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結合開展主題教育,市委常委會在大埔縣調研並召開會議,同時套開市“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指揮部會議,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認真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和全省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現場會精神,踐行“四下基層”優良傳統,推動各地以“頭號工程”力度抓緊抓實“百千萬工程”,實現縣域高質量發展。市委書記馬正勇主持會議並講話,市委副書記、市長王暉,市政協主席楊朝暉,市委副書記陳金鑾出席會議;省委第三巡視組組長黃宏達,主題教育省委第八巡回督導組副組長袁長清到會指導。
為開好這次市委常委會會議,會前,馬正勇、王暉、楊朝暉、陳金鑾及市委常委一班人等深入基層一線,先後來到廣東粵電大埔發電有限公司、博富能科技有限公司、西河鎮北塘村、大埔縣省級蜜柚現代農業產業園等地,認真了解能源重點項目建設、高新技術企業生產經營、“百千萬工程”典型村培育和人居環境整治、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等情況,詳細了解大埔縣“百千萬工程”、工業園區建設、招商引資工作、改革創新工作、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和綠美生態建設等情況。與會人員通過實地考察,聽介紹、看亮點、理思路,營造競標爭先、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
調研結束後,市委常委會在大埔縣召開會議,聽取大埔縣有關工作情況彙報,與會同誌作交流發言,提出意見建議。
會議充分肯定大埔縣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紮實深入,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以“百千萬工程”為統領,蘇區融灣先行區建設、實體經濟發展、招商引資、改革創新、綠美生態建設等各方麵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城鄉融合發展步伐加快,幹部隊伍展現出了幹事創業的良好精神風貌。
會議強調,各級各部門要緊緊圍繞“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的總要求,紮實抓好主題教育,以加快振興發展實效檢驗主題教育成效。要持續深化理論學習,把“學思想”作為首要任務貫穿始終,做到學以致用、融會貫通。要持續抓好調查研究,用好“四下基層”傳家寶,聚焦最突出最迫切的問題,摸透情況、找準症結、提實對策,推動問題真解決、解決真問題。要持續抓好發展實踐,堅持教育實踐兩手抓、兩促進,把主題教育成果體現在振興發展實效上。
會議強調,實施“百千萬工程”,是省委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提高廣東區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這一重要要求的具體行動,是推動梅州加快振興、共同富裕的重大機遇。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深化對“百千萬工程”的認識,切實增強以“頭號力度”抓緊抓實“頭號工程”的自覺性堅定性,錨定目標、把握重點,轉變觀念、主動作為,全力以赴一抓到底、抓出實效。
會議強調,大埔縣要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大力推進強縣促鎮帶村,力爭在全省“消薄”類縣(市、區)考核中實現進位。一要不斷壯大實體經濟。牢牢抓住“融灣入海”,用好用足《梅州方案》政策,堅持從“過日子思維”轉向“發展思維”、從“投入思維”轉向“產出思維”,把資源要素優先用在“打糧食”項目上。要大抓招商引資,優化營商環境,著力招引投資強度大、畝產稅收高、帶動能力強的好項目。要大抓產業發展,依托瓷土資源、電力資源優勢,培育壯大先進製造業、新能源產業。要建強產業平台,完善工業園區建設,積極承接大灣區、海西區產業有序轉移。二要加快新型城鎮化,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全麵提升縣城綜合承載能力,合理布局生態、產業、商住、文娛休閑等功能板塊,切實提升縣城品質。大力推進美麗圩鎮“七個一”項目建設,補齊公共服務短板,抓好“四上”企業培育,因地製宜建強中心鎮專業鎮特色鎮,突出抓好典型鎮和典型村,以典型示範帶動全麵發展。持續抓好鄉村建設,堅持規劃引領,加強農房風貌管控,紮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建設和美鄉村。三要堅持改革破題增強發展內生動力。以更大力度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盤活、集約土地資源,擴展鄉村發展空間。大膽探索組建“強村公司”,發揮“產業村長”示範引領作用,從“小農思維”轉向“現代產業思維”,大力培育農業“四上”企業、龍頭企業,加快建設“產業社區”,促進柚果、茶葉、大米等優勢農業產業向集約化、品牌化、工業化方向發展,努力實現企業盈利、農民增收、村集體經濟壯大多贏。
會議強調,各級各部門要提高政治站位,對標對表省“百千萬工程”考核指標,圍繞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標任務,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壓實工作責任,逐一查缺補漏,以考核倒逼工作落實,力爭在省考核中取得優異成績。要堅持實事求是,全力支持配合省委巡視工作,以良好的精神狀態和雷厲風行、緊抓快辦的工作作風,不折不扣把巡視工作落細落實落到位。
省委第三巡視組、主題教育省委第八巡回督導組有關同誌;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府、市政協有關領導同誌,各縣(市、區)黨政主要負責同誌,市直有關部門主要負責同誌,大埔縣有關負責同誌,大埔縣各鎮(場)、典型村主要負責同誌等參加調研或列席會議。(記者 羅誠浩 特約記者 辜昀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