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種植大戶黃純華(右)和東石鎮明洋村黨支部書記劉寶申在檢查東石花生的生長情況。

東石鎮“優遷快聚”小區一期建設正有序進行。

在溪子背村,林銘漢家因暴雨倒塌的房屋已被清理平整,他打算利用這片土地種植果樹,提高家庭收入。

東石鎮明洋村雷公坑耕地集中連片整治一期項目實施前田塊數量為377個,預計項目完工後田塊數量將減少至72個。

石正鎮積極探索推進“社村”合作共建項目,增加村民和村集體經濟收入。
今年以來,平遠縣把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作為推進“百千萬工程”的重要抓手,采取“一帶兩點三推進”舉措,並創新性地製定了“1+3+N”係列文件,指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重點工作攻堅。通過細致梳理和明確實施路徑,平遠縣有效解決了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在鄉鎮實際操作中落地難問題,探索出了一條符合平遠地方特色的全域發展路徑。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深入實施,使平遠縣加速構建了農田集中連片、村莊布局優化、產業集聚發展、生態健康優美的土地保護與利用新體係,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綜合整治 鄉村振興添動能
10月初,漫步在東石鎮明洋村,隻見農田規整集中,一片綠意盎然的花生地宛如綠色地毯般鋪展在大地上,村民正熟練地拔起一株株花生。
種植大戶黃純華站在田邊,望著這片豐收的土地,眼中滿是喜悅。他在明洋村流轉了約250畝田地,其中230畝種植水稻,其餘種植花生。得益於大田變小田的整治措施,機耕費用和人工費用大大降低,農用無人機等大型機械的操作也更為便捷,生產效率顯著提高。盡管受到洪災的影響,但黃純華的花生收成依然可觀,預計畝產量可達400斤至500斤。
明洋村的美麗蛻變,正是平遠縣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激活鄉村振興澎湃動能的生動寫照。該村通過推行田塊合並,將原本被田埂分割的377塊零碎土地整合成72塊開闊的“連片田”,平均地塊麵積由整治前的0.3畝提高到1至3畝不等,有效解決了耕地碎片化問題。“我們從今年4月份開始進行耕地集中連片整治,到10月份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東石鎮副鎮長鍾曉玲說道。
針對碎片化土地的流轉問題,明洋村黨支部書記劉寶申采取了一係列有效措施。首先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大家一致同意推進小田變大田。隨後,村幹部與全村135戶家庭分片舉行會議,詳細解釋了確權確股不確地的政策內容。“農戶們都積極響應,100%簽名同意。我們通過土地流轉模式,既能流轉出田地,又能讓村民獲得收益。”劉寶申告訴記者,村民可從每畝土地中獲得600元租金,增收致富有了新路徑。
據悉,明洋村是東石鎮耕地集中連片整治的第一期項目,目前已有135戶群眾共233.252畝耕地參與確權確股不確地,以確保土地流轉後產業發展的便利性、連貫性,並保障村集體、企業及群眾的利益。
“接下來,東石鎮耕地集中連片整治項目二期擬選取洋背村高橋、壩子裏,對約459.09畝耕地進行整治,預計整治完成後可新增水田60畝,改善約2.15公裏的河流灌溉條件。”鍾曉玲說。
優遷快聚 打造安居新場景
走進平遠縣東石鎮的“優遷快聚”小區一期建設現場,工人們正緊鑼密鼓地進行場地平整和管網鋪設工作。“目前‘優遷快聚’小區總謀劃用地288畝,一期總占地60多畝,除容納征地需要安置的40戶之外,還有44戶可用於受災群眾安置,以及偏遠山區防災避險搬遷群眾建房。”鍾曉玲告訴記者,一期項目正在有序推進,二期計劃用於下一步安置受災群眾、防災避險搬遷及邊遠地區搬遷群眾,規劃用地麵積50.72畝,預計可容納100戶農戶。此外,小區還規劃了沿街商業配套,提供約20個沿街店麵,提升居民生活便利度。
“目前,在空心村(自然村)‘優遷快聚共富安居’方案編製方麵,東石鎮已完成方案印發,其餘鎮正結合災後重建規劃開展編製。”平遠縣自然資源局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道。
在“6·16”特大暴雨後,平遠縣立足防災減災,探索建立農村宅基地自願有償退出機製,因地製宜製定自然災害避險搬遷實施方案。在東石鎮溪子背村,因暴雨受災倒塌的房屋已被平整為平地,戶主林銘漢計劃在此種植果樹。
為推進耕地集中連片整治,東石鎮對全鎮因災受損、受自然災害威脅及空心村閑置廢棄宅基地進行摸排登記,並廣泛宣傳增減掛鉤政策,鼓勵群眾退出不適宜居住區域的宅基地。同時,該鎮還積極推動田地中間影響耕地集中連片的老屋拆除工作,通過土地複墾將宅基地變為耕地,有效增加了耕地麵積,促進了土地集約利用。
據悉,東石鎮在做好“優遷快聚”小區建設的同時,還利用增減掛鉤政策對因災受損、受自然災害威脅及空心村等類型建設用地進行拆除和複墾,為產業發展和公共基礎建設騰挪空間,逐步探索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共富安居新場景。
社村合作 開辟增收新路徑
今年9月,梅州市平遠縣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施方案(石正鎮單元)成功入選全省19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施方案之一。借此機遇,石正鎮高起點出發,進行全麵規劃和高標準設計,高效開展綜合治理,係統推進農業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和生態保護修複,探索具有石正特色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模式,努力提升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為“百千萬工程”實施創造新空間、釋放新動能。
在石正鎮南台村的“社村”合作糧食種植基地,剛收割完水稻的農田已經種上了新的農作物。這是平遠縣積極探索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的生動實踐。自5月份以來,為解決複耕地塊返荒、村集體經營性收入渠道狹窄等問題,石正鎮推進“社村”合作模式,構建了“供銷社+村集體+運營公司+農戶”的利益聯結機製,不斷挖掘村集體經營性收入新的增長點。
“目前,全鎮已經流轉了1000畝土地用於種植優質水稻,計劃打造石正千畝優質水稻種植基地。”石正鎮幹部陳可頌介紹說。
“我們按照‘規模連片、整村推進’思路,流轉農戶的撂荒土地,由梅州市平遠縣供銷遠禾農業服務有限公司作為運營公司,充當‘管家’,與農戶簽訂流轉土地的農業生產托管合同和訂單農業合同。”陳可頌表示,將田地流轉起來,既能解決撂荒問題,又能為村民和村集體增加收入。
據悉,石正鎮積極探索推進“社村”合作共建項目,全力推進農用地整理工作落地見效。通過盤活村民閑置土地,既解決了土地撂荒和農村剩餘勞動力問題,為村民帶來一定勞務收入,同時也探索出了一條新型村集體經濟增收渠道,確保17個村集體經濟總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預計可為村集體創造280多萬元經營性收入。(撰文 葉嘉瑤 吳輝燕 袁誌鵬 攝影 鍾小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