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蕉嶺縣新鋪鎮同福村通過土地流轉,“小田”變“大田”,有效促進產業發展。(高訊 攝)

平遠縣創新構建“五動”工作法,抓好粵閩贛省際邊界農房管控和風貌提升。圖為上舉鎮佘腦村農房披上“新衣”。(鍾小豐 攝)
金柚果園洋溢豐收喜悅,美麗圩鎮仔細“梳妝打扮”,客都大地處處湧動著發展活力。今年以來,梅州紮實推進“百千萬工程”集成式改革,推出一係列創新舉措,在農村土地綜合改革、激勵幹部群眾投身“百千萬工程”等方麵做出有益探索,讓“百千萬工程”有“麵子”更有“裏子”,為縣鎮村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改”出城鄉新麵貌
提升城鄉風貌和人居環境品質,是實施“百千萬工程”的重要抓手之一。平遠縣地處粵閩贛三省交界,從高空俯瞰八尺鎮排下村,柏油道路幹淨寬敞,客家民居錯落有致,與遠處青山交相輝映,呈現出農村新景象。
排下村的風貌變化,是平遠縣創新構建“五動”工作法,抓好粵閩贛省際邊界農房管控和風貌提升的縮影。在整治提升鎮村人居環境過程中,進行黨建帶動、示範推動、獎補撬動、協同聯動、項目拉動,這“五動”工作法有效整合了政府、社會、群眾等資源力量,走出了一條符合平遠實際的和美鄉村新路徑。
為調動群眾積極性,平遠縣探索“以獎代補”的模式,給予改造驗收合格的每棟房屋最高3萬元的獎補資金,對存在資金困難的農戶給予3萬元以內的貸款貼息;借力重點建築業央企助力鎮村建設等機遇,該縣以“微利+公益”方式與央企中鐵廣投合作,打造北有省際最美鄉村振興示範帶、南有“石正典型鎮—廣東省全民國防教育基地”示範路段、中有客家先賢程旼故居片區的省際交界農房展示格局。
截至目前,平遠縣完成農房風貌提升約3萬棟,農房美化改造率達到90%,整合各類資金投入約15億元。“村裏環境變化相當大,各家各戶都進行了外立麵改造,基礎設施也得到完善,幸福感越來越強。”排下村村民肖女士說。
“改”出土地新活力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對優化國土空間格局、促進土地資源高效配置和集約利用具有重要意義。入選自然資源部第二批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的典型案例、入選全省基層推進“百千萬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中“農村土地綜合改革”主題的典型案例、完成全市首個農村經營性集體建設用地入市交易……這是蕉嶺縣新鋪鎮深化土地製度改革,不斷取得新成效的印證。
自2021年入選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國家級試點以來,新鋪鎮探索以調田、彙田、增田、聚田的“四田”模式,增耕地、促流轉,實現耕地由小農經營向規模經營轉變,通過整合零散土地集約流轉耕地7310畝,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5900畝。同時,以建立騰挪存量地、盤活閑置地、集聚宅基地、入市集建地的“四地”模式,推動農村建設用地高效利用,成功謀劃打造了“象嶺新村”與“同福新村”兩個示範性產業新村。
目前,新鋪鎮累計流轉以同福村為核心區域的2000多畝土地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帶動120多名本地村民就業,為村集體和農戶增收近500萬元。在基地務工的村民鍾菊芳說:“這裏工作離家近,方便照顧家裏,除了每個月的3000多元收入,每年還有土地租金收益,我對目前的生活狀態很滿意。”
“改”出發展新動能
人才是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的關鍵要素保障。我市在落實“人才振興16條”“青梅計劃”等“1+N”人才政策的基礎上,不斷完善機構編製管理改革,吸引人才向基層流動,為縣鎮村發展注入新動能。
梅縣區探索機構人員編製管理改革,推動基層治理提質增效,便是其中一個例子。近年來,梅縣區探索鄉鎮“編製分類管理、人員統籌使用”的新模式,改變原來按要求行政類、事業類人員隻能分別在相對應的行政崗、事業崗使用的局限,出台《梅縣區關於推進深化鄉鎮體製機製改革服務保障“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實施方案》《梅縣區鄉鎮崗位目錄管理製度》等文件,統籌設置五大類109個崗位,同一崗位可綜合調配使用行政、事業等工作人員。如程江鎮統籌安排19名具有社會學等不同教育背景的行政事業編製幹部至鄉村振興崗位中,使得人才專業能力得到充分發揮。
與此同時,梅縣區探索“區編鎮用”模式,根據人口數量和經濟發展等要素動態調整各鄉鎮編製數量,發揮編製最大使用效益;打破原來編製資源固化在鎮屬事業單位的情況,賦予鄉鎮每年一次權限可對事業單位編製數、內設機構和股級領導職數靈活調配的權利。如雁洋鎮統籌安排15名事業編製和人員至新設立的業務量和工作強度較大的鎮經濟發展促進中心,有力保障了“百千萬工程”、營商環境優化、“四上”企業培育、鎮域經濟發展等重點工作的實施。(記者 江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