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鋪鎮下南村通過整合田地,實現“小塊變大塊,多塊變一塊”。

蕉嶺縣引導農戶將零散土地集中起來,有效提升農業經濟發展效益。

蕉嶺縣著力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對零散土地進行集中連片整治,讓閑田煥發新活力。
冬日已至,蕉嶺的沃土上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挖掘機、推土機正在作業,將田與田之間隆起的田埂推平。一塊塊小而分散的耕地,在機器的作業之下,變成了一整片大而精的耕地。“現在都在用機器翻土,等田地整理好之後,就可以讓企業‘入田’耕作了。”看著忙碌的場景,新鋪鎮副鎮長林若文很是欣慰。
小田並大田,閑地變寶地。近年來,蕉嶺縣著力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提前規劃、強化保障、全域推進,對零散的土地進行集中連片整治,讓閑田煥發新活力。至目前,蕉嶺縣已實現集中連片流轉100畝以上耕地3.48萬畝,流轉率39%,提前完成目標任務,並實現新增耕地1679.53畝。
堅持係統謀劃 做到全域整治“心中有數”
驅車來到藍坊鎮石中村,隻見一台台挖掘機正在緊張作業。工人們操作著吊臂,將原本坑窪不平的土地整理成平坦寬闊的模樣;土地的一旁,用水泥修建的水渠已然成形,待土地平整完成,便可通水灌溉。“我們依托高標準農田建設,對鎮域內土地實施碎片化整治,將原有300多塊碎田連片集中整理成60塊大田。建設完成之後,種植大戶就會利用好土地,進行煙稻輪作,隻需要一年這塊土地就能‘生金’。”藍坊鎮黨委副書記王征霖說,“我們通過村集體收儲發包的形式,既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又壯大村集體經濟,真正實現‘荒土地’變‘金良田’”。
眼下,新一輪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專項行動正在蕉嶺鋪開。通過謀劃耕地集中連片整治區建設,曾經分散的田地正被聚攏起來,變成一塊塊高標準農田,實現小田並大田。“目前,蕉嶺的土地存在著細碎化、耕作人不多、產出率不高等問題。”蕉嶺縣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年輕人不願種地,老年人勞動能力喪失”的現象在蕉嶺並不鮮見,因此,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就變得很關鍵。
整治土地,規劃先行。2023年10月市委、市政府印發《梅州市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施意見》以來,蕉嶺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積極謀劃整縣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組織編製《蕉嶺縣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施方案》,從蕉嶺的地理特點和土地現狀出發,對零散的農用地進行集中連片打造,並於今年9月獲得省自然資源廳批複,是全市首個全縣實施的整治方案。“我們計劃在各鎮多點開花,大力開展耕地集中連片整治區建設,全力打造若幹個‘千畝方’。”蕉嶺縣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說。
為調動小田並大田的積極性,蕉嶺緊抓省級第二批耕地集中連片整治試點工作機遇,創新探索土地經營權托管入股等耕地整治模式,健全農戶、村集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多元化利益共享機製,農戶通過土地經營權托管入股方式將承包地交予村集體進行統一管理、經營,再由村集體引入農業規模經營主體進行規模化種植,最終讓農戶獲得土地流轉、股份分紅等多種收益。
此外,為解決原有農田基礎設施配套不好、土地肥力差等問題,當地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實施耕地集中連片整治建設,改造成為一塊塊高標準農田,確保農田旱澇保收、高產穩產。通過土地整理,提高土地質量,增加土地收益,讓“差田變好田”。“我們還積極推廣農機深耕深鬆、測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機肥等新技術,持續提升耕地肥力等級。”蕉嶺縣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說。
注重因地製宜 實現全民支持全民參與
“以前隻要提到推掉田埂集中流轉,村民就說難度大,沒法實施。”新鋪鎮下南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林金淼還清楚記得改革開始時碰到的“釘子”。“村民主要存在的疑慮是怕推掉田埂,分不清哪塊田是誰家的,怕將來恢複時,自家田塊麵積會減少,擔心土地集中流轉後,拿不到流轉費,過去自給自足種菜的地方沒有了,還有些種糧大戶想自己種地。”林金淼說。
要把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做好,必須充分尊重農民意願,打消他們的顧慮。下南村麵積大、人口多,有著良好的耕地條件。“下南村耕地平坦開闊,基礎條件好;村裏的耕地與附近幾個村的耕地加起來約有1000畝。”林金淼介紹說。
