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興寧市政協經濟工作三組到政協委員鄉村振興(合水)實踐基地調研“百千萬工程”實施工作。(興寧政協供圖)

興寧市政協教育工作組為學生發放助學金。
(興寧政協供圖)

興寧市政協經濟工作二組到深圳市走訪委員企業。(興寧政協供圖)

興寧市政協經濟工作三組到產業園區開展“綠美興寧”植樹活動。(興寧政協供圖)

興寧高速東出口附近的“政協委員綠化共建路”。(陳思傑 攝)
從“綠美興寧”的生態畫卷,到鄉村振興的豐收圖景;從“興商回歸”的產業脈動,到民生改善的溫暖瞬間……實施“百千萬工程”以來,興寧市政協委員始終以“闖”的勁頭、“實”的作風、“情”的溫度,紮根一線主動作為。他們將履職答卷寫在興寧的田間地頭、工廠車間、村落巷陌,為推動興寧市“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政協力量”。
以“同心林”為筆 繪就綠美興寧生態底色
今年3月,春雨淅淅瀝瀝灑在興寧高速東出口附近的一片荒地上,興寧市部分政協委員在雨中忙著栽種“政協委員綠化共建路”的首批苗木。大家用鐵鍬翻動濕潤的泥土,一棵棵樹苗被穩穩植入土中,現場一派忙碌的景象。
大花紫薇的枝幹挺拔向上,黃花風鈴木的幼苗帶著新綠,桂花樹的根係紮進濕潤的泥土……經過政協委員們的一番努力,這片曾經裸露的黃土坡煥發出新生機。當天,“興商同心林”也同步開工,共栽種苗木1385棵,包括大花紫薇、香樟、黃花風鈴木等5個品種,總價值44.95萬元。“這些樹不僅是風景,更是我們在外遊子與家鄉的‘情感紐帶’。”興寧市政協委員、廣州市興寧商會會長鍾堅說。
鍾堅的這份“植綠情懷”並非一時興起,多年來,他帶領商會將“助力綠美廣東生態建設”作為參與家鄉建設的重要方向之一。“這次植樹是我們繼2021年在神光山種下‘興商同心林’、2023年在興寧圖書館檔案館兩館區域種下‘同心林’後,再一次以‘生態興寧、綠色發展’為理念的公益實踐。”鍾堅表示,他將會繼續積極履行政協委員職責,踐行社會責任紐帶作用,推動商會持續整合資源助力家鄉各項事業建設,號召更多政協委員、企業家成為綠色發展的播種者和守護人。
“各位委員,讓我們用實際行動踐行政協委員的責任和擔當,積極投身人人愛綠植綠護綠行動,為加快綠美興寧生態建設貢獻政協智慧和力量……”近年來,興寧市政協在每年的植樹造林最佳窗口期,均向廣大政協委員發出《“我為興寧種棵樹”倡議書》,得到廣大政協委員的積極響應。如今,在政協委員的帶動下,“我為興寧種棵樹”已從倡議變成全民行動,從企業到學校,從機關到鄉村,越來越多的人拿起鐵鍬,為家鄉添一抹綠、為“百千萬工程”出一份力。
以“產業鏈”為橋 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走進位於水口鎮水洋村的千畝柚園,興寧市政協委員劉琴正在給果農們講解柚果的管護技術。此時的柚園,金黃的蜜柚壓彎了枝頭,果農們背著竹筐穿梭林間,不時傳來歡笑聲。這是水洋村柚果產業豐收的場景,也是劉琴紮根鄉村15年的“成果答卷”。
2010年,劉琴與丈夫劉道懷回到水洋村,成立梅州市冠誠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流轉千畝荒地種柚子。“當時村裏都是零散的小果園,畝產低、賣不上價,村民們都沒信心。”劉琴回憶道,剛回來時,不少人都勸她“別折騰”,但她認準了“產業興村”的路子。
為了打破“小散弱”的困境,劉琴從產業鏈兩端發力。前端建“標準園”,邀請農業專家製定種植規範,免費為果農提供技術培訓;後端建“倉儲加工中心”,去年投資建設的5000平方米柚果倉儲配送中心,配備了智能分揀機、保鮮冷庫等,不僅能延長柚果保鮮期,而且還能通過分揀分級讓優質果賣出更高價格。更讓村民們欣喜的是,倉儲配送中心項目每年可為村集體增加15萬元經濟收入,並為當地增加50個就業崗位。
這是興寧市實施企業界政協委員定點聯係鎮(街)助力“百千萬工程”的生動寫照。去年,《興寧市企業界政協委員定點聯係鎮(街)助力“百千萬工程”實施工作方案》印發後,160名企業界委員按照“就地就近、方便履職”的原則,對口聯係興寧市20個鎮(街)。政協委員們結合企業資源,在鎮村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就業幫扶等方麵精準發力。
