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搶抓晴好天氣采收新鮮水果玉米。(鍾鏡文 攝)
盛夏時節,在大埔縣百侯鎮軟橋村的水果玉米地裏,一排排玉米植株茂盛、玉米顆粒飽滿,一派豐收的景象。村“兩委”幹部、百侯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員以及誌願者們正忙著將玉米采摘、裝箱、裝車發運。綠美生態與特色農業產業的有機融合,讓撂荒土地結出了豐碩的成果。
據軟橋村黨支部書記楊誌林介紹,軟橋村地理位置偏遠,周圍群山環繞,土地資源有限,平整連片的土地更是難得一見。村民勞作收入微薄,導致人員流失嚴重。為改變這一現狀,提高村民收入,當地村幹部開始思考如何利用好這片撂荒的土地。
去年,村“兩委”班子了解到水果玉米這一農業新品種,其營養價值高、種植周期短、經濟效益顯著,這讓他們看到了希望。經過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班子的共同研究和探討,決定引進水果玉米種植。
種植過程中,鎮村幹部親力親為,在開墾撂荒地、育苗、種植、澆水、除蟲等各個環節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在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和梅州市農林科學院蔬菜所科技特派團隊的支持下,軟橋村解決了種子及技術培育的問題,確保了玉米的品質。如今,一排排成熟飽滿的水果玉米長勢喜人。據了解,每畝土地可種植2000多株水果玉米,產值可達上萬元,真正實現了“綠黃金”的價值。
百侯鎮副鎮長黃小清表示,軟橋村一直是百侯鎮的經濟後進村,基礎薄弱。如何帶領群眾增收創收、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是他們麵臨的首要難題,引進了水果玉米種植,找到了適合軟橋村的產業發展之路。
百侯鎮工會在了解到軟橋村水果玉米豐收的情況後,大力開拓銷售渠道,不僅提高了村民的經濟收入,也給軟橋村發展特色農業增添了信心。
通過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軟橋村成功將撂荒地變成了“聚寶盆”,讓“綠黃金”在地裏開花結果。楊誌林表示,接下來,軟橋村將繼續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以生態富民為目標,不斷拓寬農業產業鏈,深化農產品加工和品牌建設,努力將水果玉米打造成為村裏的金字招牌。(記者 洪國棟 特約記者 羅文燕 劉文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