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於雁洋鎮的梅州市華發現代設施農業示範基地。(吳麗伶 攝)

南口鎮南龍村集約流轉700畝連片土地,投入500多萬元對土地進行綜合整治和提升,種植優質絲苗米。(南口鎮政府供圖)

佘江鎮積極實施“小塊田”變“大塊田”,推動千畝“荒地”變“良田”,加快土地流轉和資源整合。(高訊 攝)

通過實施鐵山嶂廢棄礦區(梅縣區)生態綜合治理修複工程項目,昔日礦山已重披綠裝。(石坑鎮政府供圖)

梅縣“深圳小鎮”配套設施一應俱全,滿足群眾生活所需。(吳騰江 攝)
昔日的廢舊礦山披上“綠裝”,躋身新晉網紅打卡地;推進“小田變大田”改革試點工作,實現土地集約規模經營;通過拆舊複墾方式完成建設用地騰退……近年來,梅縣區堅持高位推動、係統謀劃、高效利用、改革創新,紮實有序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全力推動現代農業持續發展、農村麵貌持續改善、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生態環境持續優化。
土地是民生之本,發展之基。梅縣區把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作為實施“百千萬工程”的重要抓手,綜合運用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生態修複等手段,結合農村“三塊地”集成改革,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和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助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城鄉協調發展,促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擴麵提質。
優方案 夯實政策保障
統籌謀劃,方案先行。自2023年10月全市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會議召開以來,梅縣區迅速成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指揮部,設置4個工作專班,建立“區級統籌、鎮街推進、村社落實”三級聯動機製,並先後出台14項相關政策文件;雁洋鎮、鬆口鎮2個典型鎮完成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7個典型村村莊規劃優化提升規劃編製工作,其餘14個鎮均已完成鎮級國土空間規劃成果並進行公示,以有力的機製支撐保障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落地見效。
“根據梅縣區實際,先編製了各鎮建設用地整理方案和農用地整理方案,並將兩個方案中增減掛(拆舊複墾)、產業集聚用地、集中整治區‘百畝方’‘千畝方’新增耕地、耕地規模化集約流轉整合‘小田變大田’等內容融入至區級實施方案,方案編製已基本完成。”市自然資源局梅縣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梅縣區區級實施方案已通過區級、市級審查,並通過省土地整治一體化監管平台線上質檢。接下來,相關職能部門將加快構建“1+3+N”政策體係,完成剩餘政策製定和具體操作細則,為各鎮開展工作提供依據。
為切實加快推動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工作,梅縣區還積極做好耕地集中連片新增耕地獎補辦法和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拆舊複墾獎補辦法,完善資金保障和實施主體、實施路徑,提高各鎮參與整治的積極性。“我們計劃統籌向國開行、農發行等政策性銀行融資、國債等政府專項債券爭取專項資金支持,為加快項目落地實施提供資金保障。”梅縣區政府相關負責人說,接下來,梅縣區將按照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日前印發的《關於深入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助力“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意見》,充分激發鎮村發展活力,以可複製、能推廣的經驗做法示範帶動一批亮點項目,為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廣東樣板的梅縣實踐提供有力支撐。
擴耕地 帶動農業發展
佘江鎮太湖村地處山區丘陵地帶,山多田少,田地零碎且以“冷浸田(湖洋田)”為主,土地肥力低、耕作難度大、農作物產量低,傳統農業產業發展遇到瓶頸。
近年來,太湖村在梅縣區率先探索建立撂荒耕地長效體製機製,引進企業和專業合作社進行土地連片開發集中利用,充分發揮土地集約優勢,因地製宜種植水稻、甘薯、香芋、花生、玉米等作物,並規劃“稻魚共生”基地,實現了土地流轉和資源整合、糧食增產,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獲得新生機。
