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豐順縣堅持以“百千萬工程”為統領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圖為蓬勃發展的豐順縣城。

廣東省雙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門生產高端製造設備的高新技術企業。

廣州海珠(豐順)產業轉移園一景。

湯西鎮新嶺村300多年曆史古民居“左嶺圍”門前的臭水塘變成了景觀池。
今年以來,豐順縣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和市委工作安排,聚焦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凝心聚力、真抓實幹,結合開展主題教育,以“百千萬工程”為統領,紮實推進蘇區融灣先行區建設、縣域經濟發展、城鄉建設、改革創新、綠美生態建設等重點工作,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1-9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5.19億元、增長8.7%,增速排名全市第1、全省第5;1-11月,完成規上工業增加值17.96億元、增長27.8%、增速排名全市第1。
當前,豐順縣正聚焦縣域發展、城鎮提能、鄉村振興、城鄉融合,把縣的優勢、鎮的特點、村的資源更好地統籌起來,全麵推進強縣促鎮帶村,奮勇爭先,爭當建設蘇區融灣先行區主力軍,奮力推動豐順蘇區高質量振興發展。
狠抓招商引資 夯實發展根基
廣州海珠(豐順)產業轉移工業園位於豐順縣埔寨鎮,是由廣州市海珠區和豐順縣共建的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目前,園區共引進立訊精密、雙十科技、威富集團、立能派等企業147家,其中規上工業企業48家。2023年1-11月,實現工業總產值73.51億元、比增26.57%,稅收2.56億元、比增7.11%。
人勤春來早,奮進正當時。走進豐順立訊智造生產車間,一條條忙碌的生產線、一個個忙碌的身影,都折射出了生機盎然的發展活力。“我們產品以消費電子類為主,今年的預計產值能達25億左右。”豐順縣立訊智造有限公司行政主管趙建設表示,得益於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公司經營狀況良好,下來公司會根據實際情況加大投資,進軍汽車電子業務。豐順立訊智造項目分兩期建設,主要生產和銷售電線、電纜、連接線、連接器、電腦周邊設備、塑膠五金製品、智能穿戴、智能附件、智能家居、智能電子設備、智能機器人、通信類產品等。
“四上”企業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是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廣東宇星阻燃新材股份有限公司是湯南鎮四上企業,集環保、高效、新型阻燃產品的技術研發、生產及銷售於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深耕阻燃行業20餘年。今年1至11月,產值達4.6億元,預計全年產值5.6億元。“在當地政府的支持和關心下,我們加大對產品的研發逐步成長發展,後續增加生產線的投入,逐步開發海外市場。” 廠長羅少斌信心滿滿。
“小升規”是豐順縣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堅持項目為王、工業強縣的重要舉措,也是支撐經濟總量擴張、增速提升、結構優化的新生力量。廣東深華中藥飲片有限公司於去年12月順利實現“小升規”。“在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我們子公司順利實現了小升規,企業年產值增加了大約30%。”廣東深華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羅日紅感慨良多,企業的發展得益於豐順縣良好的營商環境,現在企業信心更強、底氣更足、幹勁更大,下來將加大投資,入駐產業園區,做強做大。
據統計,今年豐順縣黨政“一把手”外出珠三角、長三角等地開展招商推介活動40批次、聯係對接企業近300家, 1-11月新簽約並納統項目30個、計劃總投資84.11億元、占全年任務的109.23%、排名全市前列,預計全年可完成實際投資20億元。1-11月成功培育“四上”企業52家、無“四上”企業鄉鎮全部清零,全縣“四上”企業達194家,預計全年新增“四上”企業66家、淨增58家。
城鄉融合發展 做強鎮級經濟
城鄉融合是“百千萬工程”中的重要一環。豐順縣加強典型培育,突出示範引領,統籌縣的優勢、鎮的特點、村的資源,用心答好環境綜合整治優先題、風貌管控必答題、美麗圩鎮建設加分題、綠化美化基礎題,一體推進富縣強鎮興村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留隍鎮地處豐順縣東南部韓江中下遊西岸,景色精致秀美,素有“畫山繡水”之美譽,是潮客文化交融之地。行走在留隍鎮萬江社區的騎樓古街,如同在曆史的長廊中穿越, 沿街獨具潮客特色的騎樓統一粉飾著“新裝”,內街兩側商鋪林立,人來人往,買賣議價,滿是人間煙火氣。“我們堅持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造、高質量管理、高質量經營。”豐順縣留隍鎮黨委書記許能洪表示,今年以來,留隍鎮全力以赴推進“百千萬工程”,充分發揮古鎮深厚文化底蘊、優質特色產業等資源優勢,凝聚廣大鄉賢力量,全力創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和特色小城鎮。今年,留隍鎮上榜廣東省首批“百千萬工程”典型鎮。