此外,2023年10月,徑南鎮、合水鎮、石馬鎮等3個鎮的政協委員鄉村振興實踐基地掛牌運行,成為鄉村振興的“樣板間”。為讓實踐基地“建得實、能長效”,興寧市政協從“選點、投入、管理”三方麵下足功夫。選點時,從特色產業、曆史傳統、發展規模、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聯農帶農6個維度進行篩選,確保每個實踐基地都有“造血能力”;投入上,在財政緊張的情況下,為每個實踐基地撥付5萬元專項經費,用於道路改造、觀景台建設;管理上,建立“4個工作組+1名聯絡員+1家掛牌企業”的責任矩陣。
從柚園到茶園,從果林到油茶基地……如今,走進興寧的鄉村,處處可見政協委員投身“百千萬工程”的忙碌身影,也處處洋溢著產業振興的活力。
以“產業園”為核 點燃經濟發展強勁引擎
“新建廠房二期項目1號車間已投產,2號車間計劃今年底竣工。我們力爭兩年內實現規模化量產,目標是年產值突破5億元。”興寧市政協委員、廣東海思智能裝備有限公司董事長羅敬東說。
廣東海思智能裝備有限公司是一家從廣州轉移到興寧的科技企業。2021年,羅敬東響應號召,將公司遷回家鄉興寧。公司從租賃的3000平方米廠房起步,後來投資興建了總建築麵積約1.4萬平方米、年產3000台數控機床的廠房二期項目。今年,該公司啟動總投資10億元、占地600畝的廣東興寧數控機床產業園建設。“這個產業園不是‘單打獨鬥’,而是要打造‘全產業鏈’。”羅敬東介紹道,這個產業園將涵蓋高端數控機床研發、核心部件製造、伺服控製係統開發等5大板塊,達產後年產值可超30億元,能創造上千個就業崗位。
羅敬東的“回歸故事”,是興寧市政協委員積極響應“興商回歸”的縮影。近年來,興寧市政協依托商會、鄉情聯誼會等平台,積極組織開展招商推介等活動,吸引企業家回歸興寧。許多回歸企業不僅帶來了資金和技術,更帶動了興寧產業的“升級蝶變”。
“產業振興是‘百千萬工程’的核心,我們要讓‘興商回歸’成為興寧產業升級的‘助推器’。”興寧市政協相關負責人說。如今,走進興寧的產業園區,機器轟鳴不停,貨車往來穿梭。在一批批政協委員的共同努力下,更多“興寧智造”“興寧品牌”正從這裏一步步走向大灣區、走向全國。
以“群眾事”為要 織密幸福興寧保障網絡
“河堤修好了,再也不用擔心下大雨時河水淹上來了!”在水口鎮前鋒村,看著鬆陂河新修的河堤,村民黃振民激動地說。
2023年,興寧市政協委員、廣東省興寧商會會長、深圳市紅犇資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黃雅敏回到家鄉,看到鬆陂河的河堤年久失修,當即決定捐資20多萬元,為村裏修建防洪河堤。除了河堤,黃雅敏還惦記著村裏的“出行難”。前鋒村此前的村道比較狹窄,車輛會車困難。2024年初,黃雅敏捐資30萬元對村道進行拓寬,解決了村民們的出行難題。“他每年重陽節都會為村裏80歲以上老人發放慰問金,過年時會為困難戶送去油米和慰問金,村裏的孩子考上大學他也會給予助學金。”前鋒村黨支部書記黃利平對黃雅敏一直以來關心家鄉民生事業的善舉稱讚不已。
在推進“百千萬工程”中,興寧市政協委員始終聚焦“民生小事”,把群眾的“急難愁盼”當成“心頭大事”。
針對農村老人“吃飯難”問題,興寧市政協醫衛工作組深入20個村調研,形成《關於加快農村“長者飯堂”建設的建議》,推動興寧市政府將其納入民生實事。同時還聯動醫療資源,在“長者飯堂”設立健康義診點,向老人提供免費體檢和普及健康知識。
針對鄉鎮學校“辦學難”問題,興寧市政協教育工作組開展專題調研,形成《關於辦好鄉鎮“三所學校”賦能鄉村振興的調研報告》,推動多項舉措落地。例如緩解“教師荒”問題、改善學生住宿環境、建立“城鄉教育共同體”實現優質資源共享等。
針對農村“飲水難”問題,興寧市政協經濟工作三組的委員們走訪20個村,發現部分供水管網老化、水質不穩定。他們形成《關於我市供水安全保障情況的調研報告》,推動興寧市政府實施“農村供水管網改造工程”。
在如今的興寧大地上,生態綠、產業興、鄉村美、民生暖的圖景處處可見。這背後離不開興寧市政協委員們的擔當和付出,他們用實幹繪就了一幅城鄉共富新圖景。興寧市政協主席陳日新表示:“我們將繼續發揮政協委員的優勢,聚焦‘百千萬工程’重點任務,服務中心大局,凝聚智慧力量,努力擔當作為,為興寧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政協力量。”(記者 陳思傑 通訊員 興寧政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