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紅色品牌 激活鄉村活力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1-04-01 16:37:28  瀏覽:-
字號:

79071bd308cf8e7426e9fb8fee05e3d8.jpeg

  北聯村革命展覽館訴說了整個西陽鎮的革命曆史。(羅瑋 攝)

40847df6e1e191a7845b85ed3cc1f7f8.jpeg

  ▲為謀劃紅色村的未來發展,新田村在村道旁設置了革命事跡宣傳欄。(羅瑋 攝)

  (以上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才能傳承紅色基因,激發奮進力量。近年來,西陽鎮將追尋紅色記憶、重走紅色足跡、發展紅色旅遊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追趕超越等當前工作有機結合,保護開發紅色資源、發展紅色旅遊、傳播紅色文化、弘揚革命精神、打造紅色品牌。

  紅色基因持續發掘

  如今,行走在西陽鎮新田村、溪田村、閣公嶺村、嶂下村,仍能找到革命先輩們留下的紅色足跡,聽到村民口口相傳的革命故事。

  汽車沿著盤山公路行駛了近40分鍾,記者來到了被群山環抱的西陽鎮新田村。因為“山”,這裏曾為革命黨人孕育革命火種、傳揚革命思想提供了天然的庇護地。紅色是當地老一輩村民的共同記憶,當地村民陳錫榮老人回憶,該村早在1926年就開始成立了農會和農軍,1927年至1928年建立了鄉村赤衛隊。1929年至1930年,當時的中共梅縣縣委、梅縣蘇維埃政府、縣赤衛大隊等革命機構曾駐紮於此,並設立了交通局和印刷局。當時,全村的青壯年幾乎都投身到革命運動中。

  新田村的革命故事是西陽鎮紅色曆史的重要一頁。說起西陽鎮的紅色故事,市民大多會想起由貧困村蝶變成紅色村的北聯村,想起革命遺址星羅棋布、大批革命先輩與仁人誌士拋頭顱灑熱血的明山村……但西陽鎮的紅色曆史遠不止這些。如今,明山村和北聯村在紅色文化打造上大步向前,而其他各村的梳理工作也從未停下。摸清紅色家底是保護利用的前提。為此,西陽鎮各村從“花力氣打造”與“花心思梳理”兩方麵著手,實行“動態梳理”,通過持續性研究、挖掘、提煉,不斷查缺補漏。目前,西陽鎮共梳理了紅色資源單體27 處。

  紅綠融合傳承曆史

  保護並不是一味死守。如何讓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紅色文化熏陶?西陽鎮積極從改進陳列方式、創新展示手段、豐富展出內容等方麵著手, 運用多種手段,推動紅色文化大眾化、形象化。

  一段段壯烈的戰役曆史、一個個獨具年代氣息的曆史物件……這是北聯村留給後人的記憶。走進北聯村,渡口之戰遺址、誠怡公祠(農會講習所舊址)、愛敬居(地下黨秘密聯係點舊址)、北聯小學交通聯絡站舊址已經修繕一新。當年的戰鬥故事,結合情景再現、曆史記錄與物件展示,呈現給前來參觀的群眾。

  紅色,是北聯村的底色。北聯村黨支部書記助理鄭嘉亮說,2017年12月,北聯村被確定為廣東省“紅色村”,梅江區始終以更高的標準、更高的要求和更高的定位,全力推動“紅色村”黨建示範工程建設。“紅色北聯”也因此實現美麗蝶變,交通基礎設施、村容村貌、公共服務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大大改善,黨員創先爭優意識不斷增強,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有效發揮,村集體年收入更是從極其薄弱躍上14萬元台階,昔日的偏遠貧困小山村變成今日紅色教育首選地。

  1月26日,梅州首個梅埔豐根據地(明山嶂)革命史料陳列室在明山村建成並對外開放。如今,明山村共有兩座陳列室,分別是詩畫展和陳列室。市民可先通過油畫、詩詞、史料了解革命根據地的發展進程,而後在革命史料陳列室,通過3D資料呈現、戰鬥模型、曆史展品、影像作品、二維碼掃描音頻講解等形式,全方位了解革命先烈在明山嶂的革命鬥爭曆史和幹部群眾沿著先烈足跡的奮鬥曆程。如今,村內12個革命舊址已全部掛牌,接下來將進行考證和修繕。在今年的春節前後,明山村更是因為高山上成片的櫻花成為了不少市民的新晉打卡地。

  走訪中發現,西陽鎮各“紅色村”在曆史沿革上多有交會,但如今的打造卻呈現“單兵作戰”的局麵,暫未形成串珠成鏈的紅色旅遊線。此外,雖然北聯村和明山村如今都擁有較為成熟的紅色旅遊基礎,也曾在不少市民心中“紅”了一段時間,但對於紅色村的未來,當地村幹部卻十分發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留不住遊客,留不下消費。

  如何讓紅色文化在市民心中“火”起來,如何拉長產業鏈條,是靠山吃山“紅色村”急需邁過的一道坎。西陽鎮人民政府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如今,北聯村和明山村已開始在民宿與農家樂方麵積極探索,其他紅色村也在各自努力深入挖掘本村紅色文化。未來將不斷深挖紅色文化價值,樹立精品意識,深入挖掘內涵,提高紅色旅遊綜合效益。將紅色文化與綠水青山結合,開發一批以紅色為主題的休閑度假旅遊、研學旅遊、自駕旅遊、戶外拓展旅遊,增加旅遊亮點,凸顯紅色旅遊的西陽特色。(記者 羅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