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尺鎮通過集約土地,構建“政府引導+企業種植+市場運營”的“社村”協同機製,引入企業開展規模化種植與運營。(鍾小豐 攝)

位於東石鎮尖山礦區的平遠利天光伏發電項目現場,一排排光伏板向陽而列,為村集體帶來穩定收益。(平遠縣全域辦供圖)

東石鎮明洋村全域土地整治現場,新舊對比圖的呈現,讓大家更直觀感受土地平整帶來的變化。(鍾小豐 攝)
天氣漸涼,陽光灑在平遠縣東石鎮連片平坦的花生地上,油亮的綠葉熠熠生輝,隨風輕輕起伏,一直延伸到遠方。不遠處,幾台大型挖掘機正在進行最後的土地平整工作。
東石鎮這片土地,正是平遠縣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平遠縣緊緊圍繞“兩個全域”和“兩減兩增”工作目標要求,結合災後恢複重建、新型城鎮化建設等工作,以改革的思維、創新的辦法,加速加力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逐步實現“良田比較集中、村莊布局優化、產業集聚發展、生態健康優美”的美好願景。
破土地困局 打出整治組合拳
平遠,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多地少,是發展的先天製約。
“過去,土地問題是我們麵臨的最大瓶頸。”平遠縣自然資源局副局長謝曠為告訴記者,“耕地碎片化、村莊布局散亂、建設用地利用效率低,這些都嚴重製約了現代農業發展和鄉村建設。”
他給記者展示了一組數據:整治前,全縣耕地平均地塊麵積不足1.5畝;農村宅基地空置率超過15%;部分工礦廢棄地閑置多年,如同大地的“傷疤”。
“年輕人外出務工,土地撂荒;想引進現代農業項目,卻找不到成片的土地;想改善基礎設施,成本高得嚇人。” 謝曠為說,“所以我們必須從根本上改變土地的利用模式。”
麵對困局,平遠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總抓手,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打出了一套組合拳。
在生產方麵,通過“小田並大田”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把零散地塊整合成適合機械化耕作的大田。目前,全縣已流轉耕地7.2萬畝,完成率超過88%,排在全市首位。
在生活方麵,針對“空心村”問題,平遠采取拆舊複墾與集中安置相結合的辦法。今年以來,各鎮已完成拆舊約862畝,完成率達98%。
在八尺鎮一片複墾地上,原先的老屋已拆除,梯田上栽種的梅片樹發出了新芽。鎮幹部鄧崇銘說,這些樹三年成材,有企業保底收購,經濟價值不錯,還能增加村集體收入。這塊地原本是村民肖碧華的家,因老伴去世,她一個人住在老房子裏不安全,就主動申請搬遷。鎮裏協助她辦理拆除和補償手續,並幫她與在深圳的女兒團聚安置。肖碧華說:“現在住得踏實多了。”
在生態方麵,平遠對曆史遺留礦山進行了邊坡治理和複綠,以往光禿禿的山體逐漸恢複了生機。通過治理河道、修建生態廊道,水變清了,岸邊也成為村民休閑的地方。生態環境的改善,還吸引來了生態農業和康養旅遊項目。
整治的成效正在顯現。目前,平遠已完成農用地整治超過5萬畝,盤活農村建設用地2000多畝,為產業發展騰出了空間。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園、加工廠和生態文旅項目陸續落地。
生活環境的改善、收入的增加,也讓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顯著提升。更可喜的是,一些曾經外出打工的年輕人,看到家鄉的變化,開始選擇回鄉創業,為鄉村帶來了新的活力。
施騰挪巧計 喚醒低效閑置地
走進長田圩鎮,書苑名府商住樓項目拔地而起。投資3200萬元建設的3棟商住樓已完成主體工程,68套商品房中已有12戶群眾簽訂購房協議。與之一路之隔的,是書聲琅琅的長田鎮中心小學。誰能想到,這片炙手可熱的寶地,不久前還是一處雜草叢生、倉庫破敗的閑置老糧所。
這片土地的蛻變,是長田鎮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契機,巧妙施展建設用地“騰挪術”的一個縮影。
