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裕(左)到村民家中了解生活情況。(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林翔 攝)
省政府港澳事務辦公室駐大埔縣大麻鎮小麻村第一書記楊裕,駐村10年來,帶領3個省定相對貧困村如期出列,250多戶700名相對貧困人口如期脫貧。日前,他被評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受到表彰。
10年堅守扶貧一線
3000多個日夜,楊裕一直奔走在梅州大地上,全身心撲在扶貧一線,啃下了一個又一個“硬骨頭”,讓一個又一個“不可能”變成了現實。
“黨員幹部就要對黨忠誠,扛起責任和擔當,不負使命,改變貧困村的麵貌,讓人民的生活好起來。”楊裕是這麼說的,也一直為這個目標努力。
2010年12月,33歲的楊裕來到豐順縣砂田鎮嶽坑村,開始了駐村生涯。三年期滿後本應交棒,但楊裕選擇了留了下來,於2013年5月,來到豐順縣建橋鎮環中村駐村。
2016年4月,楊裕擔任大埔縣大麻鎮小麻村第一書記,到村的第一件事就是入戶調研。“鎮村幹部有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資料,但我還是要自己去摸查一遍,而且全村在家的農戶都要摸查一遍,建立調查檔案和了解實際情況。”楊裕說。經過一個多月的摸查,他摸清了每一戶的務工、住房、人口、讀書、基本收入等情況。
摸清“家底”後便要擼起袖子開始幹。小麻村屬於典型的“一分水二分田七分山”,而且七分山地全部為國家級生態林,無法發展林業經濟。楊裕便把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的重點放在發展蜜柚基地、花木苗圃基地、家庭養殖、扶貧車間、電商平台等產業項目上。但是,資金從哪裏來呢?
楊裕帶著幫扶規劃和印製著寫滿鄉情、貧困戶情況的小冊子前往各地,爭取有關職能部門的支持,並發動港澳社會團體和愛心人士捐資捐物。據統計,在他的努力下,共累計籌集了1936萬元,投入3個貧困村進行各項建設。
53歲的脫貧戶許小梅患有大病,醫療支出一直是家裏開支的“大頭”,且其兒子離異後帶著兩個小孩,一家靠打散工和養殖一些家禽的收入維持生活。籌集到幫扶資金後,楊裕立馬來到許小梅家,鼓勵她和兒子擴大家禽養殖規模,並給他們提供技術、雞苗,幫助開拓銷路。在駐村工作隊和鎮村的鼓勵下,2016年,許小梅在屋後的山坡上開始了家庭養殖,養殖的雞、鴨、鵝等家禽通過微信促銷、消費扶貧、國有企業電商平台等渠道打開了銷路,走上了脫貧增收的道路。一些貧困戶從中看到了希望,紛紛開始養殖。為了讓村民的養殖更加標準化,楊裕還經常組織專業人員到村開展種養技能培訓。
5年培養“領頭雁”
“幫錢幫物,不如幫助建個好支部”。抓好黨建促脫貧攻堅,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經驗。但基層幹部和群眾的思想覺悟有高有低,怎樣才能讓黨建工作引領扶貧工作?扶貧工作隊伍一走,又該讓誰帶領村子發展?作為第一書記,楊裕一直在苦苦思索著。他分析村裏的年輕人的情況後,決定建強基層黨支部,選用優秀青年大學生作為小麻村黨支部帶頭人。年輕、有學識、眼界寬、紮根農村、熱心為民是楊裕心中的人選標準。
村民陳怡英,大學畢業後嫁到小麻村,一直以來對村裏的公益事業比較熱心。楊裕動員陳怡英擔任村黨支部委員,並和鎮、村老同誌一起鼓勵陳怡英加強黨務知識的學習,指導培養她參與扶貧和黨務、村務工作。5年下來,陳怡英的工作得到了村民們的一致認可,在今年1月份結束的小麻村“兩委”換屆中,她高票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以後扶貧工作隊伍走了,起碼還有一名帶頭人,繼續引領鄉村振興發展。”楊裕欣慰地說。
楊裕還在村黨群服務中心建成了港澳青少年鄉村振興體驗館。“現在很多港澳青少年對國家的曆史不熟悉,希望借助大埔豐富的紅色資源,邀請港澳青少年過來體驗農村生活,了解鄉村振興發展後翻天覆地的變化。”楊裕告訴記者,目前已多次組織港澳青少年和暨南大學在讀的港澳學生前來體驗。
楊裕的微信昵稱叫“楊農民”,“10年的扶貧工作,我早已和農民朋友打成一片了。”楊裕深有感觸地說,扶貧幹部要想把工作做好,就要聽群眾言、說群眾話、辦群眾事,和群眾打成一片,做到心中有民、心係百姓。(記者 黃鈺然 見習記者 劉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