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小鎮”建設現場緊張有序施工,挖掘機揮舞著長臂正將大樹放到路邊的花池裏。

長潭碧道白馬堤圍水毀修複點,微風徐徐,石窟河麵碧波蕩漾。

走進蕉城鎮桂嶺花園小區,小區麵貌煥然一新。

蕉嶺縣新鋪鎮尖坑村連片的農田稻浪翻滾,稻穗顆粒飽滿。
災毀農田重新種上各類農作物,並迎來豐收季;被洪水衝垮的河堤修複完畢,重現石窟河兩岸的秀麗景色;為安置受災群眾而建的安居工程進入室內裝修階段,很快便能收尾……
今年以來,蕉嶺縣聚焦“百千萬工程”,辦好辦實民心工程,全力推動災後各項重建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在此過程中,蕉嶺縣堅定肩負省市賦予的在省際交界打造梅州蘇區融灣先行區綜合示範窗口的使命,錨定“進位”一體推進強縣促鎮帶村,以頭號力度打造“百千萬工程”典型縣。
壽鄉河堤“修”出新麵貌
受“6·16”特大暴雨災害影響,蕉嶺縣多地存在不同程度水毀情況,其中三圳鎮下九嶺村石窟河左岸九嶺河堤公路在洪水退水時發生前坡坍塌2處共約100米,自流排涵受損嚴重,直接影響附近村民的農業生產生活,並造成一定安全隱患。洪水期間,蕉嶺縣水務部門根據水毀情況,積極向上級部門彙報爭取修複資金。洪水結束,九嶺河堤公路修複工作馬上提上日程。
“我們於6月底正式進場開始修複施工,共有16名工人、2台挖機和4台運輸車輛參與,大家加班加點全力投入修複工作中。”施工現場負責人黃芳華表示,該修複工程主要建設內容包括采用粘土填築,堤身迎水坡采用C25砼護坡、堤腳處采用拋石固腳、澆築護坡共約100米,重建涵身和出水涵等。目前,該段河堤公路已基本完成修複。通過對水毀路渠的修複,使村民農業生產生活得到極大的改善。“這真是一件大好事,解決了我們農田和魚塘排水難的問題,給相關部門點讚!”村民黃伯豎起大拇指稱讚道。
陽光傾灑在波光粼粼的河麵上,河岸種植了大片櫻花樹,人們沿著碧道,穿梭在一棵棵櫻花樹之間,河中群魚遊弋,水草豐茂……走進蕉嶺縣長潭碧道白馬堤圍一帶,隻見不少市民正漫步其間,共享秋日美好時光。“幾個月前這裏隨處可見洪水侵襲的痕跡,河岸上到處是被衝垮的樹木和垃圾。”市民丘先生告訴記者,多虧了政府相關部門及時修複,現在河水清澈見底,碧道環境恢複如初。
“白馬堤圍水毀修複工程項目於今年7月正式啟動,曆時約1個月,最終在8月初順利完成。”蕉嶺縣水利水電建設中心副主任林劍邊走邊向記者介紹道,目前該段堤圍已完成修複,涵蓋重建護岸擋牆705米,修複生態護坡3069平方米,修複沿線防洪巡查道路319平方米,修複安全防護欄杆436米,沿線路燈修複104套,沿河喬木植被恢複598株,整個區域的生態環境和設施均得到了有效恢複和提升。
據了解,白馬堤圍水毀修複工程是應急搶險工程,主要對石窟河長潭段白馬堤圍沿線(長潭陂下遊左岸、右岸及榕仔渡橋至下遊數字航模碼頭右岸三個點)衝毀的護岸擋牆、護坡麵板、防洪巡查道路及其他水利設施按現有堤型結構進行修複。
農田成片“產”出新希望
“6·16”特大暴雨過後,各級政府、農業部門以及廣大農戶共同努力,積極推進災毀農田修複工作,排水清淤、直升機防治病蟲害、測土配方施肥……眼下,災後複產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成片綠意盎然的蔬菜和金黃的稻田成為了這個秋天靚麗的風景。
深秋時節已至,蕉嶺縣新鋪鎮同福村的蔬菜種植基地內依舊生機勃勃,綠意滿園,各種蔬菜長勢喜人,春菜、芥蘭菜、大白菜、苦瓜等秋冬蔬菜相繼成熟,隨處可見菜農采收的忙碌身影,一派熱鬧的農忙景象。“我是同福村的村民,每天主要負責為該蔬菜種植基地運輸新鮮的蔬菜瓜果,並負責協調管理以及工人的用工安排,月薪約5000元。”今年59歲的村民曾偉清,過去一直在村裏開車從事運輸工作,現在能在家附近就業,既方便照顧家庭,又有不錯的收入,對此他感到非常滿意。“這是我理想的生活狀態,既能融入社會,實現自我價值,又能兼顧家庭,照顧老人,打算一直幹到退休。”曾偉清笑著說。新鋪鎮同福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曾豔忠表示,該蔬菜種植基地自7月20日起恢複種植,目前已順利收割了約3批蔬菜瓜果。
在蕉嶺縣新鋪鎮尖坑村,水稻收割工作正在有序進行。連片的農田稻浪翻滾,顆粒飽滿的稻穗壓彎了禾稈,大型收割機在農田裏來回穿梭,切割、脫粒、粉碎稻稈等工序銜接流暢……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忙碌著,田間地頭呈現出一片豐收在望的景象。“‘6·16’特大暴雨過後,這裏到處都是一片汪洋,以為接下來耕不了田了,幸虧政府及時維修了主渠道,才能夠複墾,現在產量也上來了,我們感到很欣慰。”在蕉嶺縣新鋪鎮尖坑村承包了約50畝農田的種植戶黃建珍告訴記者,今年基本沒有嚴重的病蟲害,稻穀價錢也合理,100斤稻穀約160元。
