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興寧全市水稻種植麵積中,絲苗米麵積占比達34%。圖為徑南鎮絲苗米種植基地。

金綠現代農業打造的全產業鏈項目,實現從種鴿繁育、飼料加工到屠宰冷鏈、預製菜生產全環節覆蓋。

興寧全市柚果種植麵積約4.3萬畝。圖為位於水口鎮的冠誠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蜜柚園。

興寧全市油茶種植麵積達29.37萬畝。圖為位於黃陂鎮甘專村的梅州市瑞豐源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育苗基地。(圖片均由吳騰江攝)
絲苗米種植基地裏,農戶們進行著機械化播種,智能化育秧設備在田間來回穿梭;茶園中,一壟壟茶樹抽出鮮嫩新芽,茶農們搶抓農時采摘春茶;肉鴿養殖基地裏,自動化養殖設備高效運轉,一隻隻肉鴿茁壯成長,長成後將化身預製菜走向全國餐桌……在興寧市,處處湧動著推動現代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熱潮。
近年來,興寧市緊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主線,以“九大行動”為抓手,聚焦糧食安全、產業提質、品牌增效、融合發展“四大核心”,推動現代農業“接二連三”,走出一條具有山區特色的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夯實穩產保供“壓艙石” 築牢農業發展根基
春日的寧江平原,陽光灑滿平整的農田。在位於葉塘鎮的“東方紅·紅蘇區”現代農業基地,多台機械正在田間穿梭平整土地。“用傳統的農耕方式,一人一天僅能完成約一畝地。現在用機器耕作,2天能種完大約400畝秧苗。”中國一拖集團東方紅農服興寧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中國一拖集團東方紅農服興寧公司於2023年落戶興寧,通過集約、平整土地,將原本的“小塊田”整合成為“大塊田”,以“流轉+托管”模式開展耕種,讓曾經的“撂荒地”成了如今的“希望田”。引進該公司後,預計每萬畝地每年創造7000多萬元經濟收益,不僅可大幅提升當地農田的經濟效益,而且可為當地農民帶來每畝地每年300元至500元的固定收益。此外,該公司還提供就業崗位,帶動當地就業,進一步提高當地農民收入。
作為廣東省糧食主產區,興寧市始終把保障糧食安全作為首要任務,深入實施質量興農綠色發展行動,推動糧食生產提質增效。近年來,興寧市高標準農田建設、撂荒耕地複耕複種、農機服務推廣等工作成效顯著,2024年完成糧食播種麵積68.06萬畝、比增1.9%,實現產量32.16萬噸、比增5.4%,有力保障了糧食安全。
構建特色產業“增長極” 激活縣域經濟動能
走進位於龍田鎮坪見村的粵和興·粵香柑產業基地,一顆顆黃燦燦的沃柑掛滿枝頭,散發出陣陣清甜的香味。
這片麵積1100多畝的基地,由興寧市粵和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建設,首期投資約5000萬元,於2017年冬開始種植沃柑。到2022年,該基地盛產沃柑500萬斤,主要向全國各大批發市場、商超和東南亞地區出售,總銷售額達到6449.9萬元,其中出口額約90萬元。該基地帶動周邊200多名村民就業,人均月增收3000元。“二期預計投資6000萬元,繼續流轉龍田鎮和鄰近鎮村共2000畝土地開展種植,並建設占地麵積40畝左右的凍庫、倉庫和廠房。”興寧市粵和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而作為在全省領先的肉鴿養殖基地,興寧肉鴿產業更是“一飛衝天”。目前,興寧肉鴿年出欄量達5530萬羽,占全省的15%、梅州的68%,總產值達到28.7億元。金綠現代農業打造的全產業鏈項目,實現從種鴿繁育、飼料加工到屠宰冷鏈、預製菜生產的全環節覆蓋。如今的“興寧鴿”,在養殖技術和基礎設施方麵處於全省領先地位,已經形成肉鴿養殖、加工、科技、營銷的全產業鏈,並實現了各環節之間互補共贏,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這是興寧打造特色產業集群的縮影。除此之外,興寧市還積極推動絲苗米產業發展加速,全市水稻種植麵積中,絲苗米麵積占比34%,產值超13.2億元。目前,興寧市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31個子項目已全部完工。興寧市柚果種植麵積約4.3萬畝,總產值達4.9億元。全市茶園麵積約4.1萬畝,毛茶年產量6000多噸,茶產業全產值達11.12億元。全市油茶種植麵積29.37萬畝,年產茶籽1.4萬噸,產油3600噸,產值約13.8億元。
