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日的荒山蝶變“致富山”,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本版圖片均為王銳攝)

白泥湖油茶基地種植2000多畝油茶。

▲賴偉良(右)與工人在製酒車間忙碌。

▲豐順縣永祿酒廠,生產線正在有序生產中。

張浩蕩用無人機噴灑有機肥,為農作物的茁壯成長"保駕護航"。

工人在戶外晾曬薯粉條。

建橋鎮鄭屋村大力發展紅薯粉特色產業,帶動群眾致富增收。
特色產業不僅是縣域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更是全麵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抓手。
當前,豐順縣緊扣生態功能型縣域經濟發展定位,立足獨特的生態優勢,大力發展大米加工、茶葉、製酒等產業,在盤活資源、延伸產業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上持續發力,讓特色產業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新引擎”,托起群眾的“致富夢”,擘畫“村美民富”藍圖。
油茶種植
為鄉村振興添新綠
特色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在於“特”。從豐順縣湯坑鎮吉坪村村委出發,沿著蜿蜒盤旋的山路攀爬到海拔550米左右,就能抵達白泥湖油茶基地。
2009年,羅惠鵬回鄉創業,在白泥湖租下2000多畝山地,從事油茶和茶葉等經濟作物種植。剛起步時,出現“有花無果”的情況。發現這一問題後,羅惠鵬幾乎每天都往油茶基地跑,采取單株土質改良、修枝、控花等措施,但收效甚微。2020年,他求助省林業科學研究院、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園藝園林學院和華南農業大學,對整片油茶進行係統性改造,並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多年來,從前期的種植、撫育、日常管理到後續的采摘、加工,羅惠鵬都親力親為,努力成為油茶培育的行家裏手,油茶產量也逐年遞增。截至目前,該基地種植2000多畝油茶,包含贛無係列、長林係列、番龍雲係列、岑溪軟枝係列、紅花油茶和本地油茶等9個品種18萬株,先後投入3000多萬元。
目前,白泥湖油茶基地生產的山茶油已注冊“碧潤源”商標,產品依托農超對接、農產品電商、微商等平台進行銷售。基地在發展規模化種植的同時,還積極加強產學研對接,與高州市林業科技研究所進行技術合作,且得到華南農業大學在茶油加工方麵的技術指導,從而加快油茶良種推廣。
羅惠鵬表示,將以油茶為媒,推動油茶產業向大向強發展,樹立油茶產業發展標杆,並融合當地旅遊資源,實現產業融合發展,進一步提升產業經濟價值,為更多村民提供就業崗位,助力鄉村振興。
匠心釀酒
打響鐵坑米酒品牌
在豐順縣潘田鎮鐵坑村,有一位“非遺”釀酒人,以匠心恪守製作技藝,將釀酒技藝在傳承中不斷拓展。他,就是鐵坑米酒製作技藝傳承人賴偉良。
今年50歲的賴偉良,是看著父親忙碌製酒長大的。20歲時,他便開始學習“古法釀製”技藝,多年後,他掌握全部釀製流程,並單獨進行生產經營。2012年,賴偉良成立一家以他父親名字命名的酒廠——豐順縣永祿酒廠。
近日,記者走進豐順縣永祿酒廠,賴偉良正對糯米進行蒸煮、攤晾、搓拌等工序。在儲酒室內,一壇壇米酒有序排列,打開壇蓋後,一股濃鬱的酒香便撲鼻而來。
雖然對製酒工藝從小耳濡目染,但直到投身其中,賴偉良才真正意識到,每一項看似簡單的工藝背後,都凝結著無數的汗水。“米酒釀製過程要經過選料、泡糧、洗糧等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不可掉以輕心,才能釀製出優質米酒。”賴偉良介紹,使用優質山泉水釀製出來的米酒,芬芳醇厚,質純味重,盡顯老字號風範。
“確保產品質量是首要任務,我們在維持既有工藝流程穩定的基礎上,不斷加強原材料的嚴格篩選與入廠控製,同時對每個生產環節實施嚴格的品質管理,優化和完善產品的出廠檢驗流程。”賴偉良說。
作為第三代傳承人,為釀出優質米酒,賴偉良深入學習釀酒方麵的知識,不斷鑽研新技藝,從製曲、發酵、蒸餾到拌和,每一道工序的火候都掌握得恰到好處。同時,他還用釀酒師的標準嚴格衡量自己的米酒,每出一鍋米酒都用心品,尋找味道的平衡與層次感,並對釀製工具、產品包裝、銷售等環節,逐一進行“革新”。
