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都人家文化旅遊區吸引眾多市民遊客前來遊玩體驗。(景區供圖)

在雁南飛茶田景區,遊客拍照留念。(王誌成 攝)

在南口鎮僑鄉村開心農場,前來秋遊的孩子們在玩耍。(吳麗伶 攝)

梅南鎮水美村紅色旅遊蓬勃發展。(受訪者供圖)

國家5A級旅遊景區雁南飛茶田景區。(吳騰江 攝)
梅縣區是葉劍英元帥故鄉,原中央蘇區縣,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區的核心區域,曆史文化底蘊深厚,旅遊資源豐富,連續五屆被文旅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稱號,2020年成功創建國家級全域旅遊示範區,縣域旅遊綜合競爭力連續九屆躋身廣東省十強。
近年來,梅縣區以“百千萬工程”為統領,高度重視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多措並舉推動文化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今年國慶假期,梅縣區抓住梅龍高鐵開通機遇,謀劃係列文化旅遊宣傳推介活動,鼓勵轄區文旅企業推出文旅消費惠民措施,實現遊客接待量、旅遊收入“雙增”。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國慶假期,梅縣區共接待遊客18.8萬人次、同比增長16.8%,旅遊收入9669萬元、同比增長32.8%。
以景區為根 構建文旅生態圈
熱鬧的小攤檔、吆喝賣報的報童、熙熙攘攘的人群……今年國慶假期,位於丙村鎮的客都人家文化旅遊區熱鬧非凡,眾多遠道而來的遊客“玩家”與專業演員一同步入劇場,通過一扇裝置門“穿越”至1938年,為2024年梅州米香酒文化周梅縣區分會場係列活動增添了濃厚的氛圍。“很有意思的活動,能讓人沉浸式感受到近百年前的古墟風情和當時民眾的家國情懷。我們一家人都玩得很開心。”來梅度假的遊客張先生說道。
為更好地迎接國慶假期,客都人家文化旅遊區推出新國潮活動,吸引了眾多市民遊客前去遊玩體驗。“我們除了引進‘潛伏·古墟1938’這部大型的實景沉浸式互動演出秀,讓遊客深度‘穿越’回到民國時期外,還舉行了‘非遺大觀’活動,讓遊客更深入地了解非遺文化。”客都人家文化旅遊區總經理助理劉燦燦說,該景區今年國慶假期日均客流量約6000人次。
漫步在雁南飛茶田景區,鬱鬱蔥蔥的茶園與別具特色的圍龍屋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遊客們或休閑漫步,感受著大自然的寧靜與美麗;或拿起相機,記錄下這如詩如畫的美景;或在茶情閣品茗茶,盡情享受慢生活。“帶著孩子來雁南飛感受大自然非常好,聞聞茶香、品品茶,我們大人也感到很放鬆。”遊客王琳說。
搶抓梅龍高鐵開通機遇,雁南飛茶田景區推出了一係列門票特惠舉措和精彩紛呈的節目表演。“從8月開始,我們在茶情閣和月亮灣泳池池畔都推出了表演,包括樂器表演、雁南飛工夫茶藝表演等,讓遊客在景區能夠感受到客家民俗文化的魅力。”雁南飛山歌藝術團演員李崇嫻介紹說,該景區近年來不斷創新,節目內容盡可能每個月更新一次,給遊客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近年來,梅縣區持續推動文旅產業提質增效,指導各A級景區做好環境質量和服務質量提升工作,優化旅遊產品供給。南壽峰旅遊景區今年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客都人家文化旅遊區開展係列活動,多角度展現客家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曆史底蘊;雁南飛茶田景區堅持文化引領,立足文旅融合大背景,深入挖掘茶文化與客家文化,開發觀茶田、賞茶花、采春茶、品茶香、學茶道、嚐客家美食、體驗客家民俗等產品,開展特色歌舞表演、茶藝表演,吸引遊客駐足欣賞“打卡”;靈光寺旅遊區打造“千畝茶園、萬株櫻花”網紅打卡地,成為粵東地區旅遊熱點。
以鄉村為基 迸發文旅新活力
親子接力跑、田野足球和捕魚達人等趣味遊戲輪番上演,悠揚動聽的客家山歌、五彩斑斕的煙花秀……今年國慶假期,南口鎮南龍村以其獨特的田園風光和豐富的文化活動,讓遊客們體驗了一次難忘的“田園盛宴”。“放假了,帶著孩子來田園盡情奔跑,實在是太開心了,而且在享受田園風光的同時,還能體驗到客家文化的獨特魅力。”遊客鄧先生說。
在南口鎮僑鄉村開心農場,舒適的鄉村環境、新穎的遊樂設施也吸引了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前來遊玩,他們或在蕩秋千,或在看小豬跳水表演,或在玩抓鴨子遊戲,現場一片歡聲笑語。“國慶假期我們推出了非遺打鐵花、潮汕英歌舞、瀑布煙花、北極光舞蹈等表演,近期秋遊的客流量明顯增加。”開心農場經理潘開如告訴記者。
