圍龍屋、雞鳴山、熙和灣等當地知名的文化地標中汲取靈感,巧妙地將花絲琺琅等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理念融合在一起,成功打造出了一係列既有深厚文化內涵,又具備實用價值的文創作品,讓參觀者們眼前一亮。

  除此之外,永和鎮鎮標的設計更是充分凝聚了高校學子的智慧與創意。這個鎮標以圍龍屋為核心元素,巧妙融入了花燈、單叢茶芽、梅花、雞鳴山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元素。其不僅生動展現了興寧獨特的自然風貌與深厚的人文底蘊,更精準傳遞出了堅韌不拔的客家精神。“這群年輕人用創新手法,讓傳統文化‘活’了起來。鎮標和文創產品既保留了客家文化的根脈,又符合當下大眾的審美,真正實現了‘傳統文化時尚化’,讓當地的客家傳統文化這張‘金名片’越擦越亮。”興寧市文廣旅體局相關負責人稱讚道。

  而在龍田鎮金橋幼兒園,廣東金融學院“汀水客情”隊的隊員們則通過另外一種方式傳承客家傳統文化。他們帶領一群孩子體驗客家剪紙的樂趣,還教孩子們在漆扇上繪製圍龍屋、花燈等富有客家特色的圖案,讓傳統美學以更加生動活潑的方式展示在孩子們眼前。

  聚焦民生服務 書寫青春擔當暖心篇

  “奶奶,您的血壓有點高,平時要注意飲食清淡,按時吃藥。”在龍田鎮敬老院,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健康衛士隊的隊員們熱情地為老人們測量血壓,並耐心講解健康知識。突擊隊不僅開展線下義診,還通過線上直播廣泛普及高血壓、糖尿病等常見病的防治知識。5.5小時的直播收獲12.3萬點讚,累計服務群眾1850人次。

  在葉塘鎮鴨池村童心港灣,廣州職業技術大學的“冷智先鋒”實踐團隊員們以“寧寧鴿”IP形象為載體,為孩子們開設了客家非遺文化課程和冷鏈物流科普小課堂。團隊負責人表示:“我們希望通過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讓孩子們既了解傳統文化,又接觸前沿科技。”

  近期以來,在民生服務方麵,許多鎮村都不乏突擊隊隊員們積極行動,深入基層開展暖心服務的身影。嘉應學院陽光助學隊深入鄉鎮宣傳國家資助政策,讓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懂政策、會申請”;華南師範大學星火築夢義教隊為鄉村兒童開設素質拓展課程,豐富孩子們的假期生活……一件件民生實事,讓群眾感受到了青春服務的“溫度”。

  團興寧市委主要負責人表示:“高校突擊隊的民生服務精準對接了群眾需求,從為老人送健康到給孩子傳知識,從政策宣講到助學義教,學子們用實際行動踐行青春擔當,讓群眾真切感受到了溫暖與關懷,也為基層民生服務補充了鮮活力量。”

  深化校地協作 構建協同發展新格局

  “這次回到家鄉,真切感受到了興寧的發展變化,也看到了青年人大有可為的舞台。”在“青年人才梅州興寧行”活動中,一名興寧籍大學生感慨道。

  記者了解到,團興寧市委通過與各高校“百千萬工程”突擊隊的深度對接,搭建起了高校與地方溝通的橋梁。目前已與廣東財經大學、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等多所高校建立結對共建關係,設立了大學生“百千萬工程”突擊隊工作站和引才聯絡站。為吸引更多青年人才返鄉發展,興寧市還深入實施“1+N”人才政策,提供優質見習崗位,幫助大學生提升職業技能。同時還通過“燃青春·興寧青年說”“知我興寧·愛我興寧·建我興寧”演講比賽等活動,進一步增強青年學子對家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校地合作是推動‘百千萬工程’的重要力量。”團興寧市委主要負責人表示,他們將繼續深化“縣域所需、高校所能”的合作模式,構建“團建共建、人才共育、資源共享、項目共創”的長效機製,引導更多青年大學生紮根興寧、服務興寧,讓青春之花在蘇區振興發展的實踐中絢麗綻放。(記者 陳思傑 通訊員 郭欣如 李雨佳 圖片由受訪者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