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五華縣河東鎮政府門口,來自該鎮河口村和下壩片的群眾代表舞獅敲鑼,把“力解民憂”“為民造福”的牌匾和錦旗交到了河東鎮黨員幹部手中,感謝他們的幫助,穩妥解決了該鎮“下壩迎燈”曆史爭端問題,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在牌匾、錦旗背後,體現了人民群眾對政府工作的滿意度和為民辦實事的讚揚肯定。
據記載,在河東鎮河口村和下壩地區,周氏與萬氏毗鄰而居,雙方先賢更是親如兄弟。相傳500多年前,周姓七世祖周瑄公為解決下壩因自然災害嚴重導致農作物歉收、村民不斷外遷這一境況,通過傳授村民綠竹製作彩燈、花燈技法,並售賣以籌集資金,曆時三年在元宵節當天完成引水工程。迎燈鬧元宵活動在此曆史背景下產生,後來經過幾百年的傳承和發展,“下壩迎燈”活動規模愈發宏大隆重,更是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隨著曆史變遷,近代以來周氏因“下壩迎燈”參拜倉頡先師石碑(字紙庫)一事與相鄰的萬氏多次發生糾紛,雙方因祭拜場所引發的地界、土地糾紛逐漸演變為人員涉及廣、時間經曆久、關係線索複雜的曆史遺留問題,極易引起群體性和聚集性事件,給政府造成社會維穩壓力。
為妥善解決這一棘手問題,五華縣將深入開展第二批主題教育與開展重點社會矛盾問題排查化解集中攻堅行動結合起來,成立專項工作組,形成縣鎮兩級齊抓共管、密切配合的強大工作合力。聚焦周氏、萬氏曆史遺留問題起因,專項工作組深入鎮村一線大量走訪,廣泛聽取意見,了解掌握矛盾糾紛成因,有針對性地開展矛盾糾紛化解工作;發動河口村的縣人大代表萬小華和下壩片的縣人大代表周鐵雄主動擔當,利用自身優勢團結本地鄉賢,大力爭取雙方長者、鄉賢的支持配合,統籌協商推動問題解決。
“河東鎮堅持黨建引領,以‘主題教育+作風建設+黨建引領全科網格治理’為抓手,發揮黨員幹部、人大代表的橋梁作用,廣泛聯結群眾、發動群眾,發揚釘釘子精神逐戶逐人做細做通思想工作。”河東鎮黨委書記鄒總根介紹說,該鎮通過積極協調資源解決關鍵難點,反複組織磋商尋求最佳方案,全力推動周氏、萬氏曆史遺留問題獲得圓滿解決。最終,河東鎮河口村和下壩片的下一村、下二村、高榕村、河東社區、下壩迎燈會的參會代表共同簽訂了《調解協議書》,順利解決了“下壩迎燈”祭拜場所曆史遺留問題。
隨著曆史遺留問題的解決,周氏、萬氏之間多年的心結也終於打開,雙方冰釋前嫌、重歸於好。“都說遠親不如近鄰,接下來雙方都會好好珍惜這樣的機會,和睦相處、共同努力,推動兩姓家族更加興旺發達。”下壩迎燈會會長周玉勝說,感謝黨委、政府,送牌匾和錦旗也是代表著下壩和河口人民的心聲。接下來,也會繼續傳承發揚好“下壩迎燈”這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介紹,自第二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五華縣認真學習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浦江經驗”,積極運用 “四下基層”製度,把開展重點社會矛盾問題排查化解集中攻堅行動作為推進主題教育的一項重要舉措,推動解決一批群眾難題、化解一批信訪積案,切實把主題教育成果轉化為維護五華社會大局穩定、護航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記者 賴鋒)