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全麵加強紅色資源保護開發利用,紮實推進黨史學習教育——
活用中將故居 打造紅色陣地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1-05-06 09:19:00  瀏覽:-
字號:

  e87cc8f0ee48b4778496342b2a5e4d74.jpeg

  曾國華故居免費對外開放,成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新陣地。(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郭思敏 攝)

  近期以來,我市結合紮實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全麵加強紅色資源保護、開發和利用,三位梅州籍開國中將的故居迎來“新生”,努力打造成黨史學習教育的“活教材”。其中,位於梅縣區石扇鎮的肖向榮故居如火如荼開展修繕保護工作,位於五華縣岐嶺鎮的曾國華故居已成為黨員汲取奮進力量的紅色陣地,位於興寧市水口鎮的鄧逸凡故居也將迎來蝶變。

  肖向榮故居

  啟動提升工程

  肖向榮(1910-1976),原名肖木元,梅縣區石扇鎮新田村(現新東村)人。曾任八路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長、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辦公廳主任,國防部辦公廳主任,中央軍委副秘書長等職,1955年獲授中將軍銜。肖向榮的故居雙桂樓,建於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迄今已有200多年曆史,為懸山式三堂四橫一圍屋結構。由於歲月變遷,肖向榮故居出現瓦桁黴爛、門窗糟朽、牆麵空鼓等現象,部分屋麵塌陷。

  去年以來,石扇鎮廣泛發動鄉賢、港澳台僑胞、愛心企業等共同捐資,推進肖向榮故居修繕保護工作,並提升周邊環境,努力將其打造成黨史學習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進一步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精神。在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的支持下,石扇鎮於近日正式啟動肖向榮故居修繕及周邊環境提升工程,工程預算約780萬元,工期約8個月,預計今年底完工。

  曾國華故居

  成為紅色陣地

  曾國華(1910-1978),又名曾玉泮,五華縣岐嶺鎮鳳凰村人。1924年離開家鄉參加北伐軍,1931年參加紅軍,從此走上革命道路,曆任紅一軍團十一師戰士、班長、排長。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參加長征。先後經曆了北伐戰爭、中央紅軍反“圍剿”戰爭、二萬五千裏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設,曾參加全州戰役、遵義戰役、直羅鎮戰役等100多場戰役。新中國成立後,參與人民空軍創建。1955年獲授空軍中將軍銜,並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曾國華故居建於清鹹豐三年(1853年),結構為五開間三堂兩橫屋一圍龍。去年,五華縣籌集資金對曾國華故居進行修繕,基本恢複其原來的風貌。曾國華故居采用圖板、文字、場景、光影等傳統和現代科技表現方式,對曾國華的革命事跡進行布展。同時,故居周邊人居環境也得到整治提升。如今,修繕和布展完畢的曾國華故居免費對外開放,成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新陣地。

  鄧逸凡故居

  推進修繕工作

  鄧逸凡(1912-2004),出生於興寧市水口鎮峭峰堡村(現小豐村)。從紅軍長征到抗日戰爭、從解放戰爭到援越抗法,戎馬一生的鄧逸凡立下赫赫戰功,1955年獲授中將軍銜。鄧逸凡故居依山而建,為二堂二橫杠式結構。由於年久失修,故居已是殘垣斷壁。記者日前從水口鎮政府了解到,鄧逸凡故居保護修繕工作正在推進,不久後也將迎來蝶變。

  “目前,我們在申報廣東省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利用項目經費,同時通過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對鄧逸凡故居進行保護性修繕。現在,故居修繕設計工作正在有序推進。”水口鎮黨委書記黃誌勇表示,鄧逸凡故居修葺一新後,將更好地展示鄧逸凡將軍不同時期的經曆,彰顯其戎馬一生、戰功赫赫、心係國家和人民群眾的本色,讓人們在追尋紅色印記的過程中傳承革命先輩精神。(記者 江 嬋 陳思傑 賴 鋒  通 訊 員 易 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