“我們依托資源稟賦,實施特色產業集群發展行動,大力發展縣域富民產業,重點培育了興寧鴿、絲苗米、梅州柚、單叢茶、油茶、沃柑、南藥等一批優勢產業,基本形成了‘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發展格局。”興寧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打造品牌強農“新名片” 提升市場競爭優勢
在2023年中國茶葉品牌100強發布會上,“官田翠玉”茶葉以3.93億元品牌價值位列第81位,成為興寧品牌建設的重要成果。近年來,興寧深入實施品牌強農行動,構建起了“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發展矩陣。
“興寧鴿”“興寧絲苗香米”“興寧單叢茶”“興寧茶油”“興寧沃柑”五大區域公用品牌熠熠生輝。其中,“興寧單叢茶”作為國家地理標誌商標,以“香高味醇”的獨特品質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興寧茶油”憑借高油酸含量等優勢,成為健康食用油的代表。目前,興寧市擁有5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13個省名特優新農產品、44個“粵字號”農業品牌、19個省“菜籃子”基地、44家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和加工企業。
在質量管控上,興寧市推行標準化生產,9家企業獲得“三品”(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認證,建立了農產品質量追溯體係,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監管。在營銷創新上,興寧市成立了農村電商協會,建立電商銷售平台,建設了368家益農信息社,實現“互聯網+訂單農業”,推動優質農特產品走進粵港澳大灣區。“興寧品牌”正從山區走向全國。
做深產業融合“大文章” 拓寬農民增收路徑
在位於興寧市工業園區的金綠現代農業肉鴿加工廠內,自動化生產線開足馬力,每天5萬隻“陳小鴿風味乳鴿”完成生產後,通過冷鏈發往全國各地。這是興寧延伸產業鏈條、促進三產融合的生動實踐。
絲苗米產業園建成智能化大米加工廠,實現從稻穀脫殼到包裝入庫的全流程自動化;油茶企業開發茶油護膚品、保健品,附加值提升3倍以上;預製菜產業破局起步,“陳小鴿紅燒乳鴿”登上客家十大預製菜榜首,貴食食品產品種類達30多種、年銷售額達7000萬元……目前,興寧市各類農產品加工經營主體共有31家,這些企業通過發展農產品中央廚房、淨菜配送、鮮食速配、線上下單、社群團購等新型農產品流通產業,初步形成大米、茶葉、食用油等生產加工銷售產業鏈,讓“興寧味道”走進千家萬戶。
在主體培育上,興寧市加大農業龍頭企業培育和扶持力度,培育“四上”企業14家,125家各級農業龍頭企業、891家農民合作社、6家省級示範家庭農場成為產業主力軍。此外,興寧市通過推行“產業村長”模式,賦予“產業村長”領航村級產業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職責,將產業能人所掌握的資金、技術、市場資源與農村閑置的土地、勞動力、農產品資源等結合起來,立足本地實際,為鄉村產業振興精心謀劃“打糧食”項目。目前,興寧市已選聘184名“產業村長”,發展項目146個,產業年產值達到9.12億元以上,聯農帶農1.5萬多戶,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1137.4萬元。
“我們將繼續以‘闖’的魄力、‘創’的智慧、‘實’的作風,推動現代特色農業從‘賣產品’到‘賣品牌’、從‘種得好’到‘賣得俏’的華麗轉身,交出一份現代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亮麗答卷。”興寧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記者 陳思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