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上下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的火熱實踐中,全市各級政協組織主動發揮自身優勢,以“頭號力度”服務“百千萬工程”,市縣政協聯動創新建立政協委員鄉村振興實踐基地(以下簡稱委員實踐基地),聚焦鄉村產業發展、綠美梅州生態建設和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公益事業,凝共識、集眾智、聚合力,以實幹擔當彰顯政協情懷……2024年,梅州市持續深入推進19個市縣政協委員實踐基地建設,新開辟7個委員實踐基地,引導委員在種豬繁殖、南藥種植、民宿經營等項目投資超過7.5億元,吸納農村勞動力約2.8萬人。
搭平台 建品牌
把履職觸角延伸到基層一線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麵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思想,進一步拓寬政協委員聯係服務群眾渠道,廣泛凝聚各界共識和力量,助力梅州市“百千萬工程”、推動鄉村全麵振興,市政協審時度勢、勇於創新,采取市、縣政協聯動,積極探索建立委員實踐基地。
市政協黨組對委員實踐基地建設工作高度重視,市政協主席楊朝暉多次主持會議研究創建工作,並親自為梅縣區首批委員實踐基地掛牌揭幕。市政協常委會審議通過了《關於建立委員鄉村振興實踐基地的方案(試行)》,並印發《關於組織動員廣大政協委員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實踐基地建設的通知》。市政協領導班子成員分別掛鉤聯係各縣(市、區)的委員實踐基地,開展調研指導。各縣(市、區)政協也精心謀劃選點,將委員實踐基地建設與鄉村振興、“百千萬工程”有機融合,納入年度工作一同部署推進。以2023年9月全市首批19個委員實踐基地正式掛牌運行為起點,市政協采取“成熟一批、推廣一批”的思路,穩紮穩打、穩中求進,至今已建設26個委員實踐基地,遍及全市8個縣(市、區)廣袤鄉村。
委員實踐基地的建設,為廣大政協委員履職提供了新的平台。按照“懂政協、會協商、善議政”的要求,各縣(市、區)政協依托委員實踐基地優化服務管理,把學習培訓作為提升委員履職能力的基礎,重點開展黨的創新理論、政協理論、政策解讀、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撰寫等專題輔導,提高基地成員參政議政能力,引導鼓勵委員們適應新時代新要求在基地開展履職活動。
以開展搞一次調研協商、獻一個良策、寫一份提案、反映一件社情民意、辦一件實事(或引進一個項目)的“五個一”活動為抓手,依托委員實踐基地搭建調研視察、提案督辦、協商式監督等履職平台,推動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委員實踐基地逐步形成政協在基層一線協商的特色品牌。2024年,全市各級政協組織委員在基地開展專題調研視察活動71次,撰寫提案132件。
集眾智 聚合力
發揮優勢助推“百千萬工程”
政協搭舞台,委員展風采。以委員實踐基地為載體,委員們深入基層,聯係群眾,充分發揮資源豐厚、聯係廣泛的優勢,積極建言獻策,助力產業發展,推動綠美梅州生態建設,支持公益事業,為梅州市“百千萬工程”和鄉村振興貢獻智慧和力量。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通過委員實踐基地,市縣政協進一步引導委員企業把人才、技術、資金、信息等資源投向農村基層,推進鄉村產業發展。在豐順縣,由委員企業廣東代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為牽頭實施主體的豐順縣特色蔬菜產業園,總投資2.12億元,有效帶動了20餘家村集體、合作社或家庭農場規模化開展林下食用菌及特色蔬菜等經營,拉動種植麵積超1.2萬畝,惠及農戶超3000戶,新增就業崗位超2000個,為農民增收超8000萬元。在五華縣梅林鎮琴口村,委員企業五華縣琴江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經營的油茶林麵積已達到一萬多畝。該公司致力於構建多元化農業格局,常年吸納300多名農戶務工,通過“合股聯營”帶動周邊1500多戶農民參與建設,促進農民增收。
委員實踐基地是政協委員直接服務鄉村振興的新平台,是政協委員以實際行動詮釋責任擔當和為民情懷的新載體,讓廣大政協委員在新時代鄉村振興工作中真正辦成一批實事,做成一批好事。據悉,依托委員實踐基地,市政協委員何柏俊積極發揮其文創設計團隊的優勢,為家鄉梅縣區鬆源鎮的圩鎮客廳、示範主街和“鄉村文化博覽館”建設提供專業規劃設計支持,助力提升鄉村風貌。此外,依托委員實踐基地,委員們的身影更加深入、更加常態化地活躍在綠美梅州生態建設、美麗圩鎮建設,以及鄉村文化教育和醫療衛生等公益事業當中,特別是去年一些縣(區)遭遇“6·16”特大暴雨災害後,委員們發揮所長,捐資捐物合計超過300萬元,積極支持基地所在鎮村救災複產工作,用自己的善行義舉為災區群眾帶去希望,讓群眾真切感到人民政協離得很近、政協委員就在身邊。(記者 劉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