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縣區加強政策宣傳,幫助企業用足用好用全惠企政策。(梅縣區科工商務局供圖)

梅縣區舉辦中國傳統村落非遺技藝培訓活動。(林玉瑩 攝)

專家和柚農在梅縣區桃堯鎮交流金柚種植管理經驗。(吳麗伶 攝)
“夏季我們也要注意管理好柚果,在7月、8月、9月這三個月主要以施鉀肥和動物性蛋白、豆麩等優質有機肥為主,提高柚子的品質和風味。”梅縣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鍾永輝在柚園圍繞金柚夏季管理措施與柚農交流,分析當前柚果管理的關鍵,為提高柚果品質“傳經授道”。
作為梅縣區人才下鄉“六送活動”中“送技下鄉”的代表之一,鍾永輝的身影經常出現在田間地頭,成為梅縣區發揮人才優勢、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縮影。
如何讓人才真正“沉下去”服務到鄉村振興最前線?近年來,梅縣區以“啟航計劃”為牽引,創新打出人才下鄉“六送活動”組合拳——“送智下鄉”解難題、“送策下鄉”指方向、“送技下鄉”強產業、“送教下鄉”育未來、“送醫下鄉”護健康、“送文化下鄉”潤心田,著力推動各領域人才下沉基層一線,為梅縣區建設“百千萬工程”典型區鎮村、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智”“策”齊下鄉 增智又添力
近年來,梅縣區緊抓廣州市荔灣區對口幫扶機遇,積極借智借力,推動山海聯動發展、蘇區融灣合作共贏。今年5月,荔灣區派駐梅縣區鬆源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以下簡稱“駐鬆源鎮工作隊”)聯合後方組團單位荔灣區金花街道、嶺南街道、彩虹街道、中南街道到鬆源鎮“送智”“送策”,聚焦產業發展、科技助農、消費幫扶等重點領域精準發力,以“組團式”幫扶激活鄉村全麵振興新引擎,為鬆源鎮建設發展注入新動能。
針對鬆源鎮特色農產品種類豐富但銷售渠道不寬的問題,駐鬆源鎮工作隊表示將深化農產品產銷平台建設,依托荔灣區消費市場優勢,積極發動工會、企業、經濟聯社等力量,推廣“采購方-合作社-農戶”消費幫扶新模式,助力鬆源鎮特色農產品“出山入灣”,有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鬆源鎮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緊抓荔灣區對口幫扶機遇,積極借智借勢借力,推動雙方合作向更寬領域、更高層次拓展,全力推進典型鎮村建設。
這是梅縣區開展“送智下鄉”和“送策下鄉”活動的一個生動實踐。為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梅縣區建立了“百千萬工程”專家智庫,定期組織專家人才開展實地調研、現場授課、座談交流等活動;在全省率先聘任“百千萬工程”典型區規劃建設總師,借助專業團隊智慧力量,優化提升區、鎮、村規劃建設水平;結合“千幹聯千戶”活動,建立“1+1+N”走村入戶工作機製,帶動形成百千萬群眾建設“百千萬工程”的良好氛圍;落實青年下鄉返鄉興鄉助力“百千萬工程”三年行動,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動能。
聚焦產業發展,梅縣區建立了區領導掛鉤聯係服務企業製度,成立了黨員“四上”企業招引培育服務隊,提供精準服務,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深入開展“百名幹部”進“百企”駐企體驗服務,加強各項惠企政策宣傳,切實為企業做實事、解難題、辦好事。“駐企服務期間,我結合企業實際,認真梳理了我市人才、稅收、金融等方麵的惠企政策,注重從行業規範、政策法規、業務辦理等角度為企業提供服務,幫助企業享受政策利好、提升管理水平,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梅縣區駐企體驗服務員李娟說,未來將繼續總結經驗,深化駐企服務模式。
“我們還謀劃開展了‘雁歸興梅’回鄉聯村七項行動,組織梅縣籍區鎮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員幹部職工和市、區‘兩代表一委員’,利用周末和節假日返回籍貫所在地,幫助鎮村解決產業振興、返鄉創業等問題。”梅縣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
“教”“醫”沉一線 共享好資源
“阿伯,最近血壓怎麼樣,身體有沒有哪裏不舒服?”日前,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粵東醫院(以下簡稱“粵東醫院”)、白渡鎮衛生院在白渡鎮嵩溪村衛生站開展“緊密醫療惠民生·醫聯同心同聚力”大型義診活動,來自心血管內科、呼吸內科、神經內科、中醫科、疼痛科等的10位專家現場為村民提供專業診療服務。“沒想到在村裏就可以找三甲醫院的專家看診,很方便!醫生還給我做了免費檢查,指導我怎麼吃藥調理。”嵩溪村村民吳先生點讚道。