全域土地推進之初,大部分村民持懷疑態度。對此,鎮村幹部積極擔當,引進國企全流程合作,依托“EPC+O”模式先行從村民手上完成流轉,再通過土地平整、國企運營等方式實現規模經營,讓村民按照股份獲得流轉金或土地經營收入分紅。
近年來,下南村通過整合田地,在原畝數不變的情況下,實現“小塊並大塊、多塊變一塊”。“確權登記頒證後,各家田地信息都清清楚楚。”林金淼說,為推行改革,村裏多次召開大會,村幹部和黨員挨家挨戶上門向村民解釋土地確權承包政策。如今,承包協議在手,村民的顧慮也打消了。
無獨有偶,在廣福鎮石峰村,村黨組織充分發揮主導作用,以村民小組為單位,按照入股自願、退股自由的原則,引導農戶以承包經營權入股,實現“一戶一塊田”。石峰村鼓勵撂荒農戶無償退出經營權,期限為5年,統一交由合作社托管。通過股權或份額量化,將分散在每家每戶的耕地經營權“化零為整”,實現股權到人、股份合作、集體運營。目前,該村已流轉土地1600畝。
不僅如此,石峰村還是目前全市最大的村級煙草基地和梅州煙草核心產區。石峰村村委會將整理後的連片耕地集約起來,大力引進水稻製種產業,大力扶持困難戶和村民推廣早季種植烤煙、晚季水稻製種產業,走出了一條“上季種煙、下季製種”的特色產業發展增收路。依托“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和企業全程技術指導參與雜交水稻製種產業,質量有保障,產品不愁銷。“我們計算過,發展製種產業可讓每戶每畝純收入比種植水稻多1500元左右,帶動村民增收225萬多元。”石峰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鍾景維說。
“煙稻連作,實現了穩糧與增收雙贏。”鍾景維說,抓住效益導向這把“金鑰匙”,村民們看到了收益,其餘工作也就能順利推進。通過承包權不動、經營權交換等方式,蕉嶺引導農戶將零散土地集中起來,變“一戶多塊田”為“一戶一塊田”。在整村並田基礎上,以“一村一塊田”方式整村流轉,有效提升了農業經濟發展效益。
強調產業導入 做好土地整治“後半篇文章”
行走在三圳鎮招福村的田間地頭,集中成片種植的一壟壟芥菜肥碩翠綠、長勢喜人。趁著晴好天氣,村民們正為芥菜澆水施肥。而來到另一邊的現代化鹹菜加工廠,映入眼簾的是成百上千的泥甕,從門口到牆尾有序排列。村民們正忙著將芥菜進行打包……一派忙碌的景象。
三圳鎮富民強村公司將這一片田地裏的芥菜承包了下來,采取“企業+村集體+農戶”模式,大力推廣“訂單式”種植,並發動招福、福北、九嶺、芳心等多村參與。“種植芥菜周期短,我們發動招福村六七十戶農戶種植芥菜,並且以訂單的方式向農戶收購芥菜,畝產值約4000元,成本約2000元,畝產值純利潤有2000元左右。”招福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鍾永增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直觀地向記者展示了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給村裏帶來的實在成效。
新鮮的芥菜苦中帶鮮,但保質周期短,且產品附加值不高。為進一步提高蔬菜產業附加值,三圳鎮發動富民強村公司聯合三圳鎮美麗鄉村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和嘉優農業,投資250萬元建設占地麵積約2000平方米的現代化鹹菜加工廠,以精深加工提升產品附加值,合力擦亮“三圳嘉”鹹菜品牌,帶動村集體實現增收。“村集體以富民強村公司的名義入股鹹菜加工廠,通過分紅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鍾永增告訴記者,“去年,芥菜畝產達到7000斤,製成鹹菜的約占70%,產量約有50萬斤。加工廠也在與銷售公司合作,他們負責銷往珠三角地區。一年整體收益有100萬元左右,富民強村公司的利潤收入可達20多萬元,農戶畝均增收2000元,村集體經濟增收5萬元”。
三圳鎮黨委委員、副鎮長陳誌雄表示,接下來,三圳鎮將以建設“百千萬工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方麵的破題攻堅行動示範鎮為契機,持續鞏固壯大芥菜、香水檸檬、淮山等特色農業產業,推動富民強村公司聯農帶農,發揮“產業村長”作用,探索建立“富民強村公司+龍頭企業+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精深加工,延伸拓展產業鏈條,持續增強鎮村經濟“造血”功能,推動村集體經濟收入持續增長。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給農村帶來了新麵貌,進一步推動了“百千萬工程”在蕉嶺落地見效。“我們將繼續做好新鋪試點示範提升。以點帶麵,及時總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形成示範效應,持續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助力‘百千萬工程’實現跨越式發展。”蕉嶺縣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記者 楊喬穎 特約記者 丘林強 廖靜宜 圖片均由丘林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