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市荔灣區駐梅縣區佘江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在佘江鎮鹹和村了解產業發展情況。(吳麗伶 攝)
謀“糧”策聚力“廣梅千畝同心田”、強產業帶動三產“融”出產業鏈、拓銷路助推農產品“出山入灣”……三年來,廣州市荔灣區駐梅縣區佘江鎮幫鎮扶村工作隊(以下簡稱“工作隊”)立足“梅縣所需、荔灣所能”,在佘江鎮產業幫扶、勞務協作、消費協作、公共基礎設施水平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提升、黨建促鄉村振興水平提升等方麵凝心聚力、久久為功,取得了顯著成效。
發展產業
鄉村振興增添動力
低溫儲存、烘幹、碾米、拋光、全自動包裝……走進廣東佘穗絲苗米產業園,入眼都是隆隆作響的機器。稻穀在經過精細的加工程序後,變成了一袋袋稻香撲鼻的大米,將被送往千家萬戶的餐桌。“產業園建有日產120噸烘幹中心、100噸智能大米生產中心、720噸智能秈穀儲存輸送中心、4911立方米冷藏中心等,真正實現三產融合發展。”產業園負責人劉建方介紹道。
廣東佘穗絲苗米產業園是由佘江鎮黨委、政府和駐佘江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共同策劃,利用政府閑置資產老舊佘江糧所,通過招商引資投入超3000萬元打造而成的,補齊了農產品冷鏈物流短板,完善了農產品倉儲、分揀、加工、包裝、預冷等一體化集配設施建設。
“為推進佘江鎮撂荒耕地複耕工作,工作隊與佘江鎮黨委、政府共同謀劃開展‘廣梅千畝同心田’認耕認種活動,活動開展以來籌得認耕款161.1萬元,共認耕土地537畝,為撂荒耕地複耕注入了啟動金。”工作隊隊員徐德元告訴記者,在多方助力下,佘江鎮2023年複耕麵積達9868.65畝,實現了讓“撂荒地”變為“豐收田”的願景。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先行。三年來,工作隊幫助佘江鎮引進企業,建造藍莓和菌菇種植基地,其中菌菇產量可達18萬棒,撐起了“致富傘”;與佘江鎮黨委、政府推進農田改造,讓“小塊田變大塊田”,改良冷浸田變“高產田”,牽線航天生物集團合作種植水果玉米、西瓜等作物;推動福和生態農業公司產業升級,提供葡萄采摘、釣魚、露營等娛樂項目,助力農文旅融合發展。
為了拓寬佘江農產品銷售渠道,工作隊還廣泛開展產銷對接活動,深化拓展消費幫扶。“我們采取‘線上+線下’方式,在廣梅兩地舉辦展銷會、品牌節等活動拓寬農產品銷路,幫助企業參展第31屆廣州博覽會,並在荔梅兩地開設鄉村振興館,讓灣區群眾更直觀地了解‘山貨’。同時多次舉行助農直播活動,在互聯網平台加強宣傳,讓山裏的好東西走向全國。”工作隊隊員李傑說,三年來,組團單位直接消費協作幫扶262萬元。
精心謀劃
圩鎮容貌蝶變煥新
圩鎮幹淨整潔、街道平坦寬闊、車輛停放井然有序、居民休閑去處多……美麗圩鎮建設讓佘江鎮實現蝶變,一幅悠然閑適的生活畫卷徐徐展開。“近兩年圩鎮變化明顯,道路更寬更平坦,主幹道也陸續進行了‘白改黑’,越來越有城市的‘氣質’了!”居民賴百君滔滔不絕地說道,佘江公園的建設更是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鍛煉身體,幸福感油然而生。
美麗圩鎮建設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是深入落實“百千萬工程”的具體行動。“我們堅持規劃先行,緊扣城鄉融合發展、美麗圩鎮示範鎮建設和全域鄉村振興主題,結合實際製定了規劃性文件;開展深入調研,再從現有資源利用入手推動產業振興,做到科學規劃、精準設計,製定的《梅縣區佘江鎮域鄉村振興規劃》榮獲廣東省優秀鎮域鄉村振興規劃一等獎。”工作隊隊員馮帆說。
為助力佘江鎮打造城鄉融合發展省級試點鎮,工作隊先後投入455萬元支持佘江鎮建設美麗圩鎮,其中投入300萬元“631資金”用於農貿綜合市場升級改造等美麗圩鎮建設項目21個,投入95萬元自籌資金修葺疏通紅星村灌溉水渠等幫扶項目11個,投入60萬元特色資金實施幫扶項目1個,並以撂荒耕地複耕為牽引打造“新化——太湖”連線連片美麗鄉村示範帶。
為加快美麗圩鎮建設,工作隊主動參與,助力圩鎮範圍內“三清三拆三整治”和生活垃圾處理、汙水治理、“廁所革命”等工作,鞏固人居環境整治成果。積極參與鄉村綠化建設,協調各方參與公和村、鹹和村、連江村、紅星村、圩鎮綠化建設和捐贈植樹款,聯合企業開展“綠美梅縣·藍莓采摘節”等活動,推動佘江鎮綠美生態建設。
三年的時間,第一批工作隊為幫扶佘江鎮打開了局麵,如今第二批工作隊已經進駐,將再接再厲,持續推動佘江鎮的鄉村振興和“百千萬工程”深入實施。“我將繼續帶領第二批工作隊隊員盡快進入狀態,做好從駐鎮到助鎮的角色轉變,充分發揮組團單位優勢,加大幫扶力度,推動佘江鎮實現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朱北辰表示。(記者 吳麗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