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的豐順縣湯西鎮大羅村,道路、綠化、景觀打造都得到提升,民居錯落有致,盡顯美麗宜居的鄉村新貌。(連誌城 攝)

過去的大羅村民房布局零散,河流周邊設施欠缺。(受訪對象供圖)
橘黃色屋簷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米黃色牆麵溫馨雅致,沿著10公裏長的柏油“彩虹道路”走進豐順縣湯西鎮大羅村,道路兩側綠樹紅花,環境優美。幾年前,大羅村還是山旮旯裏一個不起眼的村莊,隨著省“百千萬工程”典型村建設走深走實,大羅村也實現美麗蝶變,如今成了“花園式新農村”。
村莊蝶變
從環境整治到風貌提升
環境整治是大羅村蝶變的起點。近3年來,該村大力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完成130多處、1.75萬平方米破舊建築的清拆工作。
“我之前在城裏居住,如今重新回到村裏生活,養養花,種種菜,散散步,別提多愜意了。”大羅村村民黃立盛指著家門口的“彩虹道路”說,他主動捐出宅基地支持村裏修建這條景觀路。
與此同時,大羅村全麵完成供電線路整治,架設“三線”11.5公裏,昔日雜亂無章的空中“蜘蛛網”不複存在。
一直以來,大羅村充分聽取並尊重村民意願,結合村莊實際,精心製定科學合理的規劃方案。大羅村黨支部書記黃福財指著煥然一新的村居介紹道:“外立麵改造方案,包括米黃色牆體、黃色元素點綴和這些小坡簷的設計,都是經過村民集體商議決定的。”他特別提到,在推進道路硬聯通等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不少村民自願無償讓出土地支持項目建設。目前,該村有185棟房屋完成從“舊貌”到“新顏”的華麗蝶變,既保留了鄉村特色,又展現了新時代風貌。
產業振興
從單一農業到多元發展
環境美了,產業也要興。大羅村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因地製宜發展特色產業,實現村集體和村民雙增收。
選好用好“產業村長”是大羅村產業振興的一大關鍵。黃福財說,村裏充分發揮“產業村長”大羅農莊經營者黃龍的示範帶動作用,在農場采摘、特色種植、農產品加工等方麵為村民提供了農業發展思路,先後帶動近200名村民就業。
“我們積極培育‘四上’企業,將大羅農莊、梅豐水電公司作為培育對象,在拓寬企業產品銷路和會計、稅務等政策性指導方麵提供有力幫助。”黃福財表示,目前大羅農莊、梅豐水電公司2家企業均已符合“上規上限”標準。
與此同時,大羅村還大力發展光伏發電等產業,初步形成了從單一農業到多元發展的產業振興模式。通過項目分紅、土地租賃等,大羅村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超80萬元,同比增長32.8%。
民生改善
從夯實基礎到提高質量
變化不僅體現在村容村貌和產業發展上,更滲透在大羅村村民日常生產生活的方方麵麵。
道路建設是村民感受最直觀的變化。“大羅村投入1700萬元完成新湖村至大羅村11.8公裏瀝青鋪設,實現主幹道路‘白改黑’。”黃福財告訴記者,同時該村還投入70多萬元打造綠美示範道路,完成“彩虹道路”建設、600米“一河兩岸”道路與堤壩建設、河堤路綠化美化等工程。
傍晚時分,大羅村的“一河兩岸”親水平台漸漸熱鬧起來,村民們三三兩兩在此散步聊天。“近幾年通過道路建設、綠化美化、景觀打造等一係列動作,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黃叔感慨道,“村裏如今已不再是以前的山旮旯了,更像是鄉村城市化了”。
民生設施的完善讓村民生活更便利。通過項目共謀、社會共建、成果共享的方法,近年來,大羅村發動社會各界人士捐資580多萬元,累計投入2000萬元用於各項民生事業建設。村裏先後完成8座橋梁重建、5公裏沿河路美化綠化、百姓舞台、休閑廣場、公立幼兒園等民生項目建設。
此外,生活汙水治理也取得明顯成效。通過汙水管網接駁入戶、建設農村生活汙水資源化利用等方式,大羅村分片區開展生活汙水治理,目前已完成汙水管網接駁入戶730戶,轄區自然村生活汙水治理率達90%以上。
民心所向
從外出打拚到返鄉創業
駐村近兩年的大羅村幹部盧辰深有感觸地說:“環境好了,人心齊了,村裏的人氣越來越旺了,一些外出打拚的村民也開始選擇回鄉發展。”
正如盧辰所說,大羅村環境的蝶變和產業的發展機遇,正吸引著越來越多外出遊子返鄉創業。在村裏剛開業不久的“鄉村小廚”餐館,記者見到黃偉雄正在忙著招呼客人,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外出打拚近40年,最牽掛的就是家裏的老人。”黃偉雄一邊利落地為客人點單,一邊感慨道:“現在村裏環境好了,交通也便利了,回來既能照顧好家裏老人,也看到了家鄉發展的機遇。”黃偉雄表示,今年國慶中秋假期餐館生意火爆,幾乎餐餐座無虛席,“就算不是假期和周末,也有人專程過來品嚐農家菜”。
談及返鄉創業的感受,黃偉雄說:“家鄉建設得很好,我也希望憑借這些年在外積累的經驗回鄉創業,為家鄉發展盡一份力。”
“將繼續以產業發展為核心,堅持共建共管共治。”談及未來,黃福財信心滿滿,大家“口袋鼓了”,幹啥都更有底氣了。“讓村民在家門口就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才能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共同把我們鄉村建設得更加美好。”黃福財說。(記者 王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