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專題專欄 > 熱點專題 > 鄉村振興 > 振興資訊
廣州對口幫扶協作梅州指揮部持續推動駐鎮幫鎮扶村工作取得新成果
駐進心裏 幫到點上 結出碩果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3-09-08 12:41:04  瀏覽:-
字號:

梅江區西陽鎮通過黨建引領推動鄉村振興。(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連誌城  攝)



合百草製藥有限公司帶動多個鎮發展廣地龍項目養殖,圖為梅縣區白渡鎮養殖基地。

(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吳騰江  攝)


駐蕉嶺縣廣福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在當地開展科普大篷車巡展活動。(圖片來源:工作隊提供)


梅縣區白渡鎮悅來村“稻蛙共生”基地。(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高訊  攝)


駐興寧市黃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以黨建引領認耕認種,整治撂荒地。(圖片來源:工作隊提供)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4月視察廣東時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全麵推進鄉村振興,解決好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

  鏗鏘話語,語重心長。

  開展駐鎮幫鎮扶村工作以來,廣州對口幫扶協作梅州指揮部在廣州、梅州兩地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廣州市協作辦的統籌抓總和大力支持下,堅持黨建引領,探索產業賦能模式,不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持續推動駐鎮幫鎮扶村工作取得新成果、見到新實效。

  黨建引領 高位推動促發展

  與脫貧攻堅相比,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最大的變化在於幫扶模式,由“一對一”變成了“多對一”。但是,如何最大限度發揮“組團幫扶”效用,這是一個問題。

  對此,駐梅江區西陽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給出了答案。“我們推動組團單位與西陽鎮各村(社區)黨組織構建‘5+N+30’黨建共建模式。‘5’指廣州市派駐西陽鎮幫鎮扶村的5個組團單位,‘N’指廣州市派駐西陽鎮幫鎮扶村每個組團單位所屬N個黨組織,‘30’指西陽鎮30個村(社區)黨組織。”工作隊隊長劉大誌介紹道,這一模式能夠充分發揮組團單位各支部的資源優勢,采取“一對一”“多對一”共建形式,搭建黨建共建平台,密切幫扶雙方關係,以共建促黨建,以黨建促振興,通過組織聯建、活動聯動、資源共享,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促進鄉村產業、人才、生態、文化事業取得實效。

  黨建引領促振興。各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以黨建結對共建為基礎,不斷創新黨建活動形式,努力在精神文明建設、幹部隊伍建設、黨員隊伍建設和經營管理模式、經濟發展方式等方麵走出符合當地發展的特色道路。

  駐興寧市黃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以黨建引領認耕認種,以認耕認種反哺支部共建,“引領”與“聚力”相結合,推動幫扶單位機關黨支部、企業黨支部與當地行政村黨支部以“1+N+1”的模式組團共建,促使78家企業和單位及22名個人認種土地350畝,探索出一條破解撂荒地複耕複種難題的新思路。

  以先鋒模範為引領,以黨建共建為抓手,各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黨支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有效借助組團單位後方力量,構建起“互帶互動、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發展”的基層黨建工作新格局,凝聚起更大合力譜寫鄉村振興的絢麗篇章。

  產業賦能 創新模式立標杆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

  在駐鎮幫鎮扶村工作中,廣州對口幫扶協作梅州指揮部堅持以產業振興帶動鄉村振興,積極探索特色產業發展,有力推進撂荒地複耕複種,持續深化一二三產融合,努力實現村民增收、企業盈利、增加就業、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多方共贏目標。

  撂荒地上 碩果累累

  “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宋詞中描繪的景象,如今在梅縣區白渡鎮悅來村“上演”,成為現實版的豐收圖景。

  基於白渡鎮黨委·政府的支持,駐梅縣區白渡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在改良複墾的土地上發展“稻蛙共生”,在稻田裏養殖黑斑蛙,田間種稻、蛙吃稻蟲、稻遮蛙陰、蛙糞肥田,實現“一田雙收”。“我們的基地一年至少可以養殖2批蛙苗,產量約30萬斤,年產值800萬元以上。同時,基地每天至少需要15人做工,均招聘周邊村民,日薪在150元至200元,聯農帶農作用顯著。”工作隊隊長於建軍說。

  梅州是廣東農業大市、糧食主產區之一。各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大力推進撂荒地整治攻堅行動,總結出“小塊變大塊、低值變高值、村集體主導、市場化運作”的指導方針,因地施策,通過土地經營權流轉、代耕代種、托管經營等方式,激發基層內生動力,實現土地規模化,提高農田產出效益,推動土地資源變資產、農民變工人,實現農業產業化、產業市場化,既保住“米袋子”,又鼓起“錢袋子”。

