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區域協調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邁向新征程,擔當新使命,要將實施“百千萬工程”作為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動實踐,充分認識實施“百千萬工程”對加快推動梅州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取得新突破和完成艱巨繁重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的特殊重要意義,以走在前列的精神狀態和幹在實處的工作姿態,推進梅州“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
第一,要立足實際,塑造比較優勢。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點在於促進各地區發揮比較優勢,推動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因地製宜走出差異化的高質量發展道路。我市是革命老區蘇區,必須把握資源稟賦、產業鏈條、政策環境等結構性比較優勢,精準認識時空方位和發展定位,補齊短板、鍛造長板,逐步將優勢轉化為勝勢。在教育方麵,應當注重挖掘和培育人才,特別是鼓勵青年學子在特色產業和園區中實習,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對特色產業的理解,為未來城鄉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人才支撐。學校應加強與特色產業企業的合作,開展產教融合,培育適應梅州特色產業發展的各類人才,將特色產業發展真正轉變為優勢。同時,要聚焦中國特色與我市特點、蘇區特質、時代特征等,在推進“百千萬工程”中著眼特色設計、挖掘特色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建立建強特色園區。在體製機製上,堅持高位推動,落實各級黨委、政府主體責任、屬地責任,夯實縣(市、區)委書記“一線總指揮”、鎮黨委書記“一線施工隊長”、村(社區)黨組織書記“領頭雁”作用;在縣域經濟綜合實力提升上,突出特色發展著力培育縣域優勢產業、突出融合發展加快構建縣域現代化產業體係、突出集聚發展加快形成縣域產業集群。
第二,要精準靶向,推動價值實現。價值挖掘的核心是開展價值內涵的研究、闡釋和傳播,旨在立足客觀多元性,走實踐差異化發展道路。教育的使命在於引導學生理解和傳承價值觀念,培養他們獨立思考、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使他們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和道德素養的公民。在“百千萬工程”推進中,教育部門應關注每個縣(市、區)的教育共性與個性,製定教學方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引導他們了解鄉村發展現狀和需要,培養他們對當地文化傳統和資源保護的重視意識。同時,也要堅持特色發展路徑,避免“千村一麵”,做足“土特產”文章,打造各具特色的和美鄉村。
第三,要踐行初心,做好本職工作。教育是實現國家繁榮昌盛的重要支柱之一,學校教育和社會發展需要緊密結合。教師應充分認識到教育與社會發展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將“百千萬工程”的實質內涵作為重要的教學思想指導,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城鄉發展現狀和需求,支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事務,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學校應更加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讓學生了解“百千萬工程”成功實踐案例,引導他們思考傳統文化與現代經濟發展的結合方式,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團隊合作能力。通過教學實踐和參與“百千萬工程”,讓他們在實踐中探索、實踐、創新,培養出更多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的人才,為推動城鄉高質量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貢獻教育的一份力量。(撰文 鄒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