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侯鎮侯南村鳥瞰。(王心宇 攝)

將古民居活化打造的西河鎮北塘村“藝術部落”。

西河鎮車龍村張弼士故居光祿第。

百侯鎮侯南村肇慶堂。

三河鎮彙城村中山紀念堂。
在粵東大地的青山綠水間,大埔縣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散發著獨特的魅力。這裏,23個中國傳統村落星羅棋布,上千座客家傳統民居依山傍水,訴說著歲月的故事,承載著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近年來,大埔縣以古建活化為切入點,探索出一條別具特色的鄉村振興新路徑,讓古老的建築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
文化傳承 繪就“大埔畫冊”
作為國家級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區重點區域,大埔縣曆史文化底蘊厚重,擁有23個中國傳統村落、3個中國曆史文化名鎮、1個廣東省曆史文化名村、3個廣東省傳統村落、3529座客家傳統民居建築,涵蓋宋、元、明、清至民國時期的客家民居建築群。
中國葡萄酒之父、著名愛國華僑實業家張弼士的故居光祿第,位於西河鎮車龍村,是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建於清光緒三十四年的園林式豪宅,建築麵積達4180平方米,堂皇大觀。正門頂灰塑著李鴻章手書的“光祿第”屋名,建築工藝精致,繪雕並齊,每一處細節都彰顯著昔日的輝煌。
建於中華民國六年的肇慶堂則位於百侯鎮侯南村,它巧妙地融合了客家民居建築風格與西方建築裝飾元素,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步入堂內,精湛的石雕、泥雕、木雕和瓷雕工藝讓人目不暇接,吸引眾多遊客駐足拍照。“第一次見到這麼精美的建築,中西合璧的風格太獨特了,仿佛能從中看到當年的繁華。”來自山東的遊客陳先生感歎道。
三河鎮彙城村,地處汀江、梅江、韓江、梅潭河交彙處,自古以來就是粵東水路交通要衝,兵家必爭之地,這裏留存著國內最早建成的中山紀念堂、明代三河古城牆城址等眾多文物古跡,見證了曆史的滄桑變遷。
在大埔縣23個中國傳統村落內,還分布著51處文物保護單位、40處不可移動文物、39處曆史建築。這些客家傳統建築生動詮釋著傳統村落的傳承密碼,是鐫刻客家人文精神的曆史印記,更是中華文化底蘊綿延千年的立體畫冊。
保護修複 築牢“大埔基石”
這些傳統村落不僅是建築的瑰寶,更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2023年,大埔縣成功入選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縣,獲得中央補助資金4500萬元。”大埔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以此為契機,大埔縣先後出台了《大埔縣傳統村落保護工作行動方案》等係列文化遺產相關政策文件,逐步健全製度文件體係,並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編製完成23個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為傳統村落的保護提供了堅實的製度保障和科學的規劃指導。
在具體的保護實踐中,大埔縣在百侯鎮侯南村、侯北村,西河鎮車龍村,三河鎮彙城村等重點傳統村落優先謀劃修繕工程項目。
在侯南村,通過開展村道提升改造、傳統建築風貌整治、傳統街巷修複提升等工程,與百侯曆史文化名鎮打造、美麗鄉村建設項目相銜接。2022年至2024年,投入曆史文化保護利用資金約500萬元,對9處曆史建築和三十六巷破損外圍牆進行修繕,投入美麗鄉村建設資金約3000萬元,開展農房風貌品質提升、人居環境和“三線”整治、綠化美化提升和打造一河兩岸,使侯南村傳統村落建設品質得到顯著提升,恢複了名鎮街區和傳統村落的曆史風貌。
在侯北村,對部分傳統風貌建築及周邊環境進行節點打造,促進整體風貌和諧,改善人居環境,有效激活了傳統風貌建築資源,同時為周邊居民提供了日常休憩和非遺活動的場所。
車龍村以修繕深造學校為中心,修複茶米古道,開展農房風貌以及人居環境整治,完善公共基礎設施,更好地服務北塘藝術部落和寫生基地建設。
彙城村開展傳統街巷整治和傳統建築風貌整治,2024年更是抓住省“百千萬工程”建設典型鎮、村的曆史機遇,爭取到大量資金,引進企業注資,大力開展農房風貌和人居環境整治,村莊整體風貌煥然一新。
活化創新 開辟“大埔路徑”
保護是基礎,活化利用才是讓古建煥發生機的關鍵。近年來,大埔縣高度重視傳統村落保護開發工作,整合政府資源,帶動社會資本投入,推動傳統村落共建共治共享,打造了一批可學習可推廣的示範樣本。大埔縣以古建築保護為核心,構建“修繕活化、功能轉型、產業聯動”的全鏈條發展模式,成功將上千座客家傳統民居轉化為鄉村振興的“文化資產”。
侯南村憑借眾多古建築、深厚人文底蘊和豐富非遺文化,開發打造百侯名鎮旅遊區,獲國家4A級旅遊景區稱號。企業家楊駿虎投資修繕肇慶堂,打造“古建共享辦公空間”,吸引12家文化企業入駐,構建“保護—利用—反哺”的良性循環。
彙城村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打造“傳統村落+紅色文化+生態旅遊”產業鏈條,盤活閑置資源,激活鄉村業態。“以前村裏的閑置房屋都空著,現在改造成民宿和特色餐館,不僅增加了收入,還讓村子更有活力了。”彙城村村民周女士笑著說道。
北塘村立足南宋古村定位,引進北塘藝術部落公司,將古民居活化為美術展覽館和藝術眾創空間等,開展特色多元的藝術寫生活動,將北塘塑造和發展為融藝術和古村於一體的特色文化旅遊村,吸引了眾多遊客和藝術愛好者。
據北塘藝術部落相關負責人介紹,經過多年開發,北塘藝術部落已建成北塘美術館、振德樓藝術眾創空間、振德樓手工坊、崇德樓藝術(展覽培訓)中心、藝術柚倉(靖西當代藝術館、粵書吧)、北塘翰林草堂、美客美廬藝術民宿、蘭軒小築民宿和山水青華民宿等。近年來,當地累計接待遊客150多萬人次,帶動消費690多萬元,同時也解決了不少村民的就業問題。
從“老屋新用”到文旅融合,大埔縣不斷探索創新,為傳統村落注入新的活力。同時,大埔縣深入推進傳統村落數字化保護工作,搭建智慧管理係統和全息數據庫,開發智慧導覽小程序,通過數字化手段提升傳統村落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未來,大埔縣將繼續以數字技術為筆,以文化基因作墨,在守護與煥新之間書寫“記得住鄉愁、看得見未來”的時代答卷。(記者 洪國棟 特約記者 羅文燕 劉文烽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大埔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