  番禺五華“稻蝦共作”模式推廣至全縣13個鎮,共建成30個基地,總麵積達2500畝,年產出羅氏沼蝦300噸、總產值2400萬元,水稻640噸、總產值200萬元;荔灣梅縣“巨型稻+藍龍蝦”項目一年可為村集體增收約10萬元,創樂布裏蔬菜基地每年可為46戶村民增收6.2萬元、為村集體增收4.3萬元……還有廣州平遠“花稻輪作”、海珠豐順“煙稻輪種”、天河興寧“稻魚共生”等產業模式,在廣州對口幫扶的30個鎮,可推廣可複製撂荒地整治經驗已燃起“燎原之勢”,目前共計流轉土地16.26萬畝,複耕複種15.49萬畝。

  三產融合 互促互進

  今年1月,廣梅預製菜產業投資基金在廣梅產業園揭牌,成為全國第一支由園區引導成立並重點為園區配套服務的預製菜股權投資基金,總投資10億元、首期2億元,以金融杠杆賦能客家預製菜產業發展。

  預製菜產業,是廣州對口幫扶協作梅州指揮部立足梅州農業資源稟賦、適應消費升級新需求打造的重點產業,其上遊涉及的果蔬種植和家禽、水產養殖等,為促進鄉村振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打開了一片新天地。在廣州對口幫扶協作梅州指揮部的統籌指導下,駐梅縣區南口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促成鎮政府與深圳有信達供應鏈服務有限公司簽訂白羽雞產業化項目投資框架協議。“有信達計劃投資4億元,在全鎮建設15個產業化養殖雞場和飼料場、有機肥廠,讓南口鎮成為他們的原材料供應基地,促進村集體和農民增收。”工作隊隊長李寶山告訴記者。

  由30個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供應原材料,深化三產融合,推動產業幫扶與鄉村振興互促共進,大力發揮廣梅產業園的聯動效應。廣藥集團王老吉項目帶動平遠縣659戶農戶種植仙草2280畝,每畝收益約5000元;廣州酒家為五華高山紅薯研發的流心酥,持續熱銷;廣梅航天育種研發中心研發的太空番茄在梅縣區丙村鎮推廣種植,每畝年收益提升1萬至2萬元等等,合百草製藥有限公司帶動茶陽鎮、白渡鎮等工作隊發展廣地龍項目養殖,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廣州對口幫扶協作梅州指揮部構建起園區和農戶的利益聯結機製,通過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提升村鎮經濟造血功能。

  民生為本 補短扶弱優環境

  “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實際問題,是我們做好農村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駐五華縣長布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長何偉樑細數著這兩年所做的民生實事:發動幫扶單位或愛心企業,向長布鎮中心小學捐贈52萬元建設運動場,完善藍塘小學、育文小學、長布鎮中心幼兒園等的硬件環境,對老街道的管道、排水、路燈、路麵等基礎設施進行整改,完成青崗村、五彩村、大徑村、藍塘村等村的路燈建設。

  駐鎮以來,各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努力完善當地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建設宜居美麗鄉鎮。目前已幫助對口幫扶鎮建設村級黨群服務中心442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50個及鎮級衛生院17個、村級衛生站77個,修繕道路239條,推進農村集中供水30個鎮全覆蓋,實實在在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就業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醫療是民生之需。工作隊常態化舉辦就業培訓班,培訓已脫貧人口1084人次,幫助已脫貧人口實現就業209人;大力推動廣州和梅州學校、醫療機構結對幫扶,選派173名專業技術人才開展支醫支教和義診活動,接收45名骨幹教師到廣州結對學校跟崗學習,向梅州對口捐助教育幫扶資金2200多萬元、醫療幫扶資金280多萬元。

  駐蕉嶺縣廣福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在當地開展多場科普大篷車巡展、機器人表演等科普活動,成功組織廣福學校、華南師範大學附屬廣梅園小學師生代表44人開展“走出大山,團徽閃耀”研學活動,立足鎮、輻射縣開展班主任能力提升研修班、幹部培訓班等,充分發揮幫扶單位的資源優勢,多形式、高標準補齊當地短板弱項,助力鎮村實現高質量發展。(記者 劉 巧通訊員 張森發吳一鳴鄧繼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