站在書苑名府的小區門口,投資該項目的企業家鍾先生指著拔地而起的樓房,臉上洋溢著自豪:“以前這裏舊糧所門窗破損,裏麵堆滿雜物,大家都避而遠之。現在你看,位置多好,旁邊就是學校,不遠處還有一個體育中心公園。” 鍾先生介紹,目前已有12戶群眾簽訂了意向購房協議,項目不僅盤活了5畝低效土地,這裏還成為長田鎮的圩鎮客廳,向外來遊客展示著長田的曆史。
“這裏原本是閑置的低效建設用地,現在既盤活了土地資源,又改善了人居環境,還安置了地質災害隱患戶,一舉多得。”長田鎮綜合行政執法大隊隊長張琪浚說道。
不僅是圩鎮,在長田鎮的鄉村,變化同樣悄然發生。在田園樂居安置點,9棟具有客家元素的新式民居錯落有致,白牆黛瓦與青山相映成趣。
“我們的辦法就是‘化零為整’,把分散在各村低效的建設用地指標騰出來,集中到圩鎮和產業園這些更需要、更能產生效益的地方。比如‘書苑名府’項目,就成功安置了部分地質災害隱患戶,實現了避險搬遷。” 張琪浚在圩鎮客廳,指著規劃圖解釋道。
已簽訂購房協議的地質災害隱患戶淩捷興在接受電話采訪時說道:“以前住在山邊,一到下雨天就提心吊膽。現在政府有好政策,能搬到圩鎮這麼安全方便的新樓房,心裏這塊大石頭總算落了地。”
據統計,截至目前,長田鎮已騰挪整合低效建設用地215畝,拆舊複墾約200畝,為發展騰出了寶貴空間。
促土地流轉 激活產業助振興
日前,記者走進東石鎮明洋村看到,農田地塊集中連片,機耕路和水渠縱橫交錯,連片的花生地綠波蕩漾,猶如綠色的地毯鋪滿大地。這一切,正是東石鎮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縮影。
2024年,東石鎮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突破口,統籌推進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騰挪與生態修複,著力構建“生產高效、生活宜居、生態優美”的田園福地,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一幅城鄉融合發展的新畫卷正在徐徐展開。通過係統整合碎片化土地資源,東石鎮已動員農戶6900餘戶,完成土地流轉9579畝,推動農業規模化經營邁出堅實步伐。
“一期工程耕地平整工程已全部完成,預計12月底完成驗收。二期預計11月初秋收後開工,將對近3000畝土地進行整治。”東石鎮副鎮長鍾曉玲介紹,“整治後的土地將由社村公司統一運營,推廣‘製種+花生’等輪作模式,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和鄉村休閑旅遊。”
土地綜合整治的成效正在持續顯現。首批進行土地整治的明洋村,村集體收入預計將從2023年的15萬元增長至2025年的40萬元,村民通過“租金+工資+經營”等多元渠道實現增收。
在鎮區東側,“優遷快聚”安置小區建設現場塔吊林立,施工人員正在緊張作業。麵對農村建設用地閑置和布局分散的問題,東石鎮創新實施“優遷快聚”工程,結合避險搬遷與宅基地退出政策,係統推進農村居住環境改善。目前,全鎮已完成第一批138個點位、142.34畝建築物的拆除工作。安置小區一期可安置84戶,二期預計容納106戶,並配套商超、醫療等設施,實現村民從“散居”到“優居”的轉變。
最令人矚目的轉變發生在曾經的廢棄礦區。如今,2000多畝礦地上鋪設的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針對曆史遺留礦山,東石鎮探索“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模式,積極發展綠色光伏產業,每年為村集體帶來穩定收益。同時,通過實施複綠工程,將廢棄礦湖納入鈣基產業園規劃,實現了生態修複與產業升級的雙贏。這一創新實踐已入選廣東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
傍晚時分,東石鎮的田野上依然生機勃勃。在這裏,土地重整帶來了家園重塑,生態修複喚回了產業新生,一曲城鄉融合發展的田園牧歌正在奏響。(記者 葉嘉瑤 特約記者 吳輝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