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埔村依托武狀元李威光故裏的優勢資源,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華城鎮政府供圖)
近年來,五華縣華城鎮黃埔村乘著我省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的東風,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依托武狀元李威光故裏的優勢資源,幹群合力做好基層治理、產業發展、鄉村風貌提升等重點工作,紮實推進鄉村全麵振興。如今,一幅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新畫卷正在黃埔村徐徐展開。今年,黃埔村榮獲“全國文明村”榮譽稱號。
幹群合力 鄉村煥發新顏
迎著晴好天氣走在黃埔村狀元路上,兩旁婆娑的路樹往遠處延伸,修繕完好的武狀元李威光故居,在田野中顯得格外亮麗,成為村裏的一道風景線。
“進來喝杯茶。”住在李威光故居隔壁的村民張大娘家裏大門敞開,熱情歡迎絡繹不絕的遊客,“李威光故居重新修繕後,周邊環境也同時得到提升,來村裏旅遊的遊客越來越多了”。
正是張大娘口中的這一場“挖寶”行動,讓黃埔村大變樣。
黃埔村是清代武狀元李威光的故鄉。近年來,該村通過“挖寶”行動,修繕李威光故居、挖掘狀元文化內涵,打造相關配套設施,以狀元文化振興來推動文旅產業迅速發展。如今,眾多遊客被李威光的事跡所吸引,幾乎每天都有人慕名而來,高峰期人流量一天達2000多人。
遊客紛至遝來,黃埔村也集中力量修好“庭院”接客待客。在此過程中,該村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逐步形成“黨建引領+村民共治”模式,帶動村民在人居環境整治、“三清三拆”、“三線”整治、農房風貌提升、綠美生態建設、美麗庭院打造等方麵持續發力,幹群合力打造高品質鄉村環境。
“我們村以前就是一個很普通的村,現在變成了大家都來參觀遊玩的美麗鄉村,我們心裏也十分自豪。”村民李炎華說,在鄉村建設過程中,村民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大家就像擰成了一股繩,不僅凝聚力更強了,鄰裏關係也更親近了。
“我們還大力發展茶樹菇種植產業,年產值可達240多萬元。今年還通過‘小塊田’變‘大塊田’整治,成功集約土地550畝,計劃用來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黃埔村黨總支書記葉麗青說,鄉村不僅要美起來,而且要富起來,黃埔村將多措並舉拓寬產業發展道路,帶動更多村民增收。
黨建引領 完善基層治理
“全省職工療休養現場會後,來村裏遊玩的職工遊客越來越多,村裏要想辦法繼續提升服務和接待水平,大家在這方麵有沒有好的建議”“最近有沒有發生鄰裏矛盾,有的話要及時推動解決”……在利用老舊房屋修繕打造的黨建教育陣地,黃埔村“兩委”幹部、老黨員等圍坐一桌暢所欲言,話村裏的發展、聊村中大小事,集思廣益推動各種問題解決。
自2023年入選為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村以來,黃埔村堅持抓黨建促振興,通過配好配強村“兩委”班子隊伍,修繕改造老舊房屋打造黨建教育陣地,積極探索構建“一屏觀全村”智慧服務平台,深入推進“黨小組+村民理事會”模式,不斷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和水平。
如今,黃埔村充分發揮村民理事會等組織的作用,引導村民積極參與鄉村治理,共同參與製定村規民約,營造文明和諧的鄉村氛圍。該村還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好家風”“文明戶”評選,組建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倡導移風易俗,樹立新風尚。
葉麗青說,黃埔村將以獲評“全國文明村”為新起點,持續實施人居環境精細化提升,深化積分製管理激發村民積極性,推動客家文化與現代文明融合,發展綠色產業促進富民增收,通過數字賦能基層治理、培育新賢達力量、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等舉措,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讓文明鄉風成為鄉村振興的持久動力,繪就“環境美、人文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和美鄉村新畫卷。(記者 賴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