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豐順縣連續5年獲評“全國信訪工作三無縣”,打造新時代“楓橋經驗”豐順樣板,提升基層治理效能。(高訊 攝)

升級改造後的湯西鎮綜治中心,成為了群眾“家門口”說事、商事、調事平台。(受訪者供圖)

在豐順法院人民調解室,調解員在與雙方當事人溝通,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反複做雙方當事人的工作。(高訊 攝)

在雙湖村,五姓祠不僅是鄉村治理和村民議事的“主要戰場”,還是鄉村矛盾化解的“前沿陣地”。(林翔 攝)
基層是一切工作的落腳點,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
近年來,豐順縣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充分發揮人民調解紮根基層、貼近群眾、靈活便捷、及時高效的作用,著力在調解隊伍、組織、方式、文化上下功夫,創新打造“有人解事、有地說事、有法辦事、有效息事”的“豐調語順”調解工作法,促進矛盾雙方息爭止訴,推動矛盾糾紛高效就地化解,及時把矛盾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打響豐順“和順之城”品牌。
豐順縣連續5年獲評“全國信訪工作三無縣”,打造新時代“楓橋經驗”豐順樣板,提升基層治理效能。近3年來,累計調處各類矛盾糾紛7343起,未發生民轉刑案件,民事糾紛案件同比下降16.35%。
黨建引領 下好治理“繡花功”
基層是社會矛盾的集中地,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可以及時發現和化解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秩序。
對此,常年奮鬥在政法戰線的豐順縣委政法委副書記徐淑斌深有感觸。“基層治理要在用情、貴在精準,必須堅持黨建引領。”她說,下好“繡花功”,穿起基層治理的“千根線”,才能繡出服務群眾的“幸福圖”。
根深則葉茂,本固則枝榮。基層黨組織是基層治理的“主心骨”,打造堅強有力的基層黨組織,拓展延伸黨的組織體係,是推動基層善治的核心關鍵。
“‘繡花功夫’要精準聚焦基層治理的薄弱環節和空白領域,延伸黨的組織和工作觸角,才能讓黨組織全方位融入基層治理。”徐淑斌表示,隻有夯實基層治理的組織根基,才能為基層治理注入“源頭活水”。“在麵對複雜問題時,要做到‘不鬆手’‘不甩手’‘不縮手’,在服務一線、服務群眾的實踐中練就破解難題的過硬功夫。”徐淑斌說。
豐順縣不斷完善縣、鎮、村三級調解委員會,整合各地調解資源,對綜治中心進行升級改造,打造“1+1+1+N”(1個接待大廳、1個調解受理窗口、1個調解室、N個功能室)的綜合性“一站式”矛盾調解中心,大力推進調解委員會實體化、陣地化。當前,該縣已建立“延伸到底、上下聯動”的調解中心18個,為群眾搭建“家門口”的說事、商事、調事平台。
豐順縣還不斷豐富調解方式,以“義正詞嚴”保證“有法辦事”;深化“1+6+N”基層治理體係建設,打造訴調、警調、政調、訪調等多路對接的調解模式,切實以法治方式推動調解工作由“情理法”向“法理情”轉變。
因家庭原因,湯西鎮河西村的困境未成年女童小馬(化名)在入學讀書、身份戶口、生活撫養等方麵存在困難,了解到相關情況後,該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充分發揮綜治中心力量,與河西村村委會和相關部門形成多方合力,共同促成了小馬入住兒童福利院,保障其健康成長。
這是湯西鎮深化“1+6+N”基層社會治理模式,繪就基層善治好“楓”景的一個縮影。“持續深化‘1+6+N’工作體係建設,最大程度發揮鎮幹部的工作效能,加強與村級綜治網格的有機結合,最大限度把風險隱患防範在源頭、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聚焦鎮村風險排查、就地矛盾化解、強化訴源治理、促進講信修睦,不斷提升全鎮基層治理水平。”湯西鎮黨委副書記陳興富表示。
訴前調解 握手言和化糾紛
“真沒想到這麼方便就把事情解決了,還不用交訴訟費,我給你們的服務點個大大的讚。”在豐順縣法院人民調解室,記者看到調解員正在與雙方當事人溝通,擺事實、講道理,反複做雙方當事人的工作。經過調解員耐心調解,最終雙方當事人握手言和。
豐順法院因地製宜謀劃部署深化“豐調語順”調解工作品牌,大力開展訴前調解工作。該院成立了全市首個民商事人民調解委員會,在法院訴訟服務中心建立人民調解室,配齊辦公設備,配備專職人民調解員,製定規範調解製度,以人齊、物齊、製度齊,推出多元調解便民利民服務,依托民商事人民調解委員會,加強與豐順縣司法局的聯動,邀請2名人民調解員駐點法院訴訟服務中心開展訴前調解,依托司法所建立訴訟服務站,發揮人民調解矛盾感知的“前哨”作用,提供風險告知、訴前調解、司法確認等“一攬子”法律服務,推動各類矛盾糾紛化解在訴前,實現“調解一案,息訴一片”。今年1月至10月,該院訴前調解成功案件253件,新收一審民事案件同比下降12.63%,民商事訴訟案件同比下降22.5%。