“家裏本來就有從事橄欖批發行業,我覺得本地橄欖市場大而散,品牌效益低。”廣東裕嘉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廖嘉臣是90後, 2019年回到家鄉後成立了該公司,並通過成立豐順縣留隍鎮橄欖協會,申請地理標誌等方式,進一步整合資源,加強品牌效應,提升種植品質,助力農民增收致富。近年來,留隍鎮依托“公司+基地+農戶”產業模式,經營主體穩步發展,已形成集橄欖育苗、種植、加工、銷售、技術服務、農旅等為一體的產業格局,帶動了周邊農民開展標準化橄欖種植,將農村閑置的資源效益最大化,帶動村民就業再生產,促進當地主導產業發展興旺。
黨建引領農民發展種植業。“品質是確保農產品更好走出去的重要一環。我們打通了農產品銷售的‘最後一公裏’。現在番薯供不應求。”湯西鎮新興村黨支部書記黃練昌說,該村堅持黨建引領,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積極發展番薯特色種植。新興村番薯產量已經從2016年的約7萬斤增加到2022年的約50萬斤。
近年來,豐順縣以茶葉、特色蔬菜2個省級農業產業園為牽引,發揮64名“產業村長”示範引領作用,加快“產業社區”建設,探索組建“強村公司”,推動高山茶、特色蔬菜、橄欖、紅薯等特色產業蓬勃發展,更好實現聯農帶農富農。把發展光伏產業作為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的重要抓手,建成光伏電站147個、裝機規模2.09萬千瓦、年發電收入約920萬元,今年全縣263個行政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均可達到10萬元以上。
提升環境顏值 建設和美鄉村
潭江鎮充分整合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等資源力量,按居住人口分布在全鎮範圍合理設置了32個垃圾分類收集屋,讓環境更加幹淨整潔。“我們在下鄉走訪時,工作隊隊員與村幹部、監督員到村裏各家各戶走訪,向村民宣傳垃圾分類的好處,進行實地指導,並對垃圾收集員工作開展情況進行監督。”駐鎮工作隊隊長李雲波說。此外,潭江鎮還組織各村(社區)發動黨員幹部、誌願者多方聯動開展誌願活動走進校園、農村,“家校社”聯動進行垃圾分類宣傳,努力實現“教育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帶動一個社區,推動整個社會”的良好效果。
鄉村環境優美,遊客競相打卡。走進大羅村,隻見瀝青鋪設的村道幹淨整潔,道路兩旁綠化樹木花開正豔,與一河兩岸建設的親水平台、岸邊長廊、休閑廣場等相結合,勾勒出一幅美麗的鄉村美景,吸引不少遊客前來觀光打卡,感受不一樣的鄉村意境。
在大羅村村委門前的大風車,外出定居惠州已經有38年的黃阿姨帶著她的小夥伴們在這裏遊玩。“家鄉變化真大,現在環境特別好。”黃阿姨笑著跟記者說,看到家鄉越來越好,她打心底開心。退休後,她經常帶著朋友回來家鄉遊玩,感受家鄉獨特的味道。
“先後投入1700多萬元,通過開展美麗圩鎮二期項目,完成柏油‘彩虹路’鋪設、充電樁安裝,持續推進圩鎮周邊、大羅村新華街外立麵整治,加快建設農耕文化展覽館,打造綠美鄉村示範亮點。”大羅村黨支部書記黃福財開心地說,接下來,大羅村將持續維護整治成效,全麵提升人居環境質量,不斷提升環境的“顏值”“內涵”,為全麵推動“百千萬工程”擦亮“底色”。該村於今年11月初入選全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縣鎮村名單。
潭江鎮、大羅村鄉村環境的改善建設隻是豐順縣和美鄉村建設的縮影。近年來,豐順縣聚焦6個典型村,按照示範村創建標準,紮實推進產業、風貌、文化、服務、生態、智慧、治理建設“七個一”任務落地落實,以點帶麵推動鄉村全域美麗、全麵振興。深入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人人都參與、村村潔淨美”行動,落實美麗自然村“五個一”創建要求,紮實推進農村廁所、生活汙水和垃圾處理“三大革命”,突出抓好農房管控和鄉村風貌提升,新建農房從嚴把關、既有農房漸次提升、特色農房加強保護,努力讓農村風貌更加質樸、簡潔、美麗、大方。
厚植生態底色 共繪綠美畫卷
推動新湖村到大羅村沿線10公裏的綠美示範路建設,構建鄉村旅遊精品走廊;新湖村至大羅村Y117道路沿線綠化清理麵積約為23600平方米;種植蘭引三號草約4690平方米,撒播混合草籽約7422.5平方米……這是湯西鎮大力推進綠美豐順生態建設的生動實踐,也是豐順統籌推進綠美豐順生態建設“八大工程”的一個生動縮影。
走進留隍鎮原鄉智慧農業小鎮,放眼看去都是鬱鬱蔥蔥的草地,大自然的爛漫氣息撲麵而來,令人心曠神怡。這裏還種植有連片的油菜花,剛“冒頭”的油菜花在風中搖曳,顯得格外美麗。圍繞長約5公裏的老鳳凰溪,豐順留隍鎮原鄉智慧農業小鎮項目依托底蘊深厚的潮客文化及原生態自然肌理,以水為介,以文化旅遊為紐帶,打造集文旅休閑、田園度假、健康養生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小鎮將於近期免費開放參觀,小鎮內土地會按照季節種植油菜花、水稻等農作物,不僅能增強土地肥力,還能讓‘都市風情’和‘ 田園風光’相得益彰,讓廣大遊客體驗農耕生活、享受田園樂趣。”原鄉智慧農業小鎮生產經理張慶思告訴記者。
下來,豐順縣將堅持一手抓造林、一手抓保護,深入實施綠美豐順“八大工程”,開展縣鎮村三級林長常態化巡林護林,統籌推進16個綠美示範項目建設,全麵完成年度9.1萬畝森林質量精準提升任務,種植黑木相思、紅錐、木荷、楓香等闊葉樹種102.6萬株。深入開展機關聯基層共建共管綠美豐順大行動,組織開展義務植樹和“認種認養認捐”“我為家鄉種棵樹”“企業冠名林”、創建“美麗庭院”等活動,做好苗木儲備和備耕工作,同時堅持種管並重,力爭用2年左右時間實現鄉村綠化美化水平全麵提升。(記者 王銳 特約記者 鄭坤 卜優芬 攝影 吳騰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