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江區探索出一條“黨建引領、協商共治、精準服務”的基層治理新路徑,讓基層治理有“精度”更有“溫度”。(林翔 攝)

白圍社區居民通過攢積分兌換生活用品。(城北鎮供圖)

白圍社區鄰裏中心成為居民交流議事的重要場所。(城北鎮供圖)

瑞興社區充分利用社區“5451”工作法,對轄區內重大問題、群體矛盾進行化解。(瑞興社區供圖)

客都新村C區居民、業委會、物業代表圍坐一堂,圍繞社區內的民生小事展開討論。(中心壩社區供圖)
社區,作為城市治理體係中最基礎的“神經末梢”,既是感知社情民意的“第一觸點”,也是化解矛盾糾紛、服務群眾的“前沿陣地”。近年來,梅江區聚焦基層治理效能提升,以黨建為核心牽引,通過搭建協商議事平台、凝聚多方共治合力、深化為民服務實效,探索出一條“黨建引領、協商共治、精準服務”的基層治理新路徑,讓城市“神經末梢”更靈敏,基層治理更有“溫度”。
“八步議事”彙民智 協商共治解難題
“空調排水管漏水不僅影響環境,還容易滋生病菌,這個修繕提案我支持!”5月5日,客都新村C區開展“‘鄰’聽提案,‘裏’應回應”主題議事會。當天,居民、業委會、物業代表圍坐一堂,圍繞社區內的民生小事展開討論,最終空調排水管修繕等提案獲高票通過。
“以前大家遇到問題要麼抱怨,要麼等著社區解決,現在通過‘八步議事’民主機製,自己的事自己商量著辦,問題解決得又快又好!”參與議事的居民黃先生笑著說。據中心壩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何沐殷介紹,正是這一議事機製,讓居民從社區治理的“旁觀者”變成“參與者”,鄰裏關係也在共商共建中變得更加和諧。
無物業小區治理是基層治理的一大難題,為此,在江南街道黨工委指導和中心壩社區黨組織引領下,社區推動成立無物業管理住宅小區物業服務委員會(下稱“物委會”)。作為凝聚黨員力量、整合社區資源的核心平台,物委會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依托“八步議事”將黨的密切聯係群眾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激活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有效調動群眾參與治理的積極性,讓“無人管”的小區有了“主心骨”。
新中八隊鍾屋內中巷道的變化,便是這一治理模式的生動實踐。受曆史規劃製約,該巷道排水難題長期懸而未決,每逢降雨便積水嚴重,居民出行十分不便。在此情況下,物委會成員、老黨員鍾靈賢主動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多次走訪居民、征求意見,牽頭協調促成解決辦法。最終,提出“居民出資+居委會兜底”的解決方案,居民主動籌集資金25000元,居委會另行支持5000元,共籌集30000元,不僅順利完成了水溝改造,還重新鋪設了路麵,徹底解決了困擾居民多年的急難愁盼問題。“大家一同出力,現在下雨天出門不用‘蹚水’了,安全了不少!”提起巷道的變化,鍾靈賢點讚。
一直以來,江南街道中心壩社區以“彙聚新動能,活力中心壩”為社區品牌,踐行“八八治理”體係,整合資源創新治理模式,打破傳統“單項服務”局限,聚焦居民急難愁盼問題精準發力,讓基層治理更有溫度,讓居民生活更有幸福感。
“5451”機製連民心 多元協同促和諧
“沒想到小區公共空間占用的難題這麼快就解決了,‘5451’工作法讓我們能平等表達訴求,把實事辦到了我們心坎上!”近日,西郊街道瑞興社區居民對社區通過“5451”工作法,即五方協同隊伍、四級協商體係、五步工作流程、一個核心(黨建)引領,成功調解公共區域糾紛一事讚不絕口。這一案例,正是瑞興社區創新基層治理模式、推動居民主動參與的一個生動縮影。