賴偉良還帶領團隊積極研發和創新,開發不同口味、不同包裝的米酒,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在拓寬產品市場方麵,賴偉良采取“線上+線下”銷售模式,打響潘田鐵坑米酒品牌,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稻米生產
鋪就鄉村振興新“稻”路
為紮實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科學謀劃休閑農業、農旅融合等特色產業,豐順縣因地製宜調整產業結構,執好產業發展之筆,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走進豐順縣站口農業有限公司糧食加工車間,空氣中彌漫著稻米醇香的味道。廠房內機器轟鳴,自動化生產線馬力全開,金黃的稻穀經過脫殼、篩選、精米加工、灌裝、封袋等環節,變成一顆顆瑩白清香的大米。工人們忙著分裝、發貨,一箱箱優質的大米從這裏銷往全國各地。
在數控中心,一名工作人員全神貫注地緊盯屏幕,不時精準調控各項參數,確保生產過程穩定有序。“這是一條閉環控製生產線,它不僅能夠達成生產全程自動化,還具備大米人工在線質檢功能。”豐順縣站口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浩蕩介紹,公司擁有萬噸準低溫糧倉庫、先進的大米生產流水線與真空包裝線,日處理稻穀原糧能力可達30噸。
為了打開大米的銷售市場,提高產品競爭力,公司精心設計並製作獨具特色的產品條形碼、二維碼及商品包裝。充分利用短視頻營銷、電商平台直播帶貨等手段,在快手、抖音、京東等平台開設線上店鋪。同時,積極延伸稻米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讓農戶和企業實現“雙向奔赴”,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實現糧食安全和現代高效農業共同發展。
公司通過“訂單種植模式”,引導農戶在自家農田種植優質水稻,從產品種植、加工生產到銷售,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的全方位服務,讓水稻不愁賣、質優價更高。該模式覆蓋豐順5個鎮,有力推動當地農業增效與農民增收。公司還雇傭長期工300多人,“我來基地工作快兩年了,在家門口幹活,每天能掙130元左右,很滿足了。”站口村村民許麗華高興地說。
據了解,豐順縣站口農業有限公司占地麵積5000平方米,總投資3000多萬元,是集水稻種植、大米加工與銷售於一體的農業產業化企業。該公司按照綠色食品標準生產,確保產品質量安全,推動建設數字化溯源平台,構建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體係,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持續動能,助力鄉村振興。
粉條加工
致富路上有“薯”光
近年來,建橋鎮鄭屋村以產業振興為引領,通過打響薯粉品牌、培育實用人才等措施,大力發展紅薯粉特色產業,帶動群眾致富增收。
亚博ap 市興利林農業專業合作社生產廠房,隻見一排排薯粉條在暖陽的照耀下,顯得晶瑩剔透。生產廠房內熱氣騰騰、紅薯飄香,工人們忙著撈粉、冷卻、出鍋……一道道工序有條不紊地進行,一派欣欣向榮的繁忙景象。
該合作社負責人鄭利介紹,他們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充分發揮合作社在番薯種植、薯粉條加工等方麵的技術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探索出一條舌尖上的致富路。“薯粉條的製作需要經過十多道工序,過程中不添加任何色素和食品添加劑,既保留傳統製作方法,又結合現代工藝,成品粉條口感柔韌緊實,鮮嫩滑口,味道醇厚,是純天然的生態美味。”鄭利說,鄭屋村土質鬆軟肥沃、土壤透氣性好,適合紅薯生長,這裏種的紅薯產量高、個頭大、澱粉含量高,是製作薯粉條的優質原材料。
從田間紅薯種植,到粉條加工製作,再到包裝銷售,合作社的紅薯產業已經形成完整產業鏈,吸納大量農村勞動力,帶動周邊村民種植紅薯1000畝,戶均增收超1.5萬元。
為打響“鄭屋”薯粉條品牌,鄭利對薯粉條進行精包裝,通過抖音、微信等平台廣泛宣傳銷售。經過多年努力,不少省內外消費者變成薯粉條的忠實“粉絲”,薯粉條產業也迎來長足發展。
鄭利表示,合作社將繼續擴大紅薯種植麵積,持續完善“聯農帶農”機製,通過深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在延伸紅薯產業鏈上下功夫,為鄉村振興增添新“薯”光。(記者 王銳 特約記者 鄭坤 卜優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