在佘江鎮黨委、政府支持下,廣東佘穗絲苗米產業園產業聯盟應運而生。“聯盟流轉近萬畝土地,累計帶動500名勞動力和300戶農戶參與生產,實現了村民收益和土地利用率‘雙提升’。同時,利用廢棄糧倉改建糧食儲存、輸送中心,達成了產銷一體化。”佘江鎮黨委副書記張紹基表示,這一做法打破了田坎地界,讓撂荒地變“致富田”,農民的生活也更有奔頭了。下一步將繼續改造提升農田基礎設施,補齊產業發展短板,同時打造太湖航天育種基地和太湖光伏公園,進一步推動農文旅綜合性產業發展,大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當前,梅縣區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契機,統籌田、水、路、林、村等綜合治理,大力撬動鄉村全要素發展,加快形成“良田連片、村莊集中、產業集聚、生態優美、城鄉融合、區域平衡”的高質量發展格局,全麵激活鄉村發展活力。接下來,梅縣區將探索土地綜合整治的生態轉型模式,形成城市與鄉村的良性互動,提升環境、經濟雙重價值。
添活力 做強特色產業
將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和產業項目的謀劃聯係起來,引進規上企業落戶落地,引導培育新型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結合政策扶持加強產業導入,是梅縣區在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的一大亮點。
位於雁洋鎮的梅州市華發現代設施農業示範基地便是其中的代表。該基地是我國首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國產化率超95%、全環境要素智能控製的“非耕地”現代農業示範基地,也是華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山地現代設施農業項目。走進基地,隻見溫室大棚裏種著番茄、小青瓜、彩椒等各種蔬果,種植槽中是以椰糠為主要原料的基質,一旁是注入水肥營養液的滴箭,上方設有植物補光燈,可延長蔬果的收獲周期和補充生長所需的光照。
“通過首創的農業‘雲端大腦’G-Lab係統平台,對‘溫光水氣肥’等要素的實時監測、調控,為植物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實現農業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管理,打造‘百千萬工程’現代農業發展樣板,為探索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新路徑提供‘廣東方案’。”梅州華發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基地以種植優質櫻桃番茄為主,建成後可年產出3161噸,相較傳統種植模式產值提高約15倍。
華發現代農業連片集約流轉經營模式,采用“土地流轉+土地整治+產業導入”靈活組合模式,以項目興產業,以產業促發展,實現了“小土地大產出”的效益,提高了土地集約利用率,同時解決了當地部分村民的勞務就業,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預計至2025年底實現新增耕地200公頃以上,耕地連片集約流轉經營麵積5000公頃以上。”梅縣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係列獎補措施的出台,推動了全區各鎮耕地恢複和連片集約流轉經營的能動性,掀起了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農用地整理取得了新進展。
騰空間 整合土地布局
圍繞《梅州市梅縣區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施方案》的20個子項目,梅縣區各鎮紛紛拿出實招硬招,加快建設用地騰挪整合,推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提速增效,推進項目落地實施。
位於鬆源鎮的梅縣“深圳小鎮”安居工程是梅縣區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中優化國土空間規劃、騰挪建設用地的新舉措。該小鎮建設有142套住房,配套幼兒園、社區服務中心、農貿市場、鬆源大道改擴建等項目,還將考慮鬆源鎮的區位特點,謀劃產業和商業布局,一體做好產業導入、就業支撐、環境打造等各環節,讓群眾住得好、留得下。“‘深圳小鎮’的建設是推動農村土地綜合改革的示範項目,既盤活了閑置土地資源,又完善了片區基礎設施。”鬆源鎮副鎮長郭冠喬告訴記者,該小鎮將通過市場化運作,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
目前,梅縣區規劃騰挪了城鎮開發邊界範圍外16個鎮農村建設用地規模8000多畝;以拆舊複墾方式完成建設用地騰退麵積約1479畝,通過建設用地騰挪增減掛鉤拆舊複墾調查摸底潛力麵積約1.3萬畝。“我們啟動了增減掛鉤拆舊複墾前期工作,鬆口鎮、雁洋鎮、鬆源鎮、佘江鎮先行推進建設用地騰挪增減掛鉤工作,正在開展增減掛鉤拆舊複墾麵積約200畝。至2025年,全區計劃開展建設用地騰挪增減掛鉤拆舊複墾麵積1萬畝。”市自然資源局梅縣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此外,梅縣區還在生態保護修複、“煙稻輪作”連片集約經營、探索宅基地管理機製、加快梳理閑置農房等方麵持續發力,深入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助力“百千萬工程”。(記者 吳麗伶 特約記者 馮森達 吳碧芬 王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