“訴前調解形式方便靈活、程序簡便,它的顯著特征是可以化幹戈為玉帛,不像訴訟程序那麼劍拔弩張,調解員居中溝通、情理交融,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衝突,同時訴前調解一般不公開進行,調解過程中充分保護當事人隱私和一些不便公開的信息。”豐順法院審管辦工作人員徐略軍表示,訴前調解糾紛立“訴前調”案號,調解結案後,不收取受理費。據介紹,經調解形成的調解協議具有約束力,雙方可共同申請司法確認,符合法律規定的,由法院出具法律文書。出具的民事調解書或者經司法確認後出具民事裁定書與民事判決書一樣具有強製執行力,一方當事人不履行或不全部履行,另一方當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請強製執行。
盤活資源 打造基層善治地
鄉村基層治理作為鄉村發展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創新鄉村基層治理模式,已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
因此,積極探索和實踐基層治理的新路徑、新機製,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必然選擇。
“基層治理,我認為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而是通過實踐走出一條符合高質量發展之路,創新是為了更好地推動工作開展落實。”徐淑斌表示,哪裏講、誰來講、誰來解、用什麼語言講,這是基層治理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和難題。
宗祠文化作為地方特色民俗文化,蘊含著濃厚的鄉土氣息,是一種寶貴的鄉村文化遺產。湯西鎮雙湖村依托本地宗祠文化遺產資源,不斷深入挖掘其有益成分,注入新時代內涵,將宗祠文化與鄉風文明建設相結合。
雙湖村廣湖寨的五姓祠“敦和堂”,由五個姓氏的村民共同建設而成。在雙湖村廣湖寨,300多年來,馮、盧、曾、邱、陳五姓村民共同居住,世代團結和諧。
“客家祠堂不僅承載著家族的榮耀和村規民約,更是村民的精神家園。”徐淑斌表示,村民對祠堂都懷有敬畏之心,再對祠堂注入新時代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內涵,兩者相輔相成,村裏的事就能迎刃而解。“如今,祠堂不僅是鄉村治理和村民議事的‘主要戰場’,還是鄉村矛盾化解的‘前沿陣地’。”徐淑斌說。
近年來,豐順縣按照省委政法委確立的“1+6+N”工作體係,創新“N”的新課題,充分挖掘“五姓祠”這個“N”力量參與基層社會治理這一做法,深入貫徹落實“黨建帶群建”宗旨,確定五姓祠“敦和堂”為改革創新典型項目進行培育,對其做法進行總結提煉,積極探索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新模式。
雙湖村還在五姓村民中分別選出威望高、品德好、辦事正的村民代表組成五姓祠堂“敦和堂”理事會,引導村民形成無論“好事、難事、大事、小事”都來祠堂講事的共識。今年以來,“敦和堂”理事會共商“大事”“難事”“小事”共13件,辦“好事”3件。“雙湖村廣湖寨在全市率先建成‘駐村法律顧問+法律明白人’的基層法律服務隊伍,通過法治宣傳教育和參與鄰裏矛盾糾紛化解,達到見之未萌、化之未發、止之未訴的良好社會效果。”徐淑斌表示,豐順縣不斷開拓“五姓祠”社會功能,通過設立公共法律服務室和調解工作室,為到“五姓祠”講事解決問題的村民提供專業的法律服務,並為“和”文化注入法治元素。
雙湖村村委會副主任羅如文表示,理事會日常運作實行嚴格的規範流程進行,按照充分協商一致原則,定期對有關農村基層經濟社會發展或村民普遍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集中討論、協商,並按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形成決議。“理事會對重大事項決策實行‘一事一議’,采取‘三議三公開’的方式民主議事。”羅如文說。
“完善基層治理體係,必須始終堅持人民立場,滿足人民群眾新期待,提高基層治理水平,持續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築牢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注入磅礴動能。”徐淑斌說。(記者 王銳 特約記者 鄭坤 卜優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