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觀三河壩戰役紀念園的遊客絡繹不絕。

百侯鎮推出“民宿+景區”模式,助力景區提質升級。

大埔縣是全國重點革命老區,境內紅色資源富集。圖為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舊址、閩粵贛邊區革命曆史陳列館。

省道221線湖寮至楓朗段將湖寮、百侯和楓朗三鎮的多個景點景區串聯成線,公路沿線風景靚麗。
日前,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教育廳、省自然資源廳、省農業農村廳聯合發布《關於公布首批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省級試點名單的通知》,確定廣州市黃埔區等18個縣(區)和鎮(鄉)為首批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省級試點工作單位,其中,大埔縣榜上有名。
近年來,大埔縣聚焦“百千萬工程”,充分挖掘鄉村資源和文化底蘊,盤活鄉村特色文化資源,做好“紅色、古色、綠色”三篇文章,積極探索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新路徑。
紅色引領 擦亮紅色文旅名片
金秋十月,三河壩戰役紀念園的紅色旅遊持續升溫,各地遊客紛至遝來。叩開厚重的曆史之門,遊客們在三河壩戰役紀念館內駐足、凝思、銘記。一件件文物、一幅幅照片,訴說著紅色江山的來之不易。近日,來自廣州的張先生陪著家人再次走進三河壩戰役紀念園,他說:“三河壩戰役紀念館是我們每次來梅的必遊打卡地,越了解三河壩戰役這段紅色曆史,越能感受到革命先輩的英勇偉大。”
過去,三河壩戰役為革命保留了火種;如今,紅色基因為當地帶來了巨大的文旅流量。隨著三河鎮紅色資源的開發,年參觀人數突破100萬人次,有效帶動了當地民宿、餐飲、農產品、旅遊商品等產業發展。
紅色是大埔的名片。作為全國重點革命老區、廣東省首個獲認定的原中央蘇區縣,大埔縣境內紅色資源富集,98處革命舊址遺址遍布各鎮(場)。近年來,大埔縣不斷挖掘紅色資源,持續推動紅色旅遊景區升級、業態上新,讓紅色文化“活”起來、紅色旅遊“熱”起來。
大埔縣先後投入1.5億多元,著力打造紅色文旅線路,將紅色地標串珠成鏈,進行整體修繕提升。遊客可集中參觀三河壩戰役紀念園、青溪鎮中央紅色交通線、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舊址、閩粵贛邊區革命曆史陳列館、“天成商號”聯絡站舊址等紅色古跡舊址。
目前,三河壩戰役紀念園正在全力推進建設紅色文化廣場項目和三河壩戰役紀念園紅色教育基地提升改造工程,重點建設好總建築麵積6346平方米的愛國主義教育拓展中心,進一步提升園區接待水平。
車來了、人來了,在紅色旅遊帶動下,農村也熱鬧起來了。大埔縣找準紅色旅遊和鄉村振興的契合點,發展“鄉村旅遊+紅色研學”等新業態,讓更多紅色元素可觸摸、能感知,助力鄉村振興。
目前,“紅動古道·綠動村”——中央紅色交通線親子研學遊入選全國鄉村旅遊精品線路,“梅州大埔三河壩紅色主題曆史文化遊徑”上榜第一批廣東省曆史文化遊徑名單。
大埔縣還加強“體育+紅色旅遊”發展,培育文旅體新業態,進一步開發中央紅色交通線(南方線粵東段)體育+文化+旅遊項目,成功舉辦“重走中央紅色交通線——2023年南粵古驛道鐵人三項賽之梅州·大埔站騎行活動”省級精品賽事。
古色熏陶 深挖特色文化底蘊
景區內,不少遊客跟隨導遊的步伐,沉浸式遊覽中西合璧的肇慶堂、海源樓以及120多座保存完好的明清時期古民居建築群;漫步古街老巷,鯉魚燈、舞獅、戲劇演出等文旅活動持續上演,給遊客帶來不一樣的文旅體驗……在梅州市首個中國曆史文化名鎮百侯鎮,古色文旅正在蓬勃發展。
在活化利用曆史資源中,百侯推出“民宿+景區”模式,助力景區提質升級,實現“吃住行遊購娛”一站式服務。
走進位於百侯古鎮的翰林別院民宿,映入眼簾的是白牆黛瓦小軒窗,詩意庭院假山石。主體建築去繁從簡,隱匿於古鎮之中,將“大隱於市,人在景中”的隱世生活完美呈現。“國慶期間,我們的床位基本都被訂滿了。”翰林別院民宿管理人員楊紀達告訴記者,每逢節假日,許多遊客慕名而來,感受古鎮魅力。
