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VR、環幕等高科技手段,平遠縣紅四軍紀念館再現了紅四軍在麟石之戰勝利攻取平遠老縣城的戰鬥場景。
(圖片來源:梅州日報,鍾小豐 攝)
走進平遠縣紅四軍紀念館,了解紅軍戰士在粵閩贛邊的艱苦鬥爭故事;在大柘鎮黃沙村,聆聽梅平武工隊慷慨無畏的英勇事跡;徒步青山茂林間的中央紅色交通線,感受古道上軍民情誼……一個個紅色景點,猶如一本本教科書,展現著蘇區平遠的紅色曆史。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要用曆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從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鬥中看清楚過去我們為什麼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從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牢記初心使命、開創美好未來。當前,平遠縣正堅持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革命蘇區、紅色港灣”的紅色文化資源,通過多種“打開方式”,不斷為黨史學習教育和紅色文化旅遊打造新陣地、豐富新載體、注入新動能。
提檔紅色地標
讓紅色基因曆久彌新
7月12日,位於仁居鎮仁居村的紅四軍紀念館經過改陳布展後免費開放。據悉,該館是全國唯一以工農紅軍第四軍為主題的博物館。
借助VR、環幕等高科技的聲光電手段,從紅四軍在麟石之戰勝利攻取平遠老縣城的戰鬥場景,到毛澤東同誌在古田會議上的激情演講,一幕幕曆史場景得以再現。“沒想到在梅州還有這樣有趣的博物館。”來自深圳的遊客毛體娟對身臨其境的遊逛體驗感到驚喜。她告訴記者,每年暑假都會帶孩子到各地的紅色景點遊玩,希望孩子們從中感受到紅色文化的熏陶、認識到祖國的今天來之不易。今年在梅州平遠仁居村這一站的遊逛體驗,令他們印象深刻。
仁居村是廣東省紅色村。1929年至1930年,朱德、陳毅、朱雲卿、林彪、羅榮桓等率紅四軍三進平遠,曾兩度駐紮在仁居,在這片“紅色港灣”撒播紅色火種,留下超過114條宣傳標語、20多個重要遺址。這裏的紅色牆標保存數量、密集程度為全省之最。
為讓紅色基因曆久彌新,平遠縣以“五年一修繕、十年一改陳”持續煥新紅四軍紀念館這一紅色地標。“過去,我們對紅色資源的開發、利用不夠創新。現在場館加入更多互動式體驗,重新梳理了紅四軍發展壯大的脈絡,同時還完善了紅色文化講習所、山體公園等配套設施,增加了宣講、遊客服務等多種功能,豐富了當地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形式和內容。”平遠縣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局長李勝說。未來,仁居鎮將以此推進“仁居古鎮文化旅遊綜合體”建設,完善遊客中心、購物中心等,補足基礎公共服務設施的短板。“現在每天都有很多人來這裏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感受紅色文化。重新開館半個月,累計接待人數已超3000人次。”紅四軍紀念館講解員韓菲說。
釋放品牌效應
給群眾帶來更多實惠
在八尺鎮角坑村,一條名為梅州岃的南粵古驛道,穿越崇山峻嶺,用1米多寬的青石板連接起粵贛兩地,成為蘇區平遠軍民為贛南紅軍輸送藥品、食鹽等物資的“生命線”。7月28日,廣州美術學院大一學生方偉帆來到這裏,用手中的畫筆記錄下眼前的悠悠古道。與他同行的,還有該學院前來此地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10多名師生。
角坑村黨支部書記肖宜聰在一旁熱心地為前來寫生、攝影的人們“講古”:“聽老一輩講,為了把物資送到紅軍手裏,我們這裏的革命群眾有的以上山砍柴、割草作掩護,有的把鹽偷偷藏進竹竿裏,不顧生命危險,千方百計衝破敵人的封鎖線。在毛澤東同誌著作的《尋烏調查》裏,也曾經提到過我們平遠八尺好幾次。”
如今,平遠以梅州岃、馬克思路為代表的一批中央紅色交通線被重新修繕,催生出鄉村遊、紅色遊和體育賽事等新業態。一處處“紅色地標”,成為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的重要載體。“村裏連年舉辦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等重大活動,知名度不斷提高。現在每個月來這裏開展學習活動、徒步古驛道的遊客有2000多人次。”肖宜聰自豪地說。
紅色旅遊旺,黨史學習熱,為當地村民帶來了實惠。近年來,角坑村村民肖泰清的客家娘酒生意愈做愈旺。“不少遊客遊覽紅色景點時,也順便來觀摩我釀造客家娘酒。相比前幾年,我的娘酒銷售額漲了三成,同村的農特產店、農家樂也越來越多。”肖泰清告訴記者。
平遠縣深層次挖掘紅色資源,結合黨史學習教育,不斷擦亮紅色名片,為全域旅遊發展增添新動能。放眼全縣,該縣依托國道358線、206線將八尺鎮角坑村、仁居鎮仁居村、差幹鎮五指石景區等串珠成鏈,已經推出“平遠紅色記憶景觀廊道”和“梅州平遠紅四軍三進平遠曆史文化遊徑”兩條旅遊線路,不斷釋放紅色品牌效應。
今年以來,平遠縣紅四軍紀念園、梅平武工隊活動舊址、角坑村馬欄鋪相繼入選梅州市黨史學習教育實踐基地、“梅州紅十景”名單,每月接待遊客量超過8000人次。(記者 傅思林 特約記者 朱雙玲 朱維佳 袁誌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