鄉村旅遊的興旺,離不開梅縣區上下的努力。近年來,梅縣區積極開展鎮村申報鄉村旅遊示範項目工作,雁洋鎮2021年獲評全國鄉村旅遊重點鎮、省級旅遊度假區,2024年入選首批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省級試點,該鎮長教村2020年獲評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鬆口鎮持續完善旅遊相關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係,努力打造文化和旅遊特色鎮,推薦大黃村申報文化和旅遊特色村。
此外,梅縣區還堅持創新發展,用全域化思路構建鄉村旅遊共建共享的空間格局。如:城東鎮建設玉水廚鄉·小蠻牛田園綜合體,並獲評市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水車鎮深挖傳統村落文化內涵,建設茶山村村史館,全力彰顯、保護和延續茶山村的民居文化、宗祠文化、耕讀文化、名人文化;打造儀園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引入梅縣區儀園文物收藏陳列館,推動紅色文化、綠色文化、古色文化深度融合。
一個個美麗鄉村串珠成鏈,打造成了鄉村旅遊精品線路,成為推動梅縣區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引擎。圍繞鄉村旅遊、生態康養旅遊、民俗文化旅遊等主題,梅縣區結合季節特點、時間節點,推出不同的旅遊精品線路和產品,帶給遊客不一樣的體驗。2023年,梅縣區以賞花踏青、農事采摘、親子休閑等為重點,推出“探古道、賞春花、品茶韻”梅縣區賞花踏春古鎮遊,並入選文旅部“鄉村四時好風光”全國鄉村旅遊精品線路。
以文化為魂 融出文旅新詩篇
走進梅南鎮水美村,東江工農紅軍總指揮部舊址、九龍嶂紅軍烈士紀念碑、紅軍驛道,一處處革命遺跡讓人仿佛置身於紅色革命年代。近年來,依托當地寶貴的紅色資源,水美村村民開起了紅軍客棧,賣起了紅軍酒等生態產品,紅色旅遊蓬勃發展。“水美村與華銀文旅公司合作成立了梅州市紅色鄉村綜合服務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田園水美’品牌和集教育、休閑、農耕體驗於一體的鄉村振興示範點,推動紅色水美實現綠色發展。”水美村黨支部書記羅苑華說道。
為進一步盤活水美村紅色資源,梅南鎮引入華銀文旅公司,在保護好紅色革命遺跡的同時,發展紅軍客棧和“共享廚房”“窯雞體驗館”等休閑旅遊新業態,推出紅軍茶、紅軍酒等生態產品,開設以九龍嶂紅軍烈士紀念碑、星拱樓、東江紅軍曆史陳列館等紅色遺址為亮點的紅色旅遊教育路線,推動“紅色+農業+旅遊”融合發展。
水美村的發展是梅縣區以文塑旅的生動體現,為旅遊注入了文化魅力。近年來,梅縣區堅持以文塑旅,推進文物保護活化利用,葉劍英紀念園依托葉劍英故居打造為全國紅色旅遊景點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懷別墅布展為“中央九月來信傳達貫徹曆史陳列室”,蔡蒙吉故居辟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王維故居布展成為鬆源蛟花堂革命曆史陳列館,九龍嶂革命根據地辟為革命曆史教育基地、紅色旅遊基地等。
為給遊客帶來更多有趣好玩的體驗,梅縣區在鬆口鎮、南口鎮建成了包括梅縣客家山歌、梅縣竹板歌、客家娘酒釀造技藝等6個非遺項目的傳習場所(點),有序開展各項非遺展示展演和傳承培訓活動。梅縣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推介梅縣美景與非遺文化,讓傳統與現代充分融合,促進梅縣區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除了讓遊客“願意來”,還要使遊客“留得住”。近年來,梅縣區加強住宿業品牌建設,鼓勵科學合理利用鄉村民居,還原“客家味道”,目前已打造三舍、誌睦樓、仁壽莊等一批鄉村旅遊特色民宿,已登記旅遊民宿共13家。其中,三舍綜藝民宿2024年獲評全國甲級旅遊民宿;誌睦樓民宿2021年獲評首批全國乙級民宿;2024年5月啟動“鬆口印象”項目,建成後將打造成一座集展陳空間和客家風情體驗區於一體的特色民宿綜合體。(記者 吳麗伶 特約記者 馮森達 吳碧芬 王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