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上發生的革命鬥爭故事嗎?東征時期,周恩來、廖仲愷等老一輩革命家曾駐宿安中,點燃了革命火種……”在五華縣安流中學校史館內,該校副校長胡文傑每周都會分批次為學生講述“黨史課”。
學黨史明校史
強信念勵品行
安流中學前身是三江書院,是中共五華縣第一個黨小組的誕生地,該校把周恩來同誌曾駐宿過的“北院”原貌重建作為學校校史館,成為學生思政課教育的主陣地,把課堂搬進校史館,講解周恩來同誌率東征軍兩次到安流開展革命鬥爭的故事,讓學生們接受革命傳統教育,達到強信念勵品行的效果。
“我們結合當前開展的黨史學習教育,對校史中珍貴的紅色曆史進行梳理,並依托校史館等平台打造了一係列立體生動的思政課堂,受到學生歡迎。”胡文傑說,安流中學百餘年的校史中蘊藏著豐富的紅色資源,該校通過將黨史學習教育與校史學習有機結合,增強了黨史教學、思政教學的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學生產生更為深刻的學習體驗。
位於五華縣岐嶺鎮的皇華中學同樣是一所革命曆史悠久的學校,1942年由中共東江後方特別委員會(中共後東特委)書記梁威林(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廣東省政協主席)等革命前輩在抗日烽火中創辦。當前,該校圍繞革命元素,組織老師向學生講解中共後東特委梁威林、饒璜湘、黃君亮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英雄事跡,大力開展唱校歌、學校史活動。在五華縣河口中學,撒有抗日戰爭時期重建五華縣黨組織的鍾靖寰同誌骨灰的百年白玉蘭樹,曆經百年滄桑,傲然傳遞著堅強的革命意誌和奮發圖強的革命精神。該校以“白玉蘭”為紐帶,賡續紅色基因,抓好師生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係列主題活動。據當地黨史部門粗略統計,五華具有紅色曆史的學校有20多間。
據了解,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五華縣組織縣內各中小學校積極開展“講校史·學黨史”專題活動,加大紅色資源“活化”力度,深入挖掘學校紅色資源,動員學校把講校史和學黨史有機結合起來,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提升師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和愛校意識。
創新形式方法
激發學習熱情
脫口秀、擂台賽、歌詠比賽……結合青少年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立足各自校史資源優勢和校園特色,五華縣各學校開展了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活動,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五華中學則將黨史學習教育課堂搬進了紅色教育基地,帶領學生走進“長樂學宮”和“周恩來同誌紀念室”,讓學生近距離感受革命先輩戎馬一生的戰鬥曆程,以及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使命。
“僅僅將紅色資源‘搬上’課堂,還遠遠不夠。要想取得入腦入心的效果,必須創新教學教育方法。”五華縣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黨史學習教育和校史教育過程中,要注重方式方法創新,克服形式主義,不斷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真正把黨史思政課打造成為學生歡迎的“金課”,進而引導師生把學習成效轉化為工作和學習的動力,延續紅色血脈,感悟奮進力量。
“經過一堂堂思政課的教導,我明白了愛國的意義,明白了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的道理……”在安流中學采訪時,記者翻閱學校的校刊校報發現,經過思政課堂的“浸潤”,學生們紛紛執筆抒懷,表示要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愛黨愛國、努力學習,成為社會有用之才。
據介紹,接下來,五華縣教育係統將繼續發揮用好五華屬原中央蘇區紅色資源豐富的優勢,繼續豐富學習形式,充分發揮學校紅色資源“育人”效能,讓學生上好黨史學習教育必修課,引導廣大青少年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激勵師生把紅色基因融入血脈代代傳承,展現心向黨、跟黨走的情感信念。(記者 賴 鋒 特約記者 張炳鋒 郭思敏 通 訊 員羅旭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