“蕉嶺縣把災後農業複產作為災後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針對不同地區、不同災情、不同需求,分類開展技術指導服務,‘一對一’製定恢複生產方案,幫助農民解決困難問題,倒排時間、掛圖作戰,以豐補歉、以秋補夏,全力推進複耕複種,確保糧食生產穩定。”蕉嶺縣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新鋪鎮尖坑村複耕麵積1796畝,複耕率100%;複種麵積 1296畝,種植的是水稻和玉米,複種率 87%。
安居工程“跑”出加速度
院子老、房子老、設施老,是生活在老舊小區居民共同的煩心事,也是城市管理的“老大難”。近年來,蕉嶺縣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力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全麵提升城鎮老舊小區居住環境、設施條件,以實際行動讓居民從“住有所居”變“住有宜居”。
走進蕉城鎮桂嶺花園小區,生機勃勃的綠植花卉,幹淨整潔的瀝青道路,整齊劃一的停車位……小區麵貌煥然一新。居民在小花園裏聊天,不時傳出歡聲笑語。“小區經過改造後,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老年人也有了充足的活動場所。”居民賴彩琴說。
據了解,桂嶺花園小區由於年久失修,存在地麵基礎設施、管網嚴重老化、強電弱電安裝亂搭亂接等問題,也沒有相應的休閑場所,居民改造意願強烈。對此,蕉嶺縣將該小區納入改造範圍,將原有草地改建為休閑小花園,鋪設瀝青道路規劃停車位,整治改造雨汙管道、強弱電管道和線路,並增設消防管道、小區監控、小區入口防水雨棚、樓宇對講門禁等設施。“老房子經過改造,電力、電線以及消防設施都配備完善,並且修建了道路和整體活動場所,增設了老年人健身設備,現在的條件比過去改善了許多。”居民戴先生說。
無獨有偶,百佳苑小區同樣加足馬力以全新姿態融入整個城區,鋪設瀝青道路規劃停車位、改建小花園增設休閑娛樂室、整治改造雨汙管道、強弱電管道及線路、外立麵重新設計與粉刷……“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涵蓋了大約22個老舊小區,自2023年6月起開始施工,至今年10月左右,已經完成了大約20個小區改造,進度達到了90%左右。”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施工方相關負責人陳衝介紹說。
近日,記者走進位於蕉嶺縣蕉城鎮的“廣州小鎮”項目施工現場看到,塔吊林立,機器轟鳴,工人們正緊張有序地進行室內裝飾。10月初,蕉嶺“廣州小鎮”南片區全麵封頂,至此,廣州援建梅州“6·16”特大暴雨災後重建項目——“廣州小鎮”安居工程全部23棟住宅曆時69天、提前6天實現全麵封頂。“目前主體結構已全麵封頂,現已進入室內裝飾階段。”廣州市珠江監理負責人喻念向記者介紹道,當前,各施工單位正按照“統一規劃、分布建設”思路和“一小鎮一專班”配置,加快推進安居1714戶、總建築麵積約36.6萬平方米的廣州小鎮建設,打造區域幫扶合作新樣板。截至目前,蕉嶺廣福廣州小鎮和蕉嶺廣州小鎮一期項目主體結構全部封頂,進入二次結構和裝飾裝修階段。
據悉,“6·16”特大暴雨災害發生後,廣州市整合各方資源力量立足廣州所能、蕉嶺所需,結合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新型城鎮化、農文旅融合,在蕉城鎮和廣福鎮援建兩個“廣州小鎮”,依托周邊產業園區提供就業支撐,打造推動“百千萬工程”、廣梅協作示範工程,確保 2025年春節前拎包入住,讓群眾搬得進、住得好、留得下。其中,蕉嶺廣州小鎮選址蕉城高鐵新城,地處石窟河畔依山傍水,風景秀麗,規劃總用地麵積1560畝,打造客家樂活生態示範社區;蕉嶺廣福廣州小鎮選址廣福學校周邊,地處省際交界,規劃總用地麵積 600畝,打造“嶺南客居·廣種福田”特色社區。(記者 楊喬穎 特約記者 廖靜宜 汪敬淼 丘林強 圖片均為丘林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