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正處春耕時節,為切實解決耕地撂荒問題,提高耕地利用率,興寧市寧新街道積極抓好春耕備耕,發動種植大戶、合作社、第三方公司等多方力量,盤活耕地資源,土地煥發新生機。自複耕複種工作開展以來,寧新街道累計完成撂荒耕地複耕複種約2600畝,撂荒地已然變成豐收田。
記者日前來到寧新街道水樓村,在田間地頭,農民正在鬆土、鋤草,整片田地分塊種植作物,數千株嫩綠的秧苗正在棚裏孕育,長勢喜人,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這是種植大戶曾舉平的水稻種植基地,目前他在水樓村和陽光村共流轉了200餘畝撂荒耕地開展種植水稻。“作為當地人,我對農業深有感情。特別是近幾年看到有不少水田都沒人耕作,覺得很可惜,於是流轉土地種水稻,也為家鄉做點貢獻。”曾舉平說。
“我對土地有一種特別的熱愛,如今合作社的土地種上了水稻,栽上了作物,以後可以邀請各方來客感受田園風光。”梅州市招香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黃添華說。70後的他同樣深有農業情結,常年活躍於田間地頭。今年他流轉了橫湖村200多畝耕地,在種植水稻的同時,還準備規劃打造一個區域性新農旅綜合體,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以“公司+生產基地+電商”為經營模式的梅州市浠涵家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堅持“因地製宜”,在黃嶺村、水樓村流轉了近200畝旱地,建立起花生種植基地,培育種植七彩花生等特色品種。該公司通過成熟的銷售網絡進行宣傳推介,既解決了土地撂荒的難題,又促進了當地農民的就業增收,有力支持農業產業振興發展。
“近年來我們積極統籌謀劃,切實推進撂荒耕地的複耕複種工作。”寧新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曾銘輝說,寧新街道通過發動種植大戶和第三方公司進行流轉土地,推進複耕複種,取得了較好的成果。他表示,希望有更多熱愛農業的朋友重返田地,讓撂荒地變成“致富田”,為糧食安全貢獻一份力量。(記者 陳思傑 通訊員 廖梓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