此前,社區接到群眾反映訴求,第一時間組織由網格員、樓棟長、誌願者、黨員代表、物業管家(村民小組長)組成的五方協同隊伍上門了解詳細情況,並針對居民的訴求,提出初步解決方案,但雙方未能達成和解共識。後社區多次組織開展議事會,以五方協同隊伍為代表參與議事會,並特邀駐社區法律顧問參與,經現場多方討論形成議事方案,最終達成共識。
記者了解到,以往社區處理類似糾紛時,常麵臨以下困境,一方麵,在社區“單向協調”模式下,工作人員單獨對接矛盾雙方,因缺乏第三方參與,易忽視部分民意;另一方麵,居民“自發溝通”時無組織牽頭,易引發爭吵。如今,“5451”議事機製的推行,展現出顯著的治理優勢:通過“網格調解-小區協商-社區議事-街道聯席”四級協商體係,小事在網格和小區層麵快速解決,大事通過社區和街道議事平台協同推進,避免問題久拖不決;以“問事”環節廣泛收集民意,邀請利益相關方參與議事,讓解決方案更“接地氣”;依托“五方協同隊伍”和多元溝通渠道,推動居民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參與”,完成從“政府發話”到“群眾當家”的轉變。“我們通過5步工作流程‘問事、議事、定事、督事、評事’循環推進,成功調解公共區域占用問題。”瑞興社區黨總支書記池寶珠說。
“‘5451’工作法能實現‘我事我議、我議主用’。”參與議事的居民表示,該工作法提供了公開、平等的溝通環境,讓議事過程透明,解決方案貼合實際,有效避免了鄰裏矛盾升級。
為讓全齡段人群全方位、全過程常態化融入基層治理,該社區還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在建強人才隊伍、發揮社區“五老”作用、成立議事隊伍方麵下功夫,精準激發居民參與熱情。
“巷子積分”激活力 鄰裏同心築家園
走進梅江區城北鎮白圍社區,縱橫交錯的小巷裏,鄰裏談笑風生,處處充滿著和諧溫馨的生活氣息。2024年以來,白圍社區創新推出“巷子黨建+積分製”模式,以“123”工作機製為抓手,全力激活基層自治活力,讓社區治理從“單向推動”變為“多元共治”。
據白圍社區黨總支書記曾琴介紹,“123”工作機製以“巷子黨建+積分製”為核心,依托黨群服務中心、鄰裏中心兩個陣地,落實積分評議、積分兌換、積分站運營管理三項製度。通過“服務換積分、積分換禮品”的激勵形式,社區將居民參與治理的行為量化為可積累、可兌換的積分,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社區事務的積極性。
這一創新機製,讓居民從“旁觀者”變身“參與者”,切實解決了不少困擾生活的民生難題。此前,白圍巷口下水道蓋板破損,既影響環境衛生,又給居民出行帶來安全隱患。社區通過“積分製”發布維修任務後,居民們迅速響應,紛紛出錢出力,破損蓋板很快更換完畢,巷口恢複了往日的整潔與通暢。
在眾多積極投身社區建設的居民中,白圍一巷巷長吳金進不僅積極參與社區的各項活動,還大力支持白圍社區鄰裏中心建設等工作。他的住址被社區列為第一個巷子鄰裏中心,成為居民交流議事的重要場所。在東四巷“民心小廣場”建設中,吳金進自費改造廣場排水溝,先後為東四巷道路修建、老楊屋瓦片改造、東五巷巷尾水溝清理捐款。平日裏,他還主動參與東六巷排水溝清理誌願工作。“在‘巷子黨建+積分製’的激勵下,不僅調動了大家參與的積極性,也讓鄰裏間在互幫互助中越走越近。”吳金進表示,“攢積分”隻是順帶,作為社區的一分子,把身邊的小事做好,看到大家日子過得更舒心、社區變得更溫暖,比多拿幾分更開心。(記者 張瑩娜 特約記者 鍾戈 陳綺冰 陳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