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埔角村農貿市場周邊環境煥然一新。

辣椒種植基地裏,村民們忙著采收航天椒。

大埔角村黨群聯席會上,黨員和村民代表們探討家鄉建設。(受訪者提供)

大埔全力推進典型鎮村建設,以點帶麵推動全域振興。(連誌誠 攝)
道路幹淨通暢,草木蔥蘢生機盎然,房屋錯落有致掩映於綠意之間,庭院花香四溢,碧綠湖水倒映藍天白雲……這是大埔縣三河鎮彙城村的靚麗風景,也是大埔縣加力提速推進“百千萬工程”典型鎮村建設的生動畫麵。
今年以來,大埔縣聚焦下好下活“百千萬工程”典型村建設這盤大棋,充分發揮鎮、村、企多方力量,在人居環境、風貌管控、產業發展、公共服務、鄉村治理等方麵持續發力,凝聚起“百千萬工程”典型村建設的強大力量。
產業有型 夯實發展基礎
推進“百千萬工程”,壯大縣域經濟是關鍵。大埔各典型鎮村因地製宜,抓好特色優勢產業培育。
走進楓朗鎮大埔角村的靈芝培育基地,映入眼簾的是一株株形態各異、生機勃勃的靈芝,它們宛如一把把精心展開的紅棕色“小傘”,覆蓋著厚實而細膩的孢子粉,處處散發著豐收的喜悅。
眼下正是靈芝成熟和收集孢子粉的繁忙時期,楓朗鎮大埔角村緊緊圍繞“百千萬工程”,發揮支部引領示範作用,充分盤活閑置資源,大力發展靈芝特色產業,持續壯大村集體經濟。
據悉,2023年初,大埔角村黨支部在廣州海珠區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的積極推動下,敏銳地捕捉到了靈芝產業的廣闊前景。村黨支部和工作隊通過主動聯係派出單位和幫扶單位,成功籌集了20萬元的啟動資金,為靈芝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資金保障。隨後,村黨支部充分利用村內閑置資源,盤活300餘平方米的老校舍和200餘平方米村衛生站二樓,購置一批規範化科技化生產設備,打造現代化靈芝種植培育基地。大埔角村還成立了大埔縣福角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靈芝產業的種植、生產、宣傳、銷售等全麵運營。
大埔角村黨支部書記郭華添告訴記者,今年以來,合作社共種植了超過2.5萬包靈芝菌包,預計可產出孢子粉約550斤,產值可達20餘萬元,可為村集體經濟增加收入5萬元以上。
當地靈芝產業的發展還直接帶動了村民就業增收,農戶不僅獲得了穩定的工資收入,還能通過協助經營銷售獲得利潤提成。這種“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讓農戶在靈芝產業鏈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實現了收入的穩步增長。
“自從村裏發展了靈芝產業,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前我在外麵打工,工作不穩定,收入也不高。現在,我在家門口的靈芝基地工作,每天忙著種植、養護靈芝,收集孢子粉。雖然辛苦,但能同時照顧家裏的老人孩子,生活幸福多了。”大埔角村靈芝種植基地工作人員連大姐高興地說。
郭華添表示,下一步,大埔角村將充分盤活閑置資源,進一步探索“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進一步推動靈芝及其他產業的規模化、品牌化發展,形成“黨建引領、村集體帶動、農戶參與”的良好格局,持續壯大村集體經濟,實現村民增收致富。
在湖寮鎮莒村村,梅州市寮裏農業旅遊發展有限公司以莒村村委會集約的120畝土地為基礎,全年累計投入超過350萬元,建成百畝航天辣椒種植試驗基地;百侯鎮侯南村引進當地鄉賢盤活了1500平方米的閑置房屋、土地,投資1000多萬元打造了品質民宿翰林別院,彌補了文旅產業食宿方麵的短板……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一條鎮村差異化、特色化發展的道路鋪展開來。
鄉村有美 擦亮幸福底色
實施“百千萬工程”過程中,大埔把提升城鄉環境作為“百千萬工程”的先手棋,以美麗圩鎮建設、和美鄉村建設、綠美生態建設為主抓手,努力打造共生共榮、共建共享的美好家園。
近日,記者先後來到楓朗鎮大埔角村、百侯鎮侯南村、三河鎮彙城村等示範典型村,見證了大埔鎮村發生的變化:在楓朗鎮大埔角村,寬闊平坦的鄉村硬底化道路向前延伸,農貿市場幹淨整潔,主題鮮明的牆體彩繪與如詩如畫的村莊交相輝映;在百侯鎮侯南村,示範主街齊整,熙攘的人群讓這座古鎮越發亮眼;在彙城村,村落風光優美、院落幹淨別致、設施健全完善、村民和睦安寧……
