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專題專欄 > 熱點專題 > 鄉村振興 > 鎮村發展
平遠近兩萬畝茶園正式開采
春茶采摘正當時 茶簍盛滿“致富葉”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5-04-11 11:12:44  瀏覽:-
字號:

茶農們在東石鎮鍋叾村茶園采摘茶葉。(平遠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源豐茶園裏茶農在采摘茶葉,享受豐收的喜悅。(鍾小豐 攝)


平遠源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茶園基地。(鍾小豐 攝)

茶葉采摘下來後,被放置在機器裏晾青。(葉嘉瑤 攝)

石正鎮下豐村園山湖千畝生態茶場。(鍾小豐 攝)

  陽春三月,茶青飄香。時下正值春茶采摘時節,平遠縣1.95萬畝茶園競相吐露新綠,開始進入春茶采摘季,茶企和茶農們紛紛搶抓黃金時期采摘春茶,開啟美麗鄉村的“茶經濟”。

  高山雲霧育好茶 聯農帶農促增收

  走進東石鎮太陽村鍋叾茶園,鬱鬱蔥蔥的茶山連綿成片。茶農們攜帶茶桶,敏捷地穿梭於山間,三五成群地圍繞著一株株茶樹,手指如同跳躍的音符,一捏一掐間,嫩綠的茶葉被熟練地摘取,茶園裏一派繁忙景象。

  鍋叾村海拔高、緯度低、日照足、溫差大,不僅擁有得天獨厚的茶葉種植條件,更擁有700多年曆史沉澱,家家戶戶都種茶並且懂得茶葉製作,由此孕育而生的鍋叾茶,不僅口感好,所含的有機化學成分更高,深受市場追捧。

  在海拔600多米的鍋叾村茶園裏,茶農林遠海正帶著工人搶摘金觀音春茶嫩芽。“這是近年新引進的高香型品種,年輕人喜歡鮮爽清香的口感,市場反響特別好!”林遠海介紹,他的茶園總麵積約500畝,其中老茶樹100多畝、豐產期茶園200餘畝,新種植的金觀音、金萱、金牡丹等高香品種近200畝。通過有機管理模式——施用農家肥、人工除草、自然放養,今年春茶預計可產成品茶6000斤,產值140萬至150萬元,散茶售價每斤200元至300元,精包裝茶每斤可達300元至500元。

  “現在每天有15名采茶工,再過一周高峰期到來時要增加到四五十人。”林遠海說,政府相關部門不僅組織技術培訓,還幫助推廣銷售,讓茶農“種得安心、賣得放心”。隨著采茶高峰期的到來,茶園用工需求量逐步增多,在為期一個多月的采茶期裏,采茶群眾可獲得幾千元的增收。“我們是泗水鎮大新村人,4月5日開始就到這裏采茶,這邊包吃包住。正常情況下,我一天下來可以掙140元,和外麵打工掙得差不多,而且在這裏采茶除了能掙錢,還方便照顧家庭。”茶農賴惠珍高興地說。她手法嫻熟,不一會兒,茶桶裏就裝滿嫩綠的茶葉。

  茶農忙采摘,茶葉加工車間則忙著生產加工。除了茶葉種植環境,加工過程也是決定茶葉質量的重要因素。油草湖生態茶廠是東石鎮的一家本土茶企,自春茶開采以來,茶廠開足馬力運轉,工人們在生產線上忙個不停。“我們4月1日正式開園,每天雇20多個工人采茶。把茶葉采摘下來後,首先是晾青,萎凋,把鮮葉晾到適中的幹濕度以後,我們就搖青,再晾青,最少晾8個小時再殺青,揉撚好了以後再分三四個步驟,最終做成初品。初品經過篩選,然後繼續翻炒,方便顧客保存。”茶農林遠東一邊忙活,一邊向記者介紹起茶葉的生產加工過程。

  在鍋叾村,茶產業升級的步伐從未停歇。林遠海透露,茶園計劃引入烏龍茶生產線,並依托政府扶持打造茶文旅綜合體。“我們正謀劃建設鍋叾茶產業展覽區、茶文化接待中心,發展農家樂,讓遊客體驗從采茶到品茶的全鏈條客家茶文化。”

  據了解,東石鎮太陽村是省認定茶葉專業村,太陽村鍋叾茶種植麵積達2150畝,全村農戶540戶中有223戶參與種植鍋叾茶,茶葉年產量9.8萬斤,總產值980.4萬元。

  有機茶香漫山野 打造產業新圖景

  清明穀雨間,春茶正芳華。在平遠縣石正鎮的5500畝茶園裏,采茶人指尖翻飛,茶香漫溢山野。2024年,平遠成品茶總產量達1238噸,其中綠茶占比70%,作為“客家炒綠”核心產區的石正鎮,正書寫著“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的振興故事。

  走進石正鎮下豐村園山湖千畝生態茶場,層層疊翠的茶壟蜿蜒至天際。數十名頭戴竹笠的村民穿梭其間,竹簍中漸滿的嫩芽見證著春天的饋贈。“白葉單叢今年預計幹茶產量達1500至2000斤,采摘期每天用工三四十人,高峰的時候要一百多人,大概要采摘一個月。”園山湖茶場負責人鍾裕鳴介紹,自從村裏建起茶葉加工廠,當地村民的生活有了很大變化。春天采茶、夏天除草,一年四季都有活幹,收入也穩定。

  “年年都來這裏摘茶葉,做了幾年了,很滿意。”村民王阿姨告訴記者,像她這樣的熟練工,每個月收入可達3000元。

  在石正鎮大粵茗珠有機茶園內,茶樹間雜草自然生長。大粵茗珠公司總經理沈允銳介紹,茶園全麵推行有機種植,今年雖受幹旱氣候影響導致產量下降,但茶葉品質顯著提升。“幹旱讓茶芽抽得更短,葉片雖小但內含物質更豐富,正是製作高端茶的上佳原料。”沈允銳說,茶園采摘期預計持續至4月底,600畝有機基地成為優質茶葉的核心產區。

  “整個茶園麵積50多畝,從我開始種茶到現在,十多年來從沒用過化肥農藥。”石正鎮茶農謝文偉說。

  依托石正鎮生態優勢,大粵茗珠公司創新產業聯動機製,將分散的茶農、小型茶廠納入統一管理體係,覆蓋安南村、南台山茶區。“我們通過技術指導、標準輸出和品牌賦能,將零散資源整合為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基地,既保障了茶葉品質,也讓農戶共享產業鏈收益。”沈允銳表示,這一模式不僅提升了產業集聚效應,更讓當地茶農搭上“致富快車”,實現家門口就業與增收。

  近年來,石正鎮聚力打造“客家炒綠”地理標誌,園山湖、源豐農業、大粵茗珠等龍頭企業齊頭並進。同時,通過舉辦茶香文化節、開發茶旅路線,推動三產深度融合。數據顯示,全鎮年產茶青2200噸、成品茶550噸,綜合產值超2.6億元,600多戶茶農共享產業紅利。

  “我們要讓每片茶葉都成為生態經濟的活招牌。”石正鎮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該鎮正加快構建從有機種植、精深加工到茶文化體驗的全產業鏈,讓綠水青山真正化作富民強鎮的金山銀山。(記者 葉嘉瑤 特約記者 吳輝燕 袁誌鵬 通訊員 曾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