翰林別院民宿由百侯本地鄉賢楊駿虎投資1000多萬元打造,占地1500多平方米。“近年來,百侯鎮的發展速度有目共睹,我認為家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秀麗的風景應該被更多人欣賞到,因此決定回鄉投資民宿事業,為家鄉的旅遊業貢獻一份力量。”楊駿虎表示,民宿接下來還將提供書法體驗、旅遊線路規劃等個性服務,讓遊客不僅住進這裏,還要愛上這裏。
近年來,大埔縣起用了專業團隊活化古民居再利用,充分發揮鄉村文化和旅遊帶頭人引領作用,著力打造富含本土特色的旅遊景區景點和鄉村品牌民宿,在創新利用古民居的同時實現客家文化的活態傳承。
目前,大埔縣有各類特色民宿15家,其中星級民宿6家,包括禾肚裏(梅州)稻田民宿、百侯山莊、聚奎樓民宿、美客美廬民宿、侯寶齋民宿、無逸書齋民宿等。民宿經濟蓬勃發展,成為推動大埔旅遊業發展和鄉村振興的新動能。
位於西河鎮的北塘村於宋末元初建村,至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2014年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保存完好的元、明、清和民國時期的客家民居古建築有20多座,其中最久遠的是有著700多年曆史的受祜堂。
聚力“藝術+”產業主賽道,在大埔縣委、縣政府的指導下,西河鎮與當地鄉賢投資組建的大埔縣北塘古村落旅遊開發服務有限公司攜手合作,共建“北塘藝術部落”,開展“南宋古村、藝術北塘”文旅項目建設。
隨著北塘美術館、藝術眾創空間、柚倉美術展覽館、翰林書畫草堂、特色民宿等的開發建設,北塘藝術部落項目漸見成效,“沉睡”的古民居煥發新機。北塘藝術部落寫生基地的成立,催生的寫生經濟更是激活了北塘文旅的一池春水。
綠色點綴 厚植鄉村生態底色
走進位於楓朗鎮上山下村的西岩山萬畝茶文化產業園,放眼望去,高低錯落、鬱鬱蔥蔥的茶園在山坡上一壟一壟地展開,與盤山公路、村莊民宿、茶農遊人相映成趣。
打造萬畝茶園,將茶產業和旅遊業結合起來,西岩山的美麗風光吸引眾多遊客駐足觀賞。近年來,楓朗鎮依托豐富的紅色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圍繞西岩山脈,以大埔角村至上山下村為發展主軸,對茶園沿途進行全麵環境整治和提升改造,串起了一條全長22公裏的紅綠文化旅遊路線。
據上山下村黨支部書記魏新光介紹,該村配套了農家樂、民宿、茶吧和停車場等服務設施,形成集食、住、品茶、遊玩、觀光度假於一體的茶旅文化“最優體驗場”。
“今年,我們將投入資金,新建旅遊驛站和配套旅遊服務基礎設施,打造茶旅文化遊客服務中心,修建旅遊步道,同時,對光裕樓等紅色舊址進行修繕保護,完善室內紅色文化布展設施,為茶旅發展注入紅色基因。”魏新光說。
深耕綠色產業,大埔縣以園區為平台,依托“中國蜜柚之鄉”“中國名茶之鄉”“中國青花瓷之鄉”等品牌效應,著力發展蜜柚、茶葉、陶瓷等特色產業,成功創建了蜜柚、茶葉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省級陶瓷文化創意產業園。
綠色是大埔文旅融合的底色。近年來,大埔縣堅持把茶葉產業發展作為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農旅結合、以農促旅、以旅強農”的思路,將茶葉種植與鄉村旅遊相結合,打造了國家AAA級景區西岩茶鄉度假村,建設了西岩萬畝茶文化產業園,建成崗頭、南坪、大王坑三個茶文化體驗村和西岩茶場、崠頂湖茶場、大王坑茶場三大茶園基地,讓茶農在家就近務農,在家專心賣茶。
此外,梅州市大埔縣客家生態休閑遊旅遊路線(百侯名鎮旅遊區—西岩茶鄉度假村—梯田旅遊區)入選廣東省100條森林旅遊特色線路;大埔縣西岩山崠頂湖茶場入選廣東省100個森林旅遊新興品牌地名單;大埔壽鄉紅風茶韻客家風情遊(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舊址—崠頂湖茶場—崗頭村—西岩山茶鄉度假村)入選2021中國美麗鄉村休閑旅遊行(春季)推介活動現場推介線路。(記者 洪國棟 特約記者 羅文燕 劉文烽 圖片均為連誌城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