自“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大埔角村作為第一批省級“典型村”,緊緊抓住曆史發展機遇,全麵推進人居環境提升建設行動。今年5月份,當地首先將農貿市場及周邊納入汙水管網建設最關鍵的區域,徹底解決了長期以來汙水泛流、積水發臭的難點問題,大大提升了市場中心區的人居環境。
實幹見成效,行動結碩果。根據工程初步預算及效果圖,大埔角村“兩委”幹部積極向上級職能部門申請專項資金,黨員代表聯係外出鄉賢,爭取多方支持,理事會深入市場周邊住戶家中,宣傳工程實施計劃,共籌集項目資金140餘萬元,其中自籌資金20餘萬元;鎮村工作隊和理事會積極協調矛盾、督促工程進度,順利調解了路麵提升施工方和汙水管網施工班組之間的爭議,妥善處理了市場周邊住戶群眾出行需求和施工過程不便的矛盾,保障工程項目穩步推進;市場周邊的住戶們不僅紛紛出錢,主動收拾原來占道擺放的物品,還在施工過程中為施工方提供各種水電便利,共同維護好施工後的路麵,發揮“人人都是監督員”的作用,全麵保障工程質量。
道路提升工程,鋪平的是道路,溫暖的是人心,是“百千萬工程”的具體體現。百侯鎮則以汙水管網建設為契機,積極探索“汙水治理+民生實事”新模式。在鋪設汙水管網的同時,鎮區街道的改造也融入了百侯鎮古鎮獨有的文化底蘊與特色風貌,既解決了排汙治理問題,又提升了鎮區的整體形象與居民的生活質量。“借助汙水治理的東風不僅淨化了水質,還解決道路老化、破損的痛點,大大提升了鎮區人居環境。”百侯鎮黨委委員袁中說。
村民切實感受到了典型村建設帶來實實在在的變化,也進一步激發了村民主動投身建設的積極性,實現村民從旁觀者到參與者再到推動者的轉變。去年以來,彙城村深入實施農村“四小園”建設,鼓勵村民合理規劃、利用宅前院後閑置土地打造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小公園等小生態板塊,這些“四小園”如同璀璨的明珠,巧妙地鑲嵌在村頭巷尾、路口田間,為農村增添了無數亮點。截至目前,彙城村共建設“四小園”54個,極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
鄉村留韻 提高治理效能
從挖掘鄉村文化,到傳承鄉風文明,如今“百千萬工程”持續推進建設下的大埔農村,正持續為美麗鄉村注入美麗“靈魂”,引導廣大村民摒棄陳規陋習,由表及裏、由內而外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雙重提升”,讓鄉風文明的新風吹拂每個人的麵龐。
近年來,三河鎮“出實招”紮實推進移風易俗工作,圍繞治理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廣泛深入開展移風易俗宣傳教育活動,將移風易俗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有機融合起來。
為確保移風易俗專項行動持續有效,三河鎮“宣傳倡導+規章製度”雙管齊下,以教化人,以規立德,讓群眾樹立文明健康新理念,建立文明行為“新標尺”。各村(社區)將移風易俗工作納入村規民約,紅白事到村委會登記備案管理,破除陳規舊俗,反對鋪張浪費、反對大操大辦。
其中,彙城村定下村規民約,成立紅白理事會,對村裏的紅白事進行統一規範管理。倡導厚養薄葬,推進文明節儉治喪,嚴格控製治喪規模,簡化治喪程序,縮短治喪時間,倡導喪事辦理時間不超過三天。同時,主動為婚喪事主做好服務,倡導文明殯葬,一方麵送去慰問,另一方麵進行現場宣傳,引導群眾移風易俗,杜絕因殯葬活動講排場導致人員、車輛聚集,並對有大操大辦婚喪嫁娶意向的群眾說服教育,進行正確引導。不少村民表示,以前村裏辦酒席,相互攀比風氣比較重,現在村裏紅白理事會提倡節儉辦事,確實減輕了我們老百姓不少負擔,得到大家的支持。
在楓朗鎮,隨著移風易俗工作的深入開展,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鋪張浪費等陋習得到有效整治,追求文明新風尚逐漸成為全鎮人民的自覺行動。該鎮還樹立了一批婚事新辦的先進典型,其中大埔角村郭阿姨家嫁女兒的事跡成為移風易俗工作成效的亮點之一。
郭阿姨一家秉持婚事新辦簡辦的新風尚,為女兒舉辦了一場簡單而溫馨的婚禮。與傳統的高價彩禮不同,郭阿姨家對親家給的彩禮分文未取。郭阿姨認為,兒女成婚是兩家人合並成為一家人,一家人不應該對另一家人進行索取,幸福不能用金錢衡量,隻要小兩口能用心經營好生活,孝敬父母,家庭和睦,她就滿足了。
耕耘“百千萬工程”畫卷裏,大埔文明新風拂麵而來,村民們正把生活的願景,變成實打實的美好日子,在最熟悉的地方詩意棲居。(記者 洪國棟 特約記者 羅文燕 劉文烽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大埔縣委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