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專題專欄 > 熱點專題 > 鄉村振興 > 鎮村發展
豐順縣馬圖村“以茶為本”拉伸產業鏈做強茶產業
匠心製好茶 共奔振興路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4-09-10 09:35:09  瀏覽:-
字號:

馬圖村全力推動三產融合、產城融合、茶旅融合,蹚出一條推進鄉村振興的新路子。(王銳 攝)


  近年來,豐順縣龍崗鎮馬圖村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理念,以做大做強茶產業為目標,不斷拉伸茶產業鏈條,全力推動三產融合、產城融合、茶旅融合,蹚出了一條全產業鏈發展茶產業、推進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生態種植 匠心製茶

  馬圖村地處海拔千米以上的九龍嶂下。走進馬圖村,茶香和泥土的芬芳撲鼻而來。茶農們頭戴遮陽帽,穿梭在茶樹之間,嫩芽傲立枝頭,青翠欲滴。

  在梅州市馬圖茶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記者看到,茶農正操控著機械設備有條不紊地進行茶葉加工,炒青、揉撚、烘幹……經過一道道工序,一片片嫩芽變成了蘊含濃鬱清香的新茶。

  “機械化程度越高,越凸顯手工製茶的珍貴。但要炒一鍋茶色清亮、入口回甘的好茶並不容易,特別是對火候、溫度、力度的把控,都是在日積月累的實踐中‘燙’出來的。”梅州市馬圖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何運新舉起起繭的手指坦言,即便戴著手套,也可能被超300℃的鍋溫燙傷。一翻一抖、一搓一揉,何運新的製茶技藝,就這樣在傳承技藝的初心和精益求精的匠心中得到沉澱。

  “噴灑農藥和化肥,或許能讓茶葉長得快,但是這樣既破壞自然平衡,做出來的茶味道也不好。因此,我們種茶從不噴灑農藥和化肥。2023年,馬圖茶被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評為廣東非遺手信。”何運新認為,在保護天露山原生態的基礎上種茶,用高山清泉去澆灌,茶樹才能長得好。同時充分利用其土地、海拔、氣候等自然資源優勢,統籌做好茶旅融合文章,在“公司+農戶”共同參與下,串聯起茶葉采摘、加工、銷售全產業鏈。

  引領帶動 共同致富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馬圖村曆來有種茶的傳統,但是種植規模不大,村民興致也不高。”何運新坦言道。對此,他對茶園開展有機種植改造,泥濘的山路變成平整的產業路,茶園生態環境顯著改善,茶葉產量和質量隨之提升。此外,何運新還與當地農戶簽訂購銷協議,建立產供銷合作關係,采取定點收購、租賃經營、合作經營等模式,激發他們管護茶園的積極性。

  在何運新的示範帶動下,馬圖村由早前的不到10戶茶農發展到現在全村種茶,茶葉種植麵積達到2萬畝。2023年,馬圖村茶產業總產值5900萬元,惠及全村632戶茶農,茶農戶均年增收1.8萬元,為村集體經濟年創收6萬元。“這幾年茶葉的收購價格越來越高,1斤鮮葉能賣到15元至25元,今年茶葉長勢也好。我家管理著大約10畝茶園,預計茶葉收入能達到6萬元。”對於今年的茶葉創收,馬圖村村民何叔滿滿懷期許。

  “馬圖村茶文化曆史久遠,氣候適宜,茶資源優勢明顯。今後將繼續以黨建為引領,通過政府主導、企業和茶農參與的聯動機製,提高茶葉產量、壯大產業規模,促進企業增效、茶農增收,推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讓‘馬圖茶’成為百姓富、生態美、產業興的一張亮麗名片。”談到對馬圖茶產業發展的未來規劃,龍崗鎮鎮長吳育欽言語中充滿著自信和期望。(記者 王銳  通訊員 張佳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