“我們緊扣《梅縣區人才下鄉‘六送活動’支持‘百千萬工程’專項行動方案》,積極開展‘送醫下鄉’活動。截至今年6月,已舉辦活動70場,推動62名醫生下沉基層一線,服務群眾超1萬名。”梅縣區衛生健康局相關負責人說,該區還依托轄區內黨群服務中心打造社區“微診所”和“健康小屋”,定期邀請專家開展醫療服務和免費體檢、義診等,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
近年來,梅縣區不斷加快緊密型城市醫聯體建設,推動醫聯體內醫務人員合理有序流動,重點下沉到鎮村級醫療衛生機構,2025年區級醫療機構共派出10名醫生定期駐點鄉鎮衛生院。同時選派粵東醫院40名優秀醫師輸送至基層,通過專家每月定期坐診,開展業務查房、病例討論、理論授課和手術演示等活動,持續提升基層醫療機構臨床和公共衛生等綜合服務能力水平。
在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鎮村的同時,梅縣區同步發力,大力推動教育資源優質均衡,按照“強校帶弱校、城市帶鄉村”的原則,推動城區7所中學和5所小學分別掛鉤幫扶7個片區的鄉鎮中學和5個片區的鄉鎮小學,2024年共開展城鄉教研幫扶活動36場次、分片區教研活動106場次、名師送課121節,推動教育資源優化配置,進一步縮小城鄉教育差距,讓更多學生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
此外,梅縣區還依托3個省級教研基地平台,組織基地項目負責人及其教研團隊深入農村薄弱學校、小規模學校開展主題教研活動,精準幫助鄉鎮學校提升教研水平,帶動全區教育教學質量整體提升;大力推動“雙百行動”,積極對接廣州體育學院和嘉應學院,在建立教育實踐基地、教師培訓、送教支教、資源共享等方麵深化合作交流,助力梅縣區教育高質量發展。
“技”“文”進基層 煥發新活力
“金柚種植管理周期長,管理要點繁多,每個階段都有需要注意的,隻有從源頭上把控好金柚品質,柚農才能增收致富。”鍾永輝說。得益於人才下鄉“六送活動”,梅縣區越來越多農業科技特派員奔走在田間地頭,精準對接農戶需求,助力鎮村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賦能添智。今年以來,梅縣區已推動各個科研院所專家團隊結對幫扶17個鄉鎮,選派51名農業科技特派員下沉鄉村一線開展農業科技服務,助推肉牛養殖、金柚種植、水產品養殖、茶葉生產、特色農副產品加工等領域高質量發展。
在“送技下鄉”活動中,梅縣區還充分發揮區鎮兩級鄉村振興人才驛站橋梁紐帶和服務作用,組織發動專家人才下沉基層開展農業技能、電商技術和生產經營等培訓,傳幫帶鄉村“土專家”“田秀才”等農業實用人才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建立“金融村官”機製,打造“銀行黨組織+基層黨支部+‘金融村官’”服務新矩陣,引導金融人才、金融資本等要素向鎮村流動,帶動金融資源賦能鄉村振興;成立“綠美人才服務團”助力鄉村綠化技術指導組,組織專家人才下沉鎮村一線開展鄉村綠化技能培訓。
在今年5月舉行的2025年梅縣區中小學生文藝彙演中,來自白渡鎮中心小學的孩子們憑借精彩的葫蘆絲演奏榮獲三等獎。從葫蘆絲演奏“零基礎”到登上舞台榮獲獎項,這份成績固然離不開孩子們的努力汗水,也得益於駐白渡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的悉心教導。從解決葫蘆絲及教材等培訓用具,到講解基礎樂理知識,再到手把手指導學生吹奏技巧,駐白渡鎮幫鎮扶村工作隊豐富了鄉村學生的課餘文化生活,也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新活力。
“送文化下鄉”活動是梅縣區人才下鄉“六送活動”的其中之一。近年來,梅縣區積極組織文藝人才進農村、進校園、進景區、進軍營、進企業開展文化惠民演出和客家山歌、竹板歌、梅縣提線木偶戲進校園授課活動;深入挖掘“五老”資源,定期到機關、企業、村(社區)、學校等開展“五老講黨史”“道德講堂”等活動,讓黨的創新理論更加深入人心;建立“銀發智庫+誌願服務”模式,定期組織開展誌願服務和宣傳宣講活動,為基層治理貢獻“銀發”力量。
“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我們將緊扣‘啟航計劃’,繼續深入開展人才下鄉‘六送活動’,推動科技、教育、醫療、文化等各類人才力量不斷往鄉村靠攏、向基層下沉。”梅縣區委組織部人才管理室主任侯丹飛表示,接下來,梅縣區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百萬英才彙南粵”行動計劃,紮實推進“才聚梅州大行動”,聚焦引才、育才、留才、用才,深耕人才發展“沃土”,為梅縣區推進“百千萬工程”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記者 吳麗伶 特約記者 吳碧芬 馮森達 王雅 通訊員